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應用場景應該在哪?(一點小小的思考)
筆者在看完《哈佛商業評論》2023年3月刊從而寫下這篇文章時,讀到其中一部分關于低代碼產品的文章,下邊是筆者分享的一些關于低代碼產品的相關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筆者寫這篇文章時,剛看完《哈佛商業評論》2023年3月刊。讀到其中一部分關于低代碼產品的文章,有一點小思考,字數不多,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簡單介紹一下
其實“低代碼”這個產品在IT互聯網圈子里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在“大模型”和“元宇宙”這些紅極一時的概念誕生之前,“低代碼”掀起來的一輪改革IT產品架構的熱潮,在某一段時間內也吸引著相當大的流量。
所謂低代碼,也就是在原有的開發方式上,映射出來一種簡單的、非常容易理解的代碼。讓非專業開發人員可以快速搭建應用程序。目前國內做相關產品的廠家很多,大部分低代碼產品集中在流程引擎和BI方面,用戶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實現審批系統的快速搭建或者快速搭建數據可視化平臺。然后在這些領域里邊,大家繼續進化,又推出了“無代碼”等別的概念。
功能更為強大一些的低代碼產品,比如微軟的低代碼平臺power platform,囊括了APPS、pages、BI、審批流、自動對話機器人等功能。還有github上非?;鸬腶ppsmith??梢詫崿F網頁、平臺的搭建,并對接數據庫。
二、說說我的看法
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主流的低代碼產品,其解決方案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軟件系統中,特別是應用層的開發上,對于一些通用性比較強的功能或系統,交給運營或產品人員直接使用低代碼產品進行配置,的確是一種縮短工期,提高效率,避免重復造輪子的好方法。
那么問題來了,低代碼產品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增長點?
我們需要解構一下低代碼產品推出的意義,在這里我暫時想到了以下兩點,一是建立復雜代碼與簡單代碼之間的映射,即使不懂代碼的人也可以實現對系統的開發和配置。二是低代碼產品一定是為提升工作效率而服務的。
在讀完《哈佛商業評論》有關“熄燈”式自動化工廠的文章后,突然發現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首先,即使再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也是需要與人進行配合的。在協作的過程中,員工們對于工業機器人或生產線上的其他機器進行編程,調整其姿態或工作流程等信息,一般通過PLC編程或其他復雜方式實現。其實仔細一想,這種情況挺矛盾的,一線工人是生產和工藝上的行家,但不一定能熟練操作復雜編程。
試想如果采用低代碼+簡單培訓的形式,讓工人可以熟練操作工業機器人或其它生產機械,不僅可以快速轉產,還可以讓其以最適合自己的姿態和方式,與自己進行協同工作,不失為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同時我們也可以這么想,我們在映射實際代碼和低代碼時,如果實際代碼越復雜難懂,是不是我們針對其設計低代碼開發方式的意義也就越大呢?
至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會讓員工更累還是更輕松,這個需要辯證看待的問題,等筆者什么時候有心情研究經濟學或社會學時,再與大家討論吧!
本文由 @小白學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1、工人使用低代碼平臺開發的東西,出現問題,例如失誤,導致的生產問題,責任算誰的?算工人的,還是低代碼平臺公司的?開誰?
2、低代碼平臺是單獨售賣,還是只是包含在對應平臺中的一個小工具?費用是一次性永久的?還是月租的?
您的問題都非常有價值,確實每個問題都值得單獨展開討論,評論區很難全部講完,有興趣探討的話可以私信聯系筆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