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懂,新領域的產品策略
在當下環境中,各大企業都在求增長,個人亦是如此,最好的增長,不是短期的薪酬提升,而是長期的個體成長。當產品經理面對新領域,有什么系統的經驗和方法論?本文對此進行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最好的增長,不是短期的薪酬提升,而是長期的個體成長。最近兩個月集團公司一系列調整動作,鏡同學可謂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救危民于水火,扶大廈于將傾,經過一番折騰之后,公司終于走(把)向(我)正(正)規(法)。
眾所周知,能力越大,能推卸的責任就越大,在這里呢,順便也給讀者老朋友們說聲抱歉,最近確實工作太忙、分身乏術,原本承諾更新的好多內容又鴿了好幾次,都說你們產品同學臉皮厚,我算是信了。
前幾天,我們為了沖刺業績,不斷地在優化組織架構,不少人在裁員與升職之間瘋狂蹦迪,我也配合admin做了人才盤點重,你別說,這個過程給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對“增長”的理解。
有贊CEO白鴉在7月份的內部信中提到:最好最長期的增長其實并不是業績增長或者利潤增長,而是組織的成長。
我套用一下:對于每個產品同學來說,最好的增長也不是短期的薪酬提升,而是長期的個體成長,所謂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厚積薄發是也。
只要是走在創造價值的道路上,即便前路荊棘遍布,每一步都走的很辛苦,雖然也會有未知的新領域,但只要方向正確,就是不斷在向上突破,要相信只要找準方法,我們總能走出《西部世界》。
這不,昨天有個產品老朋友和我溝通一個問題:產品經理面對新領域,有什么系統的經驗和方法論?
老實講,我們語音溝通了一個多小時,彼此收獲都很大,我覺得有些溝通內容對不少新同學會有幫助,因此,鏡同學也摘取幾個溝通思考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對大家的產品之路能有啟發和參考。
一、抽象商業模式,洞察客戶價值
提起華為的變革方法論,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聽過這九個字:先僵化、后固化、再優化,其中先僵化就是先把成熟的方法論引入進來,先使用起來,而后固化成肌肉記憶,再想辦法優化。
其實,面對產品新領域,很多書中都有提到要先從底層商業模式上思考,圍繞客戶價值來切入,對此我深以為然,我覺得這個觀點完全可以作為外部方法來引入僵化。
眾所周知,產品是商業的表達載體,越是新領域,就越要先想清楚商業模式,所謂商業模式一定是深度契合市場,遵循PMF(ProductMarket Fit 產品市場匹配)基礎法則,能夠持續解決客戶痛點,并為其不斷創造業務價值。
我前段時間在做平臺新規劃時,就是圍繞客戶價值來思考和定義,堅持以客戶價值創造為核心,圍繞生態合作伙伴的業務痛點,驅動產品解決能力的落地,為此,抽象出商業模式:即,為生態伙伴提供業務賦能和交易賦能的云平臺。
最終,我們設計的平臺架構圖,其本質上就是有業務驅動的價值鏈路,即,通過一系列業務動作賦能客戶業務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
相信大家都聽過很多商業模式,如,B2B、B2C、B2G、O2O、S2B2C等等,但對于我們產品同學,我認為,新領域的起點應該錨定商業模式的建立,即,結合自身業務,圍繞客戶痛點,建立可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實現方案。
二、沉淀業務場景,深度需求調研
我們論證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之后,接下來就應該圍繞業務場景,去做深度的需求調研,鏡同學認為,沉淀業務場景是落地商業模式的首要步驟,更是充分必要前提。
事實上,對業務的把握強度和理解深度是高級產品經理的基礎素質,也是區別于初階產品同學的差異性競爭力優勢。
深度理解業務場景的可行性方法之一,就是分兩步走:先從內到外,緊密貼合業務團隊,內生性業務洞察;再從外到內,站在一線客戶現場,做好需求調研。
需求調研有成熟的方法論,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系統性分享,感興趣的同學也可移步查看(分七步:高效完成B端產品的需求調研。),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轉化為個人的方法論。
同時,需要提醒的是,需求調研一定要有規范性的輸出成果,尤其是對預期建設目標的驗證結論。
比如,我們前幾天對某個新功能需求進行需求調研,負責的產品經理很專業,不僅提前準備了完善的問題清單,調研完成之后也有很規范的調研報告,他發群里后,團隊成員都紛紛點贊,為此我還組織了內部分享與學習。
總之,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業務理解是綱,需求設計是目,唯有深度理解業務,方能綱舉目張。
三、激發團隊智慧,充分論證決策
有句話說得很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實際上,新領域大多刻著創新的基因,這也往往意味著不確定性,在產品實踐上,就很容易出現市場與需求偏差,造成設計自嗨的情況。
而對抗未知風險的有效的策略則是充分論證,發揮團隊決策的價值,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比如,我們可以進行多輪高價值的研討與論證。
根據鏡同學的觀察,不少初級同學都沒有主動調動外部資源的意識,要么被動依靠流程來評審,要么等發生偏差了才想起來亡羊補牢,事實上,論證本身就是開放心態,而Open心態對于產品成長至關重要。
比如,我們最近在論證某個新領域的項目方案,中間就是圍繞調研理解反復研討,并組織外部專家幫忙把關,雖然有些意見很尖銳,甚至個別反饋不正確,但有一說一,每一輪的評審都有新的產品啟發,也避免了某些常識性錯誤。
再比如,微信早期的“搖一搖”功能,剛推出時未經深度研究導致用戶認可度較低,后經反復調研與充分論證,微信團隊對這個功能進行了改進和優化,最終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同樣的,針對抖音產品的內容推薦功能,字節跳動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用戶調研和數據分析,反復論證理解用戶的需求和行為習慣的推薦算法,并不斷進行迭代和優化,以保證用戶能夠看到最符合他們興趣的內容。
越是優秀的產品設計,其團隊論證也越充分,當然,這與敏捷試錯并不沖突,因為,試錯也應該是科學地試錯、有價值地試錯,而不是純靠運氣、盲目試錯。
因此,在新領域相關的設計進程中,除了堅持MVP的敏捷思想之外,產品同學還應對各個關鍵環節主動做論證,讓大家的智慧流進來,不要擔心碰撞,一團和氣反而不能落地業務,只要能解決問題,面紅耳赤也是值得的。
四、重視概念驗證(PoC),主動實踐
PoC 是指概念驗證(PoC,Proof of Concept),指用簡單的方式證明某想法、概念、或理論的可行性,在具體的業務場景里,PoC 指企業在實際場景中給客戶進行產品演示或試用,來驗證產品對于客戶的實際價值。
通常在銷售場景中,客戶對產品的業務價值是不清楚或者感知不明確的,為了消除客戶心中的顧慮和擔憂,提升客戶的轉化,企業一般會提供實際業務場景下的驗證流程。
我記得《客戶成功的力量》這本書中也提到,客戶成功經理應協同產品經理、銷售人員對公司上線新產品進行PoC,尤其是在當下的訂閱經濟時代,概念驗證就顯得很有必要,在客戶側能避免選擇錯誤,在產品側能不斷調整與業務場景的契合度。
在我看來,概念驗證實際上是對跑通MVP后的客戶側測試,對于新領域的產品設計來說,可有效穿透客戶痛點,驗證真實價值,雖然不一定是產品同學來主導,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參與角色。
5、關注數據指標、避免鴕鳥效應眾周所知,數據是事實的投影,更是我們對市場反饋情況把握的關鍵抓手,能幫我們做趨勢判斷和輔助決策,面向新領域,掌握數據分析能力,學會應用數據來處置問題,這是高階同學基礎的生存技能。
比如,我上篇文章也有提到,在設計《擇業丨簡歷丨面試 · 一站式解決方案》的產品課程后,我發現訂閱情況不及預期,于是做了問卷調研,通過數據分析也找到了背后的原因,終于明白,為何你會決策失誤?
再比如,在主觀上我覺得對公眾號的投入精力有所不足,通過閱讀量、常讀用戶、新增用戶等數據趨勢,也證實了主觀判斷的正確,更提醒我需要及時調整精力分配,并作出相應改變。
面對新的業務領域,很多產品上線后都需要用驗證一系列決策是否正確,這就離不開數據支撐,產品同學要對數據敏感,要學會主動利用數據來分析問題,不要怕暴露問題,更不能做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
好了,以上就是面對產品新領域時我們可以遵循的方法論。
當然,大家可以辯證的看待,畢竟,不同的公司環境、不同的業務場景,其方法技巧未必完全實用,但設計思想可供參考,也希望對你有啟發。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