從大廠到央企,聊聊我的軟著陸

2 評論 4187 瀏覽 16 收藏 16 分鐘

跳出大廠之后,職場人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心理維度、工作方式等方面做好適應呢?這篇文章里,作者便講述了自己從大廠跳向其他企業的“軟著陸”過程,一起來看一下,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從字節跳動離職后,我入職了一家央企的全資子公司。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因為跟控股的央企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因此從企業文化、制度和做事方式上,都有比較濃重的央企味道。

再過 10 天就是入職三個月,這段時間見到我的人,都說我比之前在字節看起來更開心。更重要的是,我也比那時更自信,更有勇氣去承擔起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當然只有我自己知道,從「卷得厲害」的字節到央企,我并沒有真的躺平,而是找到了可能更適合我的工作方式。

也想通過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我的軟著陸過程。

01

對我來說,入職后首要課題是心理上的適應。

老實說,很多互聯網大廠人可能都在不知不覺中披上了孔乙己的外衫。

在平臺背景、頂級薪水、精英同事等光環的加持下,他們很容易將自己理所當然地錨定在精英的位置上:崇拜互聯網的自由,蔑視他們認為的體制所帶來的迂腐與沉悶。更不用說,精英是不接受薪資打折的。

于我而言,入職后有一段時間也有這么一點傾向,覺得自己之前做的事情多么多么牛逼,現在在這里做的事情簡直太基礎了。于是不期望任何成就感,暗示自己就此躺平吧,去生活中找到更多成就感。

但很快我被自己啪啪打臉。

我入職后做的是 APP 重構,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解決歷史債問題,這比從 0 到 1 做一個系統要復雜太多。那個時候我才開始體會到,在大廠里,你在一個很成熟的平臺上做一些事情,看起來很牛逼,但有很多工作是前人為你打下的基礎。

而在體制內,能不能很好地解決很多并不合理的歷史債,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來這里的工作難度并不比大廠低,甚至可能高出不少。

我開始脫掉這層孔乙己的外衫。

02

心態上調整好之后,緊接著就是客觀條件上的適應。

大廠做業務時,有非常成熟的方法論和基建保障。在字節,經常能看到各個業務線負責人分享各自做業務的方法論,并將這些方法論寫在自己的簽名文檔里。

同時一些基建平臺也很完善:項目管理、埋點、AB 測試、知識庫等等。有了這些保障,決策會更科學,迭代會更高效。

但千萬不要認為: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有這樣的條件。

當我入職后接受 APP 某個模塊的重構時,我想要看一些該模塊的歷史文檔,沒有;打聽埋點的情況,沒有文檔沉淀,且第三方數據服務商正在切換;歷史數據只有瀏覽和點擊;更不用說 AB 測試了。

這是現實。

另一方面,很多功能就不是單純由數據驅動決策的。他們可能是為了某個戰略服務的,盡管數據很慘淡;也可能是某些領導很看重的功能,盡管數據不好,但不能下掉。

這也是現實。

這種種的現實可能跟你在大廠里長期培養出的某些認知沖突,讓你覺得「這么做事情簡直不可理喻」,但這就是另一個體系下的規則。

如果想要待下去,就得適應它。另一方面,這些現實,恰恰也是我們這些人的機會。

03

心態和客觀條件都適應了,接下來就是日常工作方式的適應。

首先就是匯報。

在字節的時候,我的工作內容基本就是做產品設計、評審、橫向溝通,幾乎沒有什么匯報。

但在這里,每三周一次的匯報成了工作的重要部分。每次匯報都要做 PPT,每次的 PPT 也需要小組內提前討論兩到三輪。

我之前不理解,認為這樣的匯報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但幾個月過去了,我開始明白了匯報背后的一些奧妙。這個我們先按住不說,下文會聊。

回到匯報本身,核心關注兩個點:1)如何把話說明白;2)如何聽懂話。

把話說明白是體制內匯報的一門藝術,一半靠 PPT,一半靠表達。

PPT 的核心在于結構和內容。結構上,需要有點有線。線是主邏輯,點是關鍵片段。內容上,要看匯報的性質:是詳細方案介紹,那就得展開說,是例行匯報,那就放重點內容。

匯報 PPT 的制作是一門大學問,在此不做展開,畢竟我也不精通。

但我知道一點,PPT 做得好,且業務能力過關的人,更容易在體制內獲得升職機會。具體原因,大家可以自己品一品。

我想說說 PPT 的表達。

領導在聽你講 PPT 的時候,同時在獲取兩個信息。視覺上他們在看 PPT,聽覺上他們在聽你講。

理想的狀態下,講的內容能幫助領導更好地理解 PPT。所以一方面,你得通過語言引導大家看 PPT 的邏輯,另一方面,PPT 上沒有表達的關鍵細節,得通過語言描述出來。

切記:不要對著 PPT 念。這只會讓你的表達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底線是,將 PPT 上的書面語言用自己的話進行口語化表達。

聽懂話,是跟聽眾進行交流的關鍵。在領導提問的時候,能聽懂他們到底想問的是什么,會比你怎么回答重要得多。這里重點建議幾個基本操作:

  1. 可以二次確認他們的問題;
  2. 不清楚的問題,不要亂說。哪怕下來確認后,下次再匯報或者文字同步呢;
  3. 只回答被問到的部分,不要隨意展開;
  4. 別故作專業,讓問的人能聽懂是第一要義。

我一直奉行一個原則:當聽者聽不懂時,首要責任在表達者。

04

適應了現狀,如果你不想躺平的話,那我們再聊聊如何發力。

入職后的兩個多月,我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搞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一把手下場。在體制內,如果一件事得到了一把手的重視,那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么,為什么匯報不是浪費時間,因為匯報本身就是在爭取更高層的關注和支持。

埋頭做事,不做匯報,在體制內的規則下,推進一件復雜的事情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那如何爭取到一把手的支持呢?通過組織架構,推敲高層戰略。

某種意義上,組織架構就是頂層戰略設計在人力資源層面的映射。

我剛入職的時候,趕上公司組織架構變動,我一個產品經理,所在的部門是商務部,我的老板,是商務部的總監。

我一開始不理解,后來才琢磨出來,產品崗作為商務部下面的一個崗位,說明公司今年的戰略重心之一是收入,再去看與商務部并級的橫向部門包括哪些,就能知道其他的戰略重心是什么。

接著去看商務部下面又分為哪些組,每個組配的資源數量,就大概能一級級拆解出公司戰略到部門戰略。

為什么戰略那么重要,因為跟著公司戰略做事情,才能得到最大的資源支持。

有了公司級別的資源傾斜,個人的成長才會更快。

歸根到底,不要埋頭做事情。

搞清楚你做的事情在公司-部門戰略版圖中的位置,你才能知道自己該往哪里走,該怎么匯報,后續遇到內部其他機會的時候,應該怎么選擇。

05

前面說不要埋頭做事情,并不是說做事情不重要。

相反,對于從互聯網大廠去到央企的我來說,做事的效率和質量是我的立身之本。

首先,千萬不要躺平。

我并不認為,除了卷和躺平,就沒有第三條路。相反我認為,卷和躺平都只是工作狀態的兩種極端。

一個人,兢兢業業地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既不是卷,也不是躺平,這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

雖然很多人知道我來現在這家公司后,都很羨慕我可以躺平了。

當然了,我確實經常沒什么事情就準點下班了。

但我知道,該頂起來的時候,那也必須得頂起來。趕材料、趕方案的重要節點,晚上也得加班、周末也得加班。

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質量。

互聯網人的優勢之一,在于見過或經手過很多優秀案例,知道行業里的頂級水平是什么樣的。盡管在當前的環境下,因為一些客觀現實,無法一下子達到那種水平。

但在日常的工作交付物上,還是應該以頂級水平要求自己。

對產品經理來說,在輸出文檔的質量上,在產品方案的完備性和準確性上,都應該高標準要求自己。

我入職初期,見過之前的需求文檔和開發流程,質量上確實大打折扣,但這并不是我們放棄對自己要求的借口。

反而是我們體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06

互聯網出身的我們,最擅長的是做事,最難的是搞定人。

在大廠做螺絲釘時,我們其實不需要太關心搞定人的問題。一方面大家幾乎都很優秀,能很好履行自己崗位的職責;另一方面,殘酷的績效機制和嚴謹的協作流程,讓人成了最確定性的因素。

但在體制里,由于崗位穩定性較高,所以人這個因素的彈性很大。

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了你 100%努力,他們可以很盡力,也可以選擇性躺平。

這時候,人反而成了最不確定的因素之一。

搞定人,就是讓你的合作伙伴,能夠為你們共同的目標而盡力。

我寫此文之前,我、客戶和外包同學組成的三人項目小隊還在釘釘群里加班聊工作。按理說,他們可以選擇不加班,無非整個項目的周期往后倒推一天而已。

但我們有個共同的目標,下周二之前把事情搞定。

有了這個目標,大家就都自覺加班了。

更重要的,我們在群里除了聊工作,還會聊生活,分享自己打球、健身、喝酒的點滴,很有一個 team 的感覺。

這種虛擬 team 的養成,靠的是兩點:

  1. 真誠,別端著;
  2. 你的工能力和態度,讓別人能相信你。

07

最后再說說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初心。

互聯網大廠人,面對央企這樣的工作機會時,往往有兩種傾向:

一種是鄙視,他們覺得充滿年輕人的互聯網才是自由與冒險精神的最佳樂園,他們看不起「體制」這個詞,不希望過那種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一種是追逐,他們擔心 35 歲的職業危機,希望找到更安穩的工作環境,或者他們太累了,希望去一個更輕松的環境下,就此躺平。

這兩種傾向都是一種隔岸觀火,那把火可能好、可能壞,但因為都隔著岸,于是所有的認知可能都來自網絡和段子。

而我在真實地經歷兩種環境之后,我只覺得,這就是兩種不同的工作環境,有各自的規則,我們只需要關注一件事:這樣的環境,這樣的規則,我們如何更好地生存。

一種環境下如魚得水的人,可能換了環境就舉步維艱。

但如果就此形成了鄙視鏈,或者是拋棄了最基本的職業精神,那都不是我所認可的。

有人問我:現在的狀態,是你之前做職業規劃時的理想狀態么?

我不知道。

我只記得一本書里說過,無論命運把你拋在什么地方,最好的選擇都是就地展開搜索,找到可見范圍內的最高地。無論我們跳到什么樣的職場環境里,最好的選擇都是:

找到在這個環境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這就是我的初心。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90后產品經理,已經寫了6年的公眾號,通過輸出獲得了許多意料外的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早點看到就好了

    來自中國 回復
  2. 能不能很好地解決很多并不合理的歷史債,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句話真的是狠狠的共鳴了,體制內的真的一言難盡,而且好多事情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時時刻刻在躲避歷史問題,而是時時刻刻的又被其羈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