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感4.2——中國的后新消費VS日本第四消費,誰才是「消費」的未來?

1 評論 3272 瀏覽 6 收藏 22 分鐘

過去的新消費與當今的新消費有何不同?中國「新消費」有什么特征?和日本的第四消費時代相比我們會步后塵,還是破壁進化?一起來看看本文分析吧。

前文《共創感4.1——撥開迷霧論「消費」:第四消費時代和共享意識的崛起》中我們從鮑德里亞、凱文·凱利、三浦展這里了解了「消費」的定義,在日本第四消費時代看到了「共享」意識的崛起。

那么中國「新消費」有什么特征?和日本的第四消費時代相比我們會步后塵,還是破壁進化?

一、過去「新消費」VS當下「新消費」,中國,后新消費時代來了

回憶一下,「新消費」我們喊了幾年?

第一聲可能來自2015年。那一年,國務院于11月提出「新消費」;吳曉波首推了「新中產」;接著(2016年),馬云搞出來個「新零售」。

對「新」的拓展,呼應的是國家向上國民自信,經濟高速發展的創新和奮斗;對應的是敢于消費和愿意消費,是剁手、享受、悅己、個性等消費……

但今天,這些關鍵詞早已面目全非。

如果以李子柒2016年「蘭州牛肉面」出圈為起點,6年孕育歷經疫情直到2023年,人們已不再追求所謂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和內心的滿足感;不再終日奔波,蝸居在大城市,而是重新發現地方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熬夜加班,拼命掙錢,而是,開始追求簡約自然、分享快樂,獲得平凡生活的松弛感。

數年的分化與沖突,我們發現過去「新消費」和當下的「新消費」有3個不同的底層。

1、消費主體不同:新窮人、AI原住民和新人類

過去的新消費主力人群是誰:新中產?新白領?90后?網購人群?

今天呢?新中產隱入背景,新白領不見蹤跡,90后成為大叔;而95后00后,新窮人、打工人,精致窮、小鎮青年層出不窮。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頂著「數字原住民」標簽的年輕人,不甘心被各種壁壘束縛,試圖成為生活、消費和職場破壁人,去實現一種「新」的自由:或是不甘于只做在舞臺下當觀眾,希望站在聚光燈下成為表演者;或是用自己對某領域的深入見解或某個獨特的興趣來重新定義自己;或是不再找工作而去「找事」;或是早早歸隱田園,過著自己向往的生活…….。

主體不同,生活態度自然不同——從自我肯定感到自我擴張;從個體最美到社會更美;從共享美好到共創美好,甚至有那么一點點「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味道。

特別當我們在討論「數字原住民」的時候,全新一代的「AI原住民」加速崛起。

他們與消費的關系更為激進:從享受體驗消費,到在消費中創造消費;他們審視消費的意義,不止于獲得和占有,更看重情緒滿足、生活見證、自我建構等。

體會一下那些撕裂的標簽:「游牧者」、「小烏托邦」、「暗黑女」、「窮而不貧」、「破衣爛衫女」、「打破濾鏡」、「95后媽媽」、「漂亮的大叔」、「熟年婚姻」、「2.5個家庭」、「積極備老」……

2、對話方式不同:有情緒和要陪伴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對話時代」,場景品牌表現出深入、平等、在場的新特征。這滿屏的案例爆炸,無論是喃喃自語,還是眾聲喧嘩,不僅是這個時代的生活景觀、消費景觀,更是商業奇觀?!獏锹?/p>

曾經,搞一個定位,提一個概念,吹一種生活方式,造一個網紅,消費者蜂擁而至。

當下呢?沒有「情緒」很難與新人群溝通。

  • 「淄博燒烤」、「特種兵旅游」、「村BA村超」的邏輯是人間煙火中的「情緒的遠征」;
  • 「搭子」、「City wark」、「多巴胺」是基于陪伴與對話能力的人「情緒的共鳴」;
  • 「APP攻克附近」、「街邊咖啡小酒館」、「圍爐烤茶」則表現為「情緒的陪伴」;
  • 瑞幸X茅臺「全民上頭」則是注入當下的「情緒價值」:新中產的“坍塌”和貧富分化下的焦慮情緒,在一次次炫耀和表達中,完成「情緒的釋放」。
  • 當然,還有“自古英雄多磨難”、“輕舟已過萬重山”、“奔騰不息”的華為,「情緒」已經成為品牌的一部分。

所有這些現象的起點,都可以歸結為「情緒」,跳出了的階層/產品/圈層/興趣組,而是某種「情緒」。

另外,這種「情緒」產生的消費很難被制造出來,而是基于「對話」的陪伴,帶來的「情緒價值」所產生的成長和美好。

當我們為有意義的探索式「對話」注入「愛」,在陪伴式「對話」中找到「志趣相投」,在共識場景式「對話」中創造「驚喜」,用「誠意」為共創式「對話」深化歸屬時,「新消費」就完全不同——「對話」有了新的心智:平等平視平行; 也有了新的價值:共建共創共生。

從根本上看,洞察這場「對話」時代的本質,理解「對話」的意義,掌握「對話」的方法, 將成為個人、公司和組織在未來營銷成就中的分水嶺。

參見品牌猿文章《萬字解析 | 后新消費時代:卷出來的情緒賽道,玩瘋了的對話價值》。

3、有意義:從體驗消費到意義消費

這是一個物質過剩但意義匱乏的時代!——《新人類時代》

過去大部分新消費都可以歸結為新場景和新體驗:盒馬的即時生鮮,美團的在地化,瑞幸的新下沉,蔚來的超級用戶,阿那亞“人生可以更美”新社群…。

多「新」都可以理解和預測,數字化的貨場人,有效率的服務,敏捷的響應,有連接的社群,超級ID,無處不在的場景,本質都是以數字重構的新生活:有用X解決問題X新體驗。

然而,今天的新生活和新消費,假如沒有加上「有意義」這個詞,你很難理解。

  • 對環境有意義:共享經濟,環境友好量化,可循環產業…;
  • 對社會有意義:數字市井,激活城鎮,對話價值,城市美學,rethink…;
  • 對社區有意義:共享街區,故事街區,發現地方,回收站…;
  • 對生活有意義:邊緣生活、減物質化、探索式消費、鄉土文藝復興…;
  • 對他人有意義:部落化社群、標簽化熱愛、野生老師、生活聯盟…;
  • 對自己有意義:創業者、斜杠青年、成分黨,自己動手,二次再造…。

在不斷涌現的「意義」中,意味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和新消費不是被規劃出來,預測出來,而是生長出來的。

更進一步理解,早期的消費是找到痛點解決問題的「問題消費」;后來數字化消費是創造新場景的「體驗消費」,而今天和未來,品牌猿認為將是「意義消費」主導。

所謂「意義消費」:品牌和產品在幫助用戶完成生活任務的同時,不僅采用新的方式,而且基于新的理由——它提出了人們使用某物的新原因,一種新的價值主張,對產品具有重要意義給出了新的詮釋和新的方向。

比如沉浸式劇場是自由探索的沙盤和全方位隨時隨地的參與感;比如各種短視頻的斜杠兼職“野生老師”是自雇自足和主動的人生設計;比如極簡社交的“搭子”是小烏托邦社群和回歸日常軌跡的自然聯結;比如瑜伽正念冥想這些場景則是修復與閑暇,形體與自律,分享與共享。

許知遠曾經有一段精彩表述「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其實不是物質匱乏,而是意義匱乏。絕大部分消費,其實是意義消費和身份消費」。?也由此,羅振宇得出了「新消費主義」的新定義——用消費來解決意義缺失的問題。

一個看法,迄今為止很長一段時間,「問題消費」,「體驗消費」和「意義消費」高度疊加,彼此依存,相互促進。

當開放協作的「數字原住民」和「AI原住民」持續進化,當情緒與欲望在「對話」中不斷重置,當「有意義」被消費堅定的擁抱時,我們得到了本篇第一個結論——2022年,主體不同,需要平等對話,注重意義消費的「后新消費時代」來了。

必然,全新的「后新消費時代」會有全新的生存法則。

二、中國「后新消費時代」VS日本「第四消費時代」,真核動力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2022年開始的中國「后新消費時代」同構性三浦展第四消費時代比比皆是:

  • 日本單身一人經濟VS中國單身經濟的興起。
  • 日本低欲望啃老族VS中國精致窮新窮人。
  • 日本極簡主義/共享/個性/舒適VS中國松弛感/簡法/chill/自我啟蒙/充實生活。
  • 日本回歸本土/田園VS中國逃離城市/返鄉/回歸/破壁工作/家有桃花源。
  • 日本國漫VS中國式浪漫/國潮/文房四潮/吃茶去。
  • 日本策展商業顏值經濟VS中國網紅打卡/美術館/主理人策展人。
  • 日本培育地方獨特魅力吸引年輕人VS中國寶藏城市/City Walk/村BA村超/淄博燒烤。
  • 日本的翻新回收再利用環保撿漏VS中國的閑置循環/魚塘主義。

但是,可以就此說,中國也是第四消費時代嗎?絕對不能。

盡管面對類似日本第四消費時代的起因,如階層固化、財富差距拉大和單身老齡化等,洞察之后,不難發現中國「后新消費時代」的成因,更有以下四個獨有的要素。

?1、被外部打斷的上升趨勢:叢林兇險,重找路徑

我們清楚地知道,2019年到2023年宏觀環境持續轉變的局面下,未來越來越兇險:

  • 全球秩序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正在下滑,這幾乎已經是定局。
  • 不確定性開始深入圍繞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激烈分化與沖突。
  • 科技的普惠和封鎖、技術的富足和貧瘠、AI的擁抱和排斥將不斷流動轉化。

明顯看出,日本第四消費時代是基于泡沫經濟和創新停滯,中國則是上升勢頭中被外力強行打斷。

因此,中國「后新消費時代」不是失去的強勁的經濟動力,而是勃勃向上時風險加速聯動機遇門檻提升的現實。

也因此,關鍵的挑戰轉變為——如何在變化的新常態和流動中,不斷否定已有經驗,不斷刷新認知,不斷找到新路徑或創造新規則。

2、從數字賦能到AI協作:重新思考,重碼生活

從數據賦能到數字革命,再到當下的數智洶涌,這已然是一種顯而易見的事情。

手機&移動、汽車&出行、家電&家居…,這些與每個人數字生活息息相關的智能終端,在解決方案無比豐饒的當下,下一步如何進化,在AI下都在重新思考。

更進一步的是,人機對話和人機協作AGI正在發生,它可以是極致效率工具,也可以是工作伴侶數字員工,更可以是人機協作的「創造力涌現」。

因此,面對AI化,如何應對不重要,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每一個人需要在這件事情上面付出的思考,和你思考完以后你自己認同的那個答案,才是最重要的。

而日本呢?似乎還在數字時代蹣跚前行。

3、多重消費并存:升級、分級和「新下沉」

就「消費」這件事上,日本真的是“小國寡民”,中國則有享受時空穿越紅利的“地大物博”。

所以,中國的消費社會注定不會是單級、雙級或者三級,而是無限多級,是各種消費時代和社會重疊并存。

以「下沉」為例。與其說,近年來市場下沉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追求性價比的消費降級,不如說是下沉市場只是地域性和階層分化的產物。

這種中國特殊發展階段造成人群間財富分化極致演繹下,各人群在自身消費升級過程中發生的“消費時代”的重疊。

吳聲有更大的擴展——所謂「新下沉」:不是下沉,而是更深入、平等、在場的「對話」。

  • 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和名創優品只是極度價格便宜嗎?另有一層因素不可忽略,就是其背后隱喻的「現制的自由」。即便 9 .9 元,每次進店購買都在賦予它應有的意義:新下沉是「在場」,是「即時的情緒」。
  • 「新下沉」的開源表達,在于投入每一個當下。比如跳海酒館、元古云境 等這些新地標、新目的地,只有在足夠實踐中深入年輕人,才會發現更加平等的對話機制。新下沉的開源與轉化,在于每個真實瞬間的投入。

回頭再看日本的消費層級?二維,三維?怎么都不會到中國時間加持的四維,更不要說元宇宙附著的五維:常態的移動,流變的生活,永遠的液態。

4、90后95后創業者驅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領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格局。

前文說過,日本的消費反思是由社會學家和諸多社會公知(宮崎駿)引導,而中國的新消費則是由不同的一群人——中國80后90后創業者和Z世代α世代創造 。

那些老一代的企業家贏取了輝煌財富和優秀家族,對社會的改變遠不及80后創業家們:大疆汪滔(1980年)、字節張一鳴(1983年)、蜜雪張紅甫(1984年)、元氣的唐彬森(1982年)、理想的李想(1981年)、小鵬的夏珩(1983年)、泡泡瑪特的王寧(1987年)……

現在,追求更「有意義」的90后甚至00后們來了。

他們和自己的熱愛自帶鋒芒,前仆后繼搏命向前,用自己的微小力量改變著世界,以自己的熱愛創造著新世界。

他們做品牌,認知獨到;做產品,精心求變;做文化,堅持熱愛;對財富,取之有道;對失敗,銳氣藏胸…;最可貴是他們愿意承擔自己的責任和力行于事。

不說眾所周知的Keep王寧(1990年),喜茶聶云宸(1991年),再講三個人:

  • 樂聚機器人冷曉琨(1992年),盡管還在蹣跚學步,但已在“北京8分鐘”上為冬奧會揮旗助威,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創新力量。
  • 過億粉絲的網紅瘋狂小楊哥(1995年)稱「絕不避稅」,自己賺100元也要交45元!2022年1個月發出5000萬工資!繳納稅款達到了2億元。
  • 影視颶風Tim潘天鴻(1995/富二代),從2019年第一個短視頻「我們去做追星星的人」到「對話卡梅隆」、「對話諾蘭」等。5年來,一個UP主的恰飯與理想,逐夢與彷徨盡顯其中。

父親告訴他,不要找投資人,融資只能解決短期的資金焦慮,代價卻可能是自由和掌控感的缺失。而對于內容創作者,這恰恰是產出優質內容的基礎要素。

觀看了無數視頻、進行了千百次自我拷問后,Tim終于總結出一套“HKR理論”:快樂屬性Happiness,知識屬性Knowledge,以及共鳴屬性Resonance。

——《理想與恰飯,B站百萬UP主的逐夢與彷徨》

憑著全新的表達和重新的思考,他們逐漸在一個個新常態中站穩腳跟,并且開始影響周圍。

此外,雖然大部分中國公知悶頭裝睡或者胡說八道,還是有一些有思考的媒體「十三邀」、「新哲人」、「青年志」們;一些真正的企業家俞敏洪、雷軍們;一些敏銳的學者李善友、何帆們,在探索,在求真,在聚“活”,幫助你我尋找人生和創業的「意義」和「力量」。

趨勢不是“研究出來的”,而是一群敏感捕捉到它的人,講述出來,行動起來,共同推動和創造出來的?!冻兄卮a》

嗯,因為以上,這就有了本篇第二個結論:中國后新消費時代的特征——「共創和共享」。這也是與三浦展日本第四消費唯「共享」最大不同,也更有想象力!

面對這樣的趨勢和變化,品牌猿發問,后新消費時代,品牌能否成為新消費人群共創和共享的平臺?

專欄作家

品牌猿,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干貨滿滿

    來自亞太地區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