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分享的50個思維陷阱:越早知道越好
關于馬斯克分享的50個思維陷阱的相關內容,大家都了解嗎?下邊這篇文章是筆者整理好的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埃隆·馬斯克之前在推特上分享了一則圖文,內容是他總結的5種認知性偏差,引起數十萬人的瘋狂點贊。他說年輕人都必須要熟知認知性偏差,避免認知陷阱。
一、認知偏差是什么?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也就是你不理睬客觀事實,你只要“你覺得”。
下面一起來學習這5種認知偏差。可以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識別工作、生活中的真相,更加客觀地、理性地看待事物,保持良好的心態。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二、50種認知偏差的內容
1. 基本歸因錯誤
人們經常根據個性或者性格來定義別人,但會用情境因素幫自己開脫。
舉例:Sally上課遲到,肯定是她懶;你自己遲到,就是因為早上太忙亂了。
2. 自私的偏見
我們的失敗是形勢所迫,而我們的成功是理所當然。失敗總是有原因的,而成功全靠自己。
舉例:你覺得得獎是因為自己努力工作,而不是靠別人的幫助和運氣。
但如果考試不及格,只是因為睡眠不足而已。
3. 組內偏愛
我們偏愛同一個圈子的圈內人,而不是圈外人。
舉例:Francis跟你一個社團,所以你喜歡他多過Sally。
4.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舉例:Sally覺得指尖陀螺對孩子挺好的,Francis也這么覺得。
5. 群體思維
希望團隊保持一致與和諧,我們有時會為了減少沖突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決定(群體思維是從眾效應的一種體現)。
舉例:Sally想買冰淇淋,Francis想買T恤,所以你最終建議買印有冰淇淋圖案的T恤。
6.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
舉例:Taylor這么可愛,她肯定一點也不刻??!
7. 道德運氣
由于一個好的結果,會提高人們對他道德地位的評價,反之由于一個壞的結果,會降低人們對他道德地位的評價。
舉例:XX文化贏得了XX之爭,是因為他們比輸掉的人更有德行。
8. 虛假的共識
我們認為同意我們觀點的人比實際同意我們觀點的人要多?;蛘哒f現實中支持我們觀點的人要比我們想象中的少。
舉例:“所有人都這么想”!
9. 知識的詛咒
一旦我們知道某種東西,我們就會認為其他人也都知道它;同時你也很難理解,那些沒有掌握的人,他們是怎么思考這種知識的?(不能真正的換位思考)。
舉例:Alice是一名架構師,他很難站在程序員小白的角度來理解他們不懂的地方。
10. 聚光燈效應
一般是指人覺得自己會一定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別人的重視,為了擔憂自己是否能給他人留下好印象或者好名聲,而將自己的問題無限放大,進而造成不好結果的心理狀態。
舉例:Sally很擔心大家會注意到她的冰淇淋T恤有多丑。
11. 可用性啟發
做決定時,我們會依賴于腦海中直接浮現的例子。
舉例:選擇商店時,你通常會選擇最近看到過廣告的那家。
12. 防御性歸因
作為一名暗自擔心自己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見證人,當我們與受害者共情時,我們會減少對受害方的指責,增加對攻擊方的指控。
舉例:Sally等綠燈時一直在車里玩手機,結果被追尾了。目擊事故的Greg也有開車發短信的習慣。所以他下了車,對撞了Sally的人大吼大叫。
13. 公正世界假說
我們傾向于認為這個世界是公正的,我們認為遭受不公是活該。
舉例:我們通常會認定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懶惰,要么是因為愚蠢,要么兩者都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14. 樸素現實主義
我們相信自己觀察到的就是客觀現實,而其他人則是不理性,不知情或者有偏見的。
舉例:“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其他人都很蠢”。
15. 樸素犬儒主義
我們認為自己觀察到的就是客觀現實,而其他人的所作所為都會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且有所圖謀。
舉例:“這人對我好的唯一原因,肯定是想從我這得到點什么”。
16. 富勒效應(巴納姆效應)
我們容易將我們的個性歸納為模糊的陳述,即使它適用于更為廣泛的人群。
舉例:“這個星座指南真是太準了”!
17. 鄧寧-克魯格效應
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舉例:Francis自信地向大家保證,冰淇淋里絕對沒有海帶。海帶也沒有被用于乳制品行業。
18. 錨定效應
做決定時我們會依賴先前得到的資訊。人們在做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舉例:“這東西寫著打五折?那肯定老便宜了”。
19. 自動化系統偏差
我們依賴自動化系統,有時候我們會過于信賴它,以至于其自動糾正過程會影響其原本正確的決定。
舉例:我們會認為機器或者系統比我們更專業、更權威,我們寧愿相信機器和軟件系統,而不愿意堅持自己是對的。
20. 谷歌效應(數字失憶癥)
我們傾向于遺忘那些容易通過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
舉例:“那個喜劇片里的演員叫啥來著?我都查了8次了”。
21. 阻抗理論
當被要求做某事的時候,我們會故意反著來,尤其是當我們感到個人的自由受到威脅時候。
舉例:老師和家長越讓孩子去做作業,他越是不肯去。
22. 確認偏差
我們傾向于找到并記住那些能夠證實我們認知的信息。
舉例:你會根據少量證據就佐證一個陰謀論,而無視其相反的證據。
23. 逆火效應
那些反面證據有時候會產生逆向效果,致使我們更加堅信自己之前的觀點。
舉例:推翻你陰謀論的證據,很可能是政府偽造的!
24. 第三人稱效應
我們相信別人比我們自己更加容易受到大眾媒體所宣傳的消費習慣的影響 。
舉例:“你顯然是被媒體洗腦了”!
25. 信仰偏見
我們判斷一個論據的強弱,不是看他對結論的支持度有多強,而是看他在我們心中有多大的可信度。
舉例:“Sally說她也支持你那個陰謀論。但她沒說出什么證據來”。
26. 可用性級聯
某些事情越是被公開和重復討論,為了融入社會,我們就越會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
舉例:一個糖果里藏了剃須刀片的故事廣為流傳,最終許多美國人不再在萬圣節時提供自制糖果。
27. 衰落主義
我們傾向于對舊時光充滿浪漫想象,而對未來充滿消極態度,認為社會和結構大致上一直在衰退。
舉例:“在我們那個時代,孩子更懂得尊重”!
28. 維持現狀偏見
我們傾向于讓事物保持原狀,而偏離原來的變動會被認為是一種損失。
舉例:即使一個APP的服務條款侵犯了Sally的隱私,她也不愿意換另一個程序。
29. 沉沒成本謬誤(投入升級)
我們付出的成本的多少,會影響我們當前的決策。就算面臨損失,我們仍然會堅持已經投入成本的事情投入更多,而不是改變投資方向。
舉例:“來都來了,一不做二不休”!
30. 賭徒謬誤
我們會認為某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
舉例:Alice猜硬幣已經輸了9次,下次肯定能猜中。
31. 零風險偏好
我們傾向于將更小的風險降低為零,而不是選擇減少更多的整體風險的另一種方案。
舉例:保險行業之所以能成立,靠的就是這個心理效應。雖然人們知道這些事情發生的概率很低,仍然希望講這些事情發生的風險降到零。
32. 框架效應
針對同一個問題,我們常常會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舉例:一個醫院對一個重癥的治愈率為99%,你會覺得這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很高。但是如果該醫院對此重癥的治療歷史是:在一萬個治療案例中有1個人死亡,你又會覺得這個醫院醫療水平很低。
33. 刻板印象
盡管沒有關于個人的信息,我們仍然普遍認為某個普遍群體具有特定的某些個性特征。
舉例:中國人都會功夫。
34. 外團體同質效應
我們認為團體之外的某個群體具有同質性,而自己團體內部的成員較多元化。
舉例:Alice不打游戲,但她覺得玩游戲的人都一樣。
35. 權威偏見
我們更加相信并且經常被權威人士的意見所左右。
舉例:之前人們推崇馬云,哪怕馬云胡扯八道都有很多人信;現在人們推崇馬斯克,但其實馬斯克也有胡扯的時候。
36. 安慰劑效應
如果我們相信一種治療方法會起作用,它往往就會產生一定的療效。
舉例:很多醫生會給沒有病的病人開沒有任何藥效的安慰劑,安慰劑起效的前提是不能告訴病人這是安慰劑,要告訴他們這是某某特效藥。
37. 幸存者偏差
我們往往會傾向于關注在一個過程中存在下來的事物,而忽視那些失敗的事物。
舉例:Greg告訴Alice,她的包包生意肯定很好,因為有一家成功的時尚公司運用了同樣的策略。但其實其它1家倒閉的公司也用了同樣的策略。
38. 精神活動過速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會因為創傷和藥物使用和體力消耗而發生改變。
舉例:當汽車差點撞到我的時候,時間都慢了下來……。
39. 瑣碎定律(自行車棚效應)
我們經常會對瑣碎的問題過于重視,而往往回避更加復雜的問題 。
舉例:當地政府沒有考慮如何解決流浪人口問題,而是花了大量時間討論修建自行車道和車棚的問題。
40. 蔡加尼克效應
相較于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更加容易記得未完成的工作。
舉例:越是接近完成的時候,越是念念不忘,像追電視劇快要大結局,或是收集某款盲盒。
41. 宜家效應
我們會對自己親身參與制作的事物給與更高的價值。
舉例:一個普通的銀戒指只要幾十塊,但是自己花幾百塊去diy一個戒指卻覺得很值得。
42. 本·富蘭克林效應
我們喜歡幫助他人,相比于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更有可能幫助那些我們曾幫助過的人。
舉例:Greg給Francis借了一支鋼筆,等Francis又向Greg借5塊錢時,Greg很爽快就借了。
43. 旁觀者效應
在一旁圍觀的人越多,挺身而出去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低。
舉例:一群學生看到有人打架受傷,沒有人報警。
44. 可受暗示性
我們尤其是兒童,有時候會把提問者所提出的暗示想法誤認為是自己的記憶。
舉例:“你從沙發上摔下來是在你媽媽打你之前還是之后”?
注:此處為陷阱式提問,很可能媽媽并沒有打孩子,但孩子的回答極易被誤導。
45. 虛假記憶
我們會錯把想象當成記憶。
舉例:Greg確定Sally說了一個關于菠蘿的笑話,但這個笑話其實是他自己在電視里看到的。
46. 潛隱記憶
我們會把真實的記憶當成想象。
舉例:Greg以為他去了墓地,但他確定自己只是做了個很可怕的夢。
47. 集群錯覺
我們會在隨機的數據中找到模式和“集群”。
舉例:你看到了一朵云,感覺特別像你的貓。
48. 悲觀主義偏差
有時候我們高估產生不高結果的可能。
舉例:我高考失利了,沒有考上好的大學,我輩子完了。
49. 樂觀主義偏差
舉例:我們會高估自己中彩票的概率。
50. 盲點偏見
我們不認為自己有偏見,同時認為別人比我們更有偏見。
舉例:如果你有了婚外情,你回說自己壓力大、和妻子感情已破裂等理由。如果搞婚外情的是別人,那肯定是道德敗壞,人渣。
專欄作家
晏濤三壽;微信公眾號:晏濤三壽;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數字化營銷專家,私域流量與超級用戶增長方法論首創者。著有《超級用戶增長》、《微博與微信營銷實戰兵法》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