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單點,擊穿它
在職業生涯、在商業世界里,我們要如何畫出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的成長曲線?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單點擊穿”,找到適合自己的“點”,然后將其磨練至極致。具體如何理解?不妨來看看本文的講述。
都知道做事要持續聚焦,為什么總在過程中放棄呢?
因為閾值(threshold)。它是控制學中的一個名詞,也叫臨界點,如今在生物學、心理學、商業領域用的比較多。
舉個例子:
煮一鍋水,水溫會慢慢上升,但水不會在任何溫度下變成蒸汽,只有當它達到100°C,它才會沸騰并形成蒸汽。
100°C就是水的沸點,也可以叫水的閾值,其他溫度下,水雖然很燙,卻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聚焦,在人的心智、意志力中也存在一定閾值。
你決定做某項任務,會遇到一些分心、困難的事,如果干擾低于心理閾值,我們就會克服它們,一旦困難超過“這個閾值”,就會果斷放棄。
商業世界同理,有的老板能承受幾千塊虧損,有的老板幾十萬則無法忍受。明白這些,你就理解,為什么我們經常聚焦的過程中放棄。
假設把人生的時間長度比作閾值,那么,如何畫出一條讓自己價值、影響力不斷攀升的曲線呢?這就離不開“單點擊穿”。
01
為什么要單點擊穿?
外界干擾太多,自己時間精力、資源都非常有限,必須把有限的資源居中在一個“點”上,才有可能成功。
我身邊有不少老大哥,他們高學歷、才華橫溢,令人佩服,其中,有些是風投界的VC、核心高管。
國慶期間出來喝茶,一位朋友談道,回憶起在公司任職時的光環時刻,幾乎可以說是呼風喚雨。
因為行業變革,投資緊縮,出來單干后發現,那份榮耀、光環瞬間消失無蹤,并沒有給現在業務帶來多大賦能。
這讓我覺得,每個階段都應該停下來反思,并提問,我這一生,做過所有事情,是否真正聚焦并匯集到了一個核心點上?
所以,什么是單點?
在我看來,它猶如一只針的尖端,需要用5年、10年,乃至一生時間去精雕細琢。
這個“單點”應該是真正感興趣的事物,也可能是天賦所在。而擊穿,意味突破閾值,不僅成為行業佼佼者,還可能成為重要話語權的人。
很多人把單點理解成某個技能、單一要素,不是這樣的。成功實現或突破,不依賴于某一特定的方法或因素,需要多個技能、策略的綜合應用。
舉個例子:
新業務算一個單點。但有錢不夠,你得懂市場、團隊協助、產品得好、還得有營銷策略配合。如果只盯著其中一個要素,忘了其他方面,很難保證項目成功。
運動員算一個單點。如果想在賽場上贏,僅有力氣、幾招技能是不行,要有策略、心態要穩、還得有比賽經驗。
從這個角度出發,每個人成長道路上都會遭遇許多關鍵的“點”或者說是“階段”, 每一個這樣的“點”背后帶有一個挑戰閾值。
成功突破閾值,可以得到初步成就,沒能突破,意味著還有很多要學。盡管需要刻意鍛煉和努力,但真正突破閾值,并不僅僅依賴于一個簡單的要素。
從商業社會出發,公司一群人圍繞使命、愿景、嘗試開發新產品擊穿某個市場,每一次嘗試,每一個目標,都可以看作是這家公司的“單點”。
只有當公司能夠成功地整合資源,凝聚團隊力量,并持續創新,才有可能真正擊穿行業。
因此,“單點”是發展曲線上的一個關鍵節點,成功突破這個點”是綜合、多元能力的體驗,并非單一要素。 這也是,為什么在重復的努力中,如果只依賴一個方法,不進行調整,很可能得不到預期結果的原因。
02
顯然,單點擊穿前,你得先有“點”,不然擊什么。
如何找到點?
李善友教授說過三個標準: 夠不夠美好、夠不夠touch(這個美好面是否會共鳴你),夠不夠關鍵。我覺得蠻有用。
我理解的是:
首先要找到想干的事,考慮這件事是不是真正能帶來快樂、滿足感。其次,能不能引起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并且要與個人價值觀相符,最后,考慮它能不能在生活、事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換句話說,這三個標準在提醒我們,面對選擇,不能只追去表面美好,賺錢,還要確保它與內心契合,并且真正能幫助自己成長。
這是一種更深入、更全面的評估方法,有種自我實現感。
復盤過去七年里,我的工作之路,可以說經歷不少變化。從做主持人,到后來轉型進入互聯網行業,然后不斷攀升至市場總監的位置,再轉變為內容創作者,成為一位商業洞察者,又做回主持人。
我覺得,兜兜轉轉,所有選擇都在圍繞這三個標準進行。
早期的我,更注重“說”,現在更重視“寫”,更重視選擇是否能與內心深處產生共鳴,是否每次蹲下蓄力,再跳起來時,足夠增值。
看似人生軌跡由一連串選擇、決策組成,但是,兜兜轉轉,你會發現自己過幾年,仍然會回到所擅長的事情上。
這個擅長的事所凝聚的力量,就是“點”,像一個內核,它囊羅我「說和寫」兩個技能,更讓我愿意用幾十年是投入,并且行動時有取之不竭的力量。
簡單講,它也許是一個特長,或愛做的事,找到它,你才能由此完整全面的表達自我,創造真正值得過的人生。
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到?
一些人說,難道我現在的人生不值得過么,其實不然。
有時,你覺得當前所做的事情很不錯,能夠賺錢并有很好上升空間。但隨著時間推移,當你重新審視,會發現它未必滿足“夠不夠美好、夠不夠touch、夠不夠關鍵”中的任一標準。
舉個例子:
我身邊一些人在大廠做總監,薪資還算不錯,在外人看來,選擇明智,未來一片光明。
幾年后,當再次評估職業生涯,他們會覺得,雖然取得一些成就,不過,這份工作并沒有獲得成就感,每天早9晚10并不美好,不是內心想要的。
關鍵站在長期發展角度看,自己在工作中似乎只擔任螺絲釘角色。
后浪推前浪,永遠有更年輕,學歷更高、更有活力的人進入此領域,自己反而更焦慮。
我曾在大企業工作過,我認為這沒有有什么不好。其實,那些日子,也是我人生一個重要“點”。
但如何在這樣一個龐大體系中,找到一個“我喜歡、我擅長、我愿意”的事情,并與之產生深刻的共鳴,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就另當別論。
“喜歡”意味著,對某個技能、能力渴望和追求,心里對此充滿熱愛、感激,即使不求任何回報也愿意去做。
“擅長”意味著是天賦所在,也許這個天賦看起來并不宏大,但只要你足夠努力,借助公司和平臺的力量,必然會大放異彩。
至于“愿意”,意味著,即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時間,你也覺得值得。正如古人所說,只要真心去做,無論多么困難的事都會變得可行。
停下來,對照看,滿足了哪點?
如果沒有滿足這三點之一,那就要「借假修真」了。
什么意思?
表面工作環境、職業并不是你想要的,迫于賺錢又不得不做,那么,你就可以在工作完成后,不斷利用碎片時間找到符合“點”標準的事情,為走向理想的方向做準備。
之前招過一個新媒體運營的小姑娘,每天看它特別忙。
我非常好奇,悄悄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她在公司完成本職工作外,一直在學習關于短視頻創作的內容。
后來她離職后,我才知道,她一個月在某長視頻網站廣告收入達10幾萬,工作只是她學習的地方,高,實在是高。
這是從“向內求”角度出發,找到“單點”的方法。
簡單講,從平凡環境中,不停反思和挑戰自己,挖掘真正想做的事,然后確認它,將弓拉滿,清空雜念,圍繞它深耕。
03
假設從內部視角找不到,怎么辦? 也可以從外部出發。
什么意思?
并非所有工作都會喜歡,你可以基于經驗和知識,思考如何與當前市場產生結合;如果這一過程中,能持續地為你帶來正反饋,那么,即使沒有初始熱情,你也會因小成就獲得前進的動力。
從此方面,有兩個步驟:
其一,盤自己的能力、潛力、特長;其二,對其有清晰認知后,打包這些特質,想想如何與市場需求結合。
也就是說,將各種能力和資源集中起來,向著一個明確的方向努力,從而建立自我基本盤,使得力量更加集中強大,這和開公司做業務有相似之處。
跟你講個故事:
兩年前,我有一個做設計的朋友。起初,特別喜歡設計,每天都很投入。后來,天天與創意打交道,就干煩了。
有一天,一個剛開始創業的朋友沒有找到設計師,就請他幫忙設計一下,還給了他點錢。這件事讓他發現,原來設計技能還能這樣賺錢。
所以,他開始更積極地做設計,還把作品放到了一些網站上,這樣吸引很多客戶;后來不停折騰,他有了自己的設計公司,還有幾個很火的自媒體矩陣。
很顯然,技能賺錢路徑,迭代到創業,拓寬他對職業發展新認識,創造出了的“單點”。
不過,這里有個關鍵是「正反饋」。
什么意思?
創業本質是一場商業交易,從起點開始,就要聚焦于怎么滿足對方需求,如何賺錢開始。
如果失去“交易”的核心,或者賺錢路徑比較遠,動力會迅速消失,很難形成你的單點。
有個反面例子:
另一個朋友,因為興趣做了一個短視頻賬號,一開始賽道并不擁擠,粉絲很快漲到10多萬,中間接廣告也賺到一些錢。
今年上半年,所在領域突然變得非常擁擠,各種類似內容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競爭異常激烈。加上他有幾次引導違規被降權,點贊、閱讀都有所下滑,最終,失去經營的動力。
這提醒我們什么?
以“賬號”為中心的“單點”,不足以支撐一個可持續盈利的生意模式,以產品為中心、以向內求為使命選擇的“單點”更持久。
并且選擇單點,不僅要看當前情況,還要有足夠預見性,和調整能力。
這種外部視角尋找單點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太二酸菜魚,檸季手打檸檬茶……以單品,單點擊穿整個行業。
04
顯然,不管公司經營、個人發展,想要取得突破都要聚焦一個“單點”上;我現在的單點就是說與寫匯聚的能量,這件事,打算先干10年。
找到單點后,如何擊穿?我還在探索中,不過,我看到市場做出成績的,都離不開這三個方面:
1)周圍的市場協同
單點再強大,不能孤立存在,它必須與外部環境產生共鳴。也就是說,當面臨一個激烈競爭,除非自己有超群的實力,否則很難在混戰中脫穎而出。
一個形象的例子是,美國淘金時代,眾人夢想淘金發大財時,李維斯就已經賣牛仔褲攢足了資本,李維斯當年采用的方法是與主流偏離,這和邊緣競爭相似。
好比,當大家都在做新能源汽車時,你不需要直接競爭,專注于電池、系統、或配件等某一細分,并持續all-in可能會有更大機會。
像我,看似在做自媒體,實則通過寫作積累更多作品,主持工作則向外界展示的一種能力。
這幾者結合,就像數學中的A+B等于C,而這個C不僅為A增添新的維度,同時,也加強A本身的價值和影響力。
這種疊加和相互強化,最終都要轉化成產品,讓我在個人發展道路上,或以后做公司后,形成一個獨特而有力的“點”。
這一切循環歷練最好的辦法是,丟到市場中不斷驗證,比如,作品是不是帶來更多客戶,能否成為體系等等。
2)10倍速投入精力
有了明確單點與市場協同,接下來在于如何實踐和優化,畢竟這種投入不是常規平均的、需要10倍決心和付出。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描述強者愈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即越有錢的人,越容易賺錢。這一原理在單點的積累中也同樣適用。
因為任何行業都存在冪定律,不論財富積累、知識沉淀、還是技能精進,除了練精,還要多元組合形成壁壘。
這樣,才可以緊握住那個能夠讓你全新投入,甚至為之癡迷的單點。
國慶節之前跟一些公司交流,我發現迅速嶄露頭角的中高層管理者,在某一特定領域,比如技術、運營都有凌駕于同齡人之上的專業能力,而且這些能力,是組合性的。
也就說,他可能懂項目管理,還有廣域視角,這也正說明,當“單點”達到一定深度和廣度,就能在其所在領域形成獨特優勢。
3)持續專注flow狀態
人生存在兩種生存范式,一種是按照時間規劃一切,離開目標設計,不知道怎么做,或者說,必須按照一定節奏規律行動。
這被稱作舊生命范式,人們會把各種東西劃分開來,比如,事業、關系、興趣愛好等等。
新生命范式是,找到優勢后,跟隨生命流淌給出的信號,實現最高生命意圖;也就是,如果找到“單點”,會把興趣、事業、關系都都Flow進去。
這是一種什么狀態?
我不敢想象,是專注的、激情的,是一個人內在與外在都與生命的節奏,目標結合在一起的感覺。
想要暴富、功成名就,唯一的途徑可能就是,從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行業去選擇“單點”,專心朝著這個點發展,不斷精進,畢竟,機會主義不屬于普通人。?????
總結而言:
先有點,擊穿它。
那個點,是你基本盤,有了它,所有一切將為你所用。
將它磨練至極致,別人也就很難模仿或超越,它代表你的核心價值、獨特見解。不止于產品、事業,也是一種生命的流淌,人生意義的喚醒。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