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品方法和產品方法論
大家做平時工作或者聽他人分享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自己用的產品方法,當我們工作幾年后,又會有自己的方法論。這二者的區別是什么?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今天在聽產品方法論培訓的時候,偶然出現了一些靈感。就是我們常聽網上或周圍的人在說產品方法論,說產品到三年之后就要逐漸有自己的方法論了。但產品方法論到底是什么?跟方法有什么不同?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本篇我將帶著這三個問題淺談一下自己的想法,文章末尾我會附帶一些自己實際總結的一些做產品的路子,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指點。
一、產品方法論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的理解產品方法論是對人的一種賦能,一種持續有效產出且能夠自我迭代的賦能能力,本質上都源自于一種邏輯自洽的自驅力。
這么說可能有點抽象,通俗來講方法論像一個“馬達”,且是能夠自我升級、持續進步的“馬達”。在工作中,我們本質的核心目標就是低成本高效的達到我們預期業務目標,用數據來實際衡量我們實際工作的成果和產出。而方法論就是能持續帶我們到終點的核心動力之一。
試想如果我們不懂得問自己整體業務的方向是什么?自己所在業務板塊的定位什么?產品要拆解到的顆粒度是多少?等問題,不知道如何尋求答案,那抵達終點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業務整體又是不斷變化的,不能一個問題的結果適用于全生命周期。所以就需要不斷提問,不斷尋求答案,最終使我們抵達終點。
二、那方法論和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探索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知道什么是方法。我理解方法就是對一件事、一種相似場景有規律性的總結,適用于同一種相似場景、問題的解決方式。如果按照這個理解,我們會發現方法是片面的、是局部的、是一個點或一個面的。
基于這個理解,我會認為方法論和方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一個是整體一個是局部,一個是動態一個是靜態,一個是表面一個是核心。
三、而方法論又能帶給我們什么呢?
這個問題其實在表述產品方法論是什么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方法論能提供給我最大的點就是不斷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讓我不斷質疑、挑戰和更新自己的所學所知。
寫在最后
最后我想碼一些字來分享下自己在工作中總結的一些產品方法。
做需求前要看清位置
如果有資料務必了解一下整體業務架構圖,看下自己這條業務線在整體業務上處于什么位置。判斷這個位置對需求有什么要求,再進行后續的梳理。
整理需求清單(刨去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需求)
需求要大且具有改革屬性。所謂需要大且具有改革屬性指的是:用戶高頻事項、共性需求、能提高競爭力需求、重大風險隱患需求等。
尋找需求切入場景
一個結果的達成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多個場景才能達到。所謂尋找需求切入場景就是找到性價比最高的那個點來切入,進而影響到整體的結果。比如我們想提高一款產品的轉化率,那我們是在產品本身上花費精力精進,還是在投放上擴大受眾面積。這兩種方式都能影響最終的轉化率結果,那就需要我們評估ROI找到最合適的點進行切入,進而拿到預期結果。
需求拆解與分析
在找到具體的切入場景后,就需要針對目標場景和目標人群做需求的整理。也就是我們產品經常做的這部分工作。
- 任何需求都來源于具體問題,我們要對問題一個定義。如果問題定義不清楚,那我相信在做的過程中會浪費很多無用功。
- 要把需求拆解到最小任務項。比如我們要做一個自定義表單的需求,就需要表單列表、表單配置、表單維護等,可能需要多個部門或人員協助。如果不拆解到最小顆粒度,那么還會有很多隱藏的“坑”在等著我們。
- 確定協同關系。顧名思義就是確定各個最小任務項的業務邏輯關系。
- 確定數據指標。評估一件事情的結果,需要能有對應的數據進行衡量。建立各個業務指標,方便我們及時發現、處理、解決問題。
- 確定數據源。任何數據都有對應的數據源,越復雜的業務就越需要一個中臺數據庫,確定好每個任務的數據源才能整理好數據流程,將具體需求落地。
項目復盤
- 回顧目標:當初的目的或期望的結果是什么。
- 評估結果:對照原來設定的目標找出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
- 分析原因:事情做成功的關鍵原因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方面。
- 總結經驗:包括體會、體驗、反思、規律,以及接下來的行動計劃。
- 備注:復盤的核心目的是總結經驗并制定后續行動計劃,切不可變成指責會,氛圍盡量放松,真實反饋意見至關重要。
本文由 @歲歲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