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ch?-CDP實戰手冊-CDP交付階段-指標規劃(九)

0 評論 3193 瀏覽 1 收藏 7 分鐘

下邊文章的內容是MarTech?-CDP實戰手冊中的指標規劃,一起來看看,或許會對想了解CDP的同學有所幫助。


指標依賴業務梳理,根據業務場景流程盡量全的梳理指標,系統會提供指標管理平臺,通過源數據字段的計算公式去快速構建指標,當然部分指標沒辦法進行快速構建,則需要研發的代碼開發。

指標使用場景一般為分析和營銷場景,例如發生某個事件的人的企微添加率。

一、北極星指標

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也叫作第一關鍵指標(One Metric That Matters),是指在產品的當前階段與業務/戰略相關的絕對核心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一樣閃耀在空中,指引團隊向同一個方向邁進(提升這一指標)。

北極星指標有三個重要的作用——

  1. 指引未來:能夠清晰地表明產品要傳達的功能點與產品未來階段需要優化的方向。
  2. 團隊協同:能夠讓其他產品組的同事知道當前產品組的實時進展,便于跨組的資源協同。
  3. 結果導向:能夠使我們對結果負責,即以業務效果/結果而不是業務數量來衡量團隊的工作質量。

一般來說,一個好的北極星指標具備以下幾個屬性——

  1. 是可以明確衡量的指標。
  2. 是可以體現產品價值與客戶價值的指標。
  3. 是營收的先導指標(而不是ARPU之類的滯后指標)。

常見北極星指標——

如何指定北極星指標——

《硅谷增長黑客》中有提到6個指定北極星指標的標準:

標準1:你的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這個指標可以讓你知道你的用戶體驗到了這種價值嗎?

必須是產品核心價值的體現,即必須能流暢的走完從產品側到市場用戶側商業的閉環。舉個例子最近bilibili將隱藏播放量,改用用戶消耗時長,這個就是企業態度及北極星轉變,優質內容通過播放量不足以表達,而能讓用戶看下去的視頻質量更為優質,優質視頻才是B站可持續發展的指標。

標準2:這個指標能夠反映用戶的活躍程度嗎?

只有活躍的用戶才是真正的用戶數量,即不要被虛榮的用戶指標迷惑。有很多APP說注冊量破百破千萬,但留存日活可憐,用戶根本留不住,用完即走一次性工具,很難創造價值及營收。指標的定義一定要加入用戶LTV的價值考慮,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數據增長,否則將曇花一現,回首看已是昨日黃花。

標準3:如果這個指標變好了,是不是能說明整個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北極星指標從宏觀上反應企業經營情況,指標定制得當是可以體現出公司的發展趨勢,但一定要避免虛榮指標。

標準4:這個指標是不是很容易被整個團隊理解和交流呢?

指標定義必須易于理解、明確衡量,即定義清晰,并且容易被所有人理解、交流、執行,這樣才可自上而下進行貫通,同時各個團隊針對指標進行拆解部門或團隊指標也需要考慮易理解、明確可衡量等要素。

標準5:這個指標是一個先導指標,還是一個滯后指標?

指標一定是先導指標,所有認為了這個指標去沖刺,如果是后置指標的話,需要很長時間才可看到指標效果這種情況對于指標執行就比較被動。

標準6:這個指標是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指標?

指標必須是動態指標,通過自上而下的努力,能夠進行很大成都的改變,同時指標不是死指標,隨著企業發展,戰略的調整,指標也應該隨之變化。

北極星指標可以分為企業北極星和部門北極星,因為企業要關系的是最核心的指標,但部門所分拆下業務后,可能該部門根本與核心指標無關,就需要通過其他指標的提升來影響核心北極星指標。

例如:車企的核心北極星是GMV,但售后部門不直接負責GMV,但通過GMV拆解后發現老帶新這個指標關系到GMV增長,然后再進行指標下鉆,老帶新的前置是需要與客戶有長期有效溝通,溝通的前置條件則為企微添加率,因此企微添加率可作為售后部門的北極星指標。

二、輔助指標

輔助指標不像北極星指標需要經過標準校驗后進行指定,輔助指標主要是為業務提供分析、營銷能力所定制的指標。

輔助指標需要進行深入調研,通過不同部門的業務流程,梳理每個部門的指標需求,然后將指標進行匯總,進行指標歸類,哪些指標是通用化指標,哪些指標是專屬指標,這樣便于降低指標的構建成本、清晰易用。

本文由 @光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