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平菇,農村商業模式自帶buff

2 評論 3583 瀏覽 4 收藏 16 分鐘

近年來,預制菜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對于大城市里的打工人來說,外賣大多數都是預制菜,長久下來健康難以保障。終歸還是得多食用蘊含優質碳水的粗糧,下邊的文章是筆者自己分享的一些心得體會,大家可以看看的!

一、談談預制菜

上次吃外賣應該是很久之前了,最近身體有些指標出了問題,加上預制菜在外賣行業中越來越猖獗的形勢,盡管在忙碌一周后的我,只想在周末安心躺尸,但是在想活命的動力驅使下,我還是會盡量自己做點吃的,或者開車回家吃母親做的飯。

今年中旬以來,我在各種內容渠道瀏覽當下熱門話題時,“預制菜”一直都居于頂流的位置。大約一兩年前,我初次成為了預制菜的客戶,在逛超市時因為好奇,買了一袋預制的宮保雞丁。剛參加工作時,我對做菜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也自學過宮保雞丁這道菜,做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食材的處理,醬汁的調配,入鍋掂勺,盡管流程已經相當熟練,但仍然還是要花不少時間。而這道預制菜的價格也就十幾塊錢,出于好奇,便決定買回家試試。

超市里直接面向C端客戶售賣的預制菜,做起來一般比較方便,按照包裝上的說明,基本上三四步就可以出鍋。不過味道大抵也在預料之內,由于食材并非新鮮,吃起來口感并不好,而且醬汁極其粘稠,一般情況下我們自己做菜不會炒出這么粘稠的效果,反而是外賣或者餐館中的菜通常比較粘稠,另外預制菜下料也比較猛,吃完后很長時間總感覺口干舌燥嗓子痛,需要大量喝水才好受一些。

自從看過“科技與狠活”視頻UP主的內容后,我也逐漸養成了買食品必看配料表的習慣,后來在超市里陸續看到一些預制菜產品,看了下配料表,成分五花八門,非常熱鬧,于是從第一次試驗之后,我基本沒有買過預制菜。在點外賣時,盡量也會去點看起來不像預制菜的東西,比如炒飯。直到最近又看到預制的蛋炒飯,十幾塊錢一大包可以炒出來好多份時,我便開始杜絕外賣了。

然而刷新我認知的不止外賣這一件事,在看過越來越多的文章后才發現,其實預制菜早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滲透到無孔不入?,F在越來越多的餐館為了提升出餐速度,降低經營成本,或者一些連鎖的店鋪為了保證多家門店菜品味道的標準化,都在大量使用預制菜,以至于在我以為自己初次成為預制菜客戶之前,早就不知不覺間開始消費預制菜了。

而在最近,越來越多的信息也表明,預制菜也成為了激化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很多人稱其為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新型飼料,專門喂給平民階層甚至中產階層,而資本卻憑借預制菜的新型商業模式賺的盆滿缽滿。尤其是最近預制菜在沒有任何健康標準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校園,更是激起了更為廣泛的討論。然而在預制菜經濟大行其道的形勢下,我卻在農村發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農產品商業模式。

二、挖紅薯

臨近中秋,母親想去親戚家走動走動,順便買些物資備上。從親戚家出來后,按照母親的指引,我開車來到了離家不遠的一片紅薯地。這片地估計也就一畝左右,正好也在路邊,很多人開車或者騎電車過來,把車停在一邊后,從馬路上跳到地里,便開始撿商家已經從地里剛刨出來的紅薯。挑選完成后給商家過秤,付錢帶走。

(圖片來源于自主拍攝)

這次購物的過程是非常愉快的,回來后我仔細想了下,感覺這次購物的體驗有以下幾個挺不錯的地方:

1. 物價

商家標明十塊錢十五斤,這個物價即使放在三四線城市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當然對于農村人來說,這么便宜的物價是稀松平常的,畢竟是“源產地直銷”,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我們買了一大袋,大約25斤多,數量看起來大概有50~60個。才花了17塊錢。對比之下,我想到了公司樓下商場一家賣輕食的店鋪,100~200g的蒸紅薯會賣到5.5元,算下來1斤在15塊錢左右,差距還是挺大的。

2. 品質

紅薯這個東西在之前本來就是用來果腹的、極其便宜的粗糧。只不過隨著糧食供應體系的愈發完善,小麥和水稻的大規模種植,細糧成為人們生活中最普遍的碳水來源。而玉米、紅薯等粗糧反而因為“物以稀為貴”,身價逐漸提升。而且隨著健身餐、輕食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這類粗糧也被冠以“優質碳水”的美稱。

這次直接從地里買回來的紅薯,外皮是紅色,瓤也偏紅,非常新鮮?;丶液竽赣H蒸了幾個,發現皮非常好去,而且口感也很好,有微微的甜味,也非常軟糯。不得不感嘆到底是新鮮采摘的食材,在食物上返璞歸真的感覺令人無比愜意。

3. 模式

在這片采摘地上,有獨自前來的家庭主婦,也有一家幾口一起過來的。商家直接把紅薯刨出來散在地里,其實也是解決了最麻煩的一道工序,畢竟讓顧客扛著鋤頭刨紅薯,還是很耗費體力的。被刨出來的紅薯散在地里讓用戶去逐個挑選,其實也是做好了模式中的平衡,讓用戶既有自己采摘的體驗,又不至于太累。還有一些小孩子撿紅薯撿的很開心,在陽光晴朗的天氣下,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親子體驗活動。

這天我發了一個朋友圈,有配圖也有感慨:在偌大而又沒什么特色的華北平原上,還有什么能比挖紅薯更浪漫呢?對于我來說,如果有的話,那應該就是種蘑菇了吧!

三、種蘑菇

9月底,時值初秋,又到了我舅舅種蘑菇的季節。舅舅是位愛學習的農民,記得我小的時候,他就捧著一些農學類的書看,最終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開始種蘑菇。

之所以說這個決定大膽,是因為那個時候在我老家附近,還沒有什么人從事這一行,他也可以說是我們那敢”第一個吃螃蟹的“的人。直到今天,一方面大家明確看到了種蘑菇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蘑菇的成熟采摘季節一般是在冬天,而冬天恰巧也是農活不忙的時候,畢竟這個時候只剩麥苗在地里自由生長就行,再加上蘑菇的采購商及供應鏈愈發完善,因此逐漸有很多人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

華北平原的人們所種植蘑菇的種類,也帶著濃厚的地域色彩,在我老家附近,大家基本上種植的都是最為常見的平菇(有時候也說是秀珍菇),在這里真菌類食材的豐富度跟較為知名的云貴地區相比,確實有很大差距。這里沒有五顏六色的野生真菌,就連做法也比較單一,野生真菌火鍋、”紅傘傘,白桿桿“等基本上是見不到的。

老家的農業模式比較典型,一般是一年一季麥子加一季玉米輪換種植。秋天種下麥子,來年夏天收割,之后種下玉米,到秋天收割。秋天收割完玉米并種下麥子后,舅舅種蘑菇的事業就開始忙碌起來。玉米收割完后,正好可以買到大量的玉米梗還有秸稈,這些東西再加上麻蔘、麥麩等物料,混合打碎攪拌后,就可以做蘑菇的培養基,培養基接種蘑菇的真菌種子,再加上一些石灰膏做消毒用,然后裝到一個個專門的塑料袋中,就可以等著蘑菇長出來了。

除了制作培養基并接種蘑菇的種子,舅舅還需要搭建幾個大棚,一般情況下,大棚一半埋在地下,一半漏在地上,用塑料布覆蓋,再鋪上一層草席。棚內有時候也會架上火爐,一般情況下可以將棚內溫度維持將近10攝氏度,這也是非常適合蘑菇生長的環境。大棚搭建完成后,就需要把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的、由塑料袋包裝起來的培養基移入大棚內。

到了冬天,蘑菇陸陸續續長出來,舅舅一家最忙碌的時候也就來了。每天在棚內采蘑菇,采下來的蘑菇也會分別處理成不同的樣子,賣到不同的價位。例如,他們會專門把那種圓圓的,直徑約3~5公分左右的蘑菇頭剪下來收集到一塊,稱之為“幺尖兒”,這種一般是可以賣到最高價位的。大朵的蘑菇可能會擺擺整齊,放到箱子里賣,也會賣到不錯的價錢。大部分蘑菇可能會撕成一條一條的,賣到最平均的價格。

還有一種最不起眼的,就是蘑菇的根部,一般情況下會被當做長相難看的邊角料收集到一塊,以最便宜的價格賤賣出去,或者留著自己吃。蘑菇根處理起來也比較麻煩,因為上面沾了很多不能吃的培養基,就像從地里拔出來一顆白菜,根上沾了很多土一樣,需要一點一點扣下去。然而這種最不起眼的邊角料,我們卻尤為喜愛??诟袆诺溃阄稘庥?,我甚至感覺整個蘑菇最好吃的部分,其實就是這不起眼的根部。

老家周圍真正會吃的人,也會經常跑到大棚里買剛處理好的蘑菇根?;丶叶缢椋溩?,做包子,炸丸子,或者直接大塊裹上面筋干炸,做出來都會有一種奇特、新鮮而又濃郁的香味。寫到這里時也能感受出來,同處在一片區域的人們,也喜歡像直接從紅薯地買剛刨出來的紅薯一樣,直接到“源產地”購買新鮮采摘的蘑菇。

特別在冬天,大棚里也是個暖和的地方,慕名過去買蘑菇的人們,提著籃子或塑料袋,一朵朵采摘著合眼緣的蘑菇,累了就坐下來在大棚里嘮嘮家常,也是非常不錯的體驗。母親偶爾也會帶帶貨,幫周圍同事直接團購一些現采的蘑菇。當然,舅舅的主要客戶還是一批批從各個城市過來收蘑菇的中間商,他們的訂單量一般比較大,好一些的可能會直接把剩下的蘑菇全部收走。

四、寫在最后

正如前文所講,當小麥、水稻這些可以出細糧的農作物大規模種植后,玉米、薯類這些蘊含優質碳水的粗糧,在健身、代餐、輕食的一系列新潮流下,身價反而逐漸高貴起來。身處農村的很多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慢慢開始種植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瓜果蔬菜,供大家自主采摘挑選。以至于我老家的農產品市場,一時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場面。

很多人在暢想未來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人工智能、元宇宙、XR、自動駕駛等等,還有不斷快速更新迭代的芯片和算力,這些最前沿的技術,可以帶給人類無限的想象力,打造出越來越多新奇好玩的產品。然而我卻認為,在某些地方,我們一定是會逐漸返璞歸真,向著比較原始的方向進發的。畢竟我們總希望從沒有停歇的緊張工作中停下來一會,純粹享受人與自然交互交融的愜意。

社會發展到今天,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致,每個人在城鎮化的浪潮中都仿佛被一種無形的規則推著往前走,進而逐步成為社會進步發展中的一顆顆螺絲釘。這個規則或許是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及其帶來的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也或許是在未來,資本為底層民眾打造的一個個虛擬世界。但是理性點來看,一個人在物質上真正的富足,難道不是決定于其在真實的自然世界所能享受到的物質資源嘛?

預制菜也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無論是社會的快節奏、財富自下而上的流轉與傳遞,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固化的“二八法則”,都在用無形的手推動著這一備受爭議的產品出現。筆者的建議是,時代的步伐和必然的趨勢,是任何人都無法扭轉的。在認清局勢之后,我們不妨在city-walk之后來一場village-walk,制定一個逃離城市計劃,暫時放棄去做社會這個巨大供應鏈上的一環,去村落里,去田野上,享受一份最原始的寧靜。

本文由 @小白學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趣實用~一秒關注

    來自山東 回復
  2. 不錯

    來自河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