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無法跑得更快,可以選擇跑得更久(上)

1 評論 2610 瀏覽 3 收藏 21 分鐘

我們總是想很快速地獲得成功,但有時候,現實總是與我們的心愿相違背。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無法跑得更快,我們不如選擇跑得更久,在長久的職業經營中獲得沉淀。這也是本文作者的感悟之一。

從1995年大學畢業到現在,我已工作了28年多,也是該做個經驗總結的時候了。

在我28年的職業生涯中,我也碰到不少人,當時一起打單,一起做方案,后來開公司上市,財富自由的。這點上我一直沒有成功,所以我無法告訴你跑得更快的方法。但我卻可以和大家探討如何能跑得更久。因為我先后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摩托羅拉、Siebel、IBM、海爾、微軟六個公司工作,以及花了13年左右時間經營過2個公司(部分時間在做獨立顧問),而且愿意并有信心在CRM賽道上再干20年。

感悟1:如果你無法跑得更快,可以選擇跑得更久。我在CRM(客戶關系管理)這個賽道上已工作了24年,期間也有好多次想掙快錢,差點就去做其他事。不過每次都鬼使神差回到這個賽道。其實我真正喜歡上這個賽道,還是2,3年前,所以我是干了20年CRM后,才喜歡上他,遠遠不止10年磨一劍了,是20年磨一劍,并且愿意再干20年。這個感悟是全文的中心,我文章最后再總結。

我工作這28年正好趕上了國內外計算機、信息化和數字化大潮,也同時經歷了CRM這條賽道從誕生、到起飛輝煌、再到平穩的周期。

階段一:計算機從業者最美好的時光

我大學是在北京上的計算機應用專業,是父母給報的專業。我剛上大學前,基本上對計算機一無所知,要不是父母給報該專業,估計自己是不會選的。95年大學畢業的時,大學生本來就少,學計算機的更是寥寥無幾,工作非常好找,當時我天天聽的故事是微軟程序員買六輛法拉利。

當時大學畢業找工作是學校推薦+自己尋找。除了第一梯隊五礦、中化、IBM、微軟、摩托羅拉、HP等,其他公司還是非常好進的。我當時選擇了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因為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當時在國內計算機領域非常有名,所長王選老師是雙院士,北大方正董事長,和聯想柳傳志齊名。

另外我聽別人傳言所里工資得每月1,2萬,當時普遍每月工資1,2千就算高的。當時第一輪面試是副所長,第二輪面試是王選老師。王選老師當時介紹了了一下所里情況,我印象里最深的是王選老師說:“我們所里有不少奧林匹克數學和物理金獎得主,你有信心干好嗎?”。我說:“有!”。面試就通過了。

剛進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我是北大講師,在文字處理研究室,工資只有800,比起我聽說的1,2萬,有很大的心理落差。當時社會上普遍上都是做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老師收入不高。

上班第1天,我還記得室主任叫人帶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C++的書,然后用筆在目錄上標了一下,告訴我你就學這些。然后我就自己天天讀這本書,花了2,3個月。

在這之后我被被分配到飛騰蘋果版項目組,開發國內第一個在蘋果臺式機操作系統上的排版系統。當時我們項目組有7個人,室主任(博士),副主任(博士,奧林匹克數學金獎得主),幾個骨干,加上我和另一個大學畢業新生。當時蘋果每況日下,我們都以為早晚會破產,誰能想到蘋果今天的輝煌。

當時是程序員的江湖,對程序員的要求非常高,是一個只要你能開發出軟件,就有可能名利雙收的年代。當時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我們所里2個博士生就開發出類似微軟Office套件。求伯君、王志東、雷軍等就是這個時代的程序員中的英雄。C++也是我在這段工作經歷中自學成才和逐漸熟練的。

另外,我當時在北大食堂吃飯,經常吃不飽,所以我當時最大的愿望是能象我們副所長一樣,每天中午能吃小炒,就是宮保雞丁或魚香肉絲??上КF在錢不是問題了,但吃不下和不想吃了。

感悟2:兒童和年輕時的愿望能滿足就盡快滿足,在不同年齡段,花同樣的錢帶來快樂是不一樣的。一旦過了那個時間段,可能已經沒有這個需要了,再滿足也不會帶來快樂了。

當時社會上求職者最向往的職業不是公務員,而是去外企,或出國留學或工作。所以我也不能免俗,開始學習托福。當時新東方也是剛剛走紅,我在新東方學習,王強老師和俞敏洪老師還都在一線教學,他們的課我都聽過。當時體力也真好,每天5點多起床,騎車1個多小時到北大計算所,下班后去新東方學英語,晚上10點多騎車回到家,也沒感覺很累。

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工作了2年多,完成了方正排版系統飛騰的開發,感覺唯一的成績就是收到了當時蘋果CEO的表揚信。之后我去了Motorola,就是在北京西三環紫竹橋邊那個,工資也一下從每月3000多(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也長工資了)到了5000多。

說到面試,還多虧了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工作經驗。當時Motorola非常難進,需要很多論面試和筆試,還得是英語的。我正好是年底去面試的,Motorola這個部門今年還有名額。面試我的是高級經理,他聽說我是北大方正排版系統的開發人員后,就基本就沒怎么問,直接拉我去見他們總監,總監也僅僅介紹了一下部門情況,就叫助理拉我去填入職表格了。所以我就來面試了一次,當場就基本確定入職了。

感悟3:第一個工作單位的品牌比收入要重要。在獲得Motorola和后面Siebel這2個工作過程中,北大計算機研究所這個品牌對我面試通過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我在Motorola R&D負責CDMA網管開發。當時就是打印了一堆國際標準,又買了Sun的一個軟件,天天連蒙帶猜做設計。當時給我影響深的就是一些小事,比如外企待遇好,出差每天的標準是600到800,比國內公司很多崗位一個月工資還高。

再比如我每天早上坐班車,很長一段時間班車天天放任賢齊的心太軟,有一天,車上一個女孩說:“現在中國男人都怎么了?一會兒我怎么哭了,一會兒心太軟?!?/p>

講到在Motorola的經歷,我想到華為。我95,96年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工作時,我們有一個博士生和碩士生畢業后準備去華為,問我:“深圳有一個小公司,華為,每月給5000多,你去不去?!?/p>

在Motorola時,我看不少工位上有華為宣傳和招聘資料。后來我13年離開IBM時,和2017年我去海爾時,華為HR都聯系過我,一個是公司內部CRM項目組專家崗,一個是首席CRM專家崗,各種原因,我都沒去??磥碛姓夜ぷ鲿r,緣分這個東西還是很重要的。

階段二:海外互聯網泡沫破裂

在Motorola工作不長后,我一個人來到了加拿大,當時也就26歲,揣著一些美金,尋找海外第一份工作。我記得當時飛機得從溫哥華轉飛,到多倫多得20來個小時。出發前,我爸用筆幫我仔仔細細畫了機場如何過安檢和上飛機。下飛機后還是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一位同事來接的我,把我送到多倫多唐人街華人開的小旅館。

當時就是一個小別墅被房東隔出30多間房子,每間房子幾平方米,每天30美金上下。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位音樂學院的副教授每天給房東孩子教鋼琴和打掃衛生,用來減免房租?,F在中國強大了,出國的也越來越有錢了,但當時國內和海外收入相差非常大,到海外生活的人都不容易。

在唐人街住了10天后,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同事幫我找了一個新房間,男房東是當地華人,女房東是臺灣人,房間大概10來平米,每月600加元,包吃。房東有2個小孩,經常買一些外賣,2個小孩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所以那時候經常菜不夠吃。

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工作。因為帶的錢不能支持太久,所以必須盡快找到工作。我基本上每天發幾十封簡歷,前前后后發了上千封。工作崗位來源不是去目標公司網站上去找,就是通過一些報紙上的招聘廣告。

當時很多面試通知是對方打電話過來,告訴你面試時間和地址。國內學的英語主要是讀寫,我經常聽不清楚對方地址和時間,所以我還特意買了一臺能錄音的傳真機。面試通知一般對方會留言,事后我可以多放幾遍聽,也可以叫房東幫我聽聽,在海外方法總比困難多。

我大概發了上千封簡歷,至少面試了幾十次。在壓力下,很多潛能都能發掘出來。我是98年10月底來到多倫多了,不久就下了一場特大的雪,戶外得幾十厘米深,多倫多市政府得靠軍隊來鏟雪,而且戶外零下2,3十度,又有大風。我一向分不清東南西北,但當時在陌生且大雪的多倫多,我能乘灰狗跑200百公里去小鎮面試,而且一點都沒迷路;也能幾天學會Linux,去筆試和上機編程。

感悟4:年輕的時候,在一個巨大壓力環境中,說不定能發掘你的潛能。

我在4個月后在加拿大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CRM公司,軟件工程師崗位。誰也沒想到,短短一年后這家公司成為加拿大歷史上最成功的軟件公司,而且在金融領域可以輕松痛扁Siebel。這家公司叫Janna System Inc,Janna是公司老板的妻子。

我剛到這家公司的時候,這家公司才有幾十個人。面試官是我未來的老板,中科院研究生,也是當時公司研發部門唯一的大陸人。面試時,他問的技術問題好多我都不會,比如Dual interface,OLE,COM等。

我后來問他為什么會錄用我,他說當時就是想招個大陸人,我又是北大講師,他感覺應該學習能力不錯。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第一年工資是3萬6千加元。當時在加拿大想找一份軟件工程師的工作不容易,我記得一位天津來的老哥,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加拿大,找了快一年的工作,帶的錢都快花光了,終于找到了理想工作,收到Offer當天,買了一箱啤酒,一個人喝醉了;我也還記得在加拿大最好吃的一餐是他愛人做得燉排骨。

Janna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當時我格外珍惜,基本上每天干到晚上9點以后,周六也都加班。大力出奇跡,我開始的工作是Fix Bug。別人一般修復10個里會有2,3個沒有修復好或引起其他問題,我的一般是100個里會有2,3個,而且有些無法重現的Bug公司分配給我,我都能輕松解決。

那段時間也是我的幸運時刻。工作不久就有一個做數據同步的團隊離職了,公司叫我接手。我開發了CRM與Palm和Outlook同步的應用,華爾街很多從業者都使用這個應用同步Palm和Outlook數據,客戶包括高盛、美林等。那時候在上公司電梯時,我也經常能聽到有人說起華爾街客戶的這個應用。

很快,我下面也有2個當地人和一個大陸哥們。因為我英語不好,公司還安排了一個產品經理Jeff,業務需求以及和客戶溝通都由Jeff負責,他也經常郵件里吹捧一下我,后來我們成為了不錯的朋友。

Janna也因為幾個項目契機,一下成長成為金融領域CRM的領頭羊,員工也有幾十人到了將近300人。很多頭部銀行和保險公司都用Janna CRM。當時CRM巨頭Siebel在金融領域屢屢被Janna打敗,所以花費10億加元收購了Janna,我也一躍成為Siebel員工。當時Siebel是全球第2好的公司,第一是諾基亞。Siebel很多員工都來自哈佛和麻省理工,我后來的產品經理就是哈佛MBA。

從進入Janna到Janna被Siebel收購這1,2年時間里,Janna股票從1加元飆升到75加元,Janna給我也配了一些期權,我自己也買了一些Janna股票,后來Siebel也給我配了Siebel期權,而且這1,2年里,工資也漲了好幾倍。

我當時也換租了高級公寓,買了一輛一般的小跑車??上М敃r我賣了Janna股票獲利后買了一大堆科技股,互聯網網泡沫破滅后都跌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可以不計了。要不要說不定就不用后面20年干得這么幸苦了。所以說每人一生中都有幸運時刻,知道如何掌握才是最重要的。

感悟5:錢商比智商重要。八字生來各有時,每人都有自己幸運時刻,這個時刻一定要知道如何轉化為資產和充分利用資產。

在Janna被Siebel收購前,我都不知道Janna做的軟件原來是CRM軟件。直到進入Siebel后,我才知道CRM是什么。

剛進Siebel的時候,是其最鼎盛時期,每天三頓飯都免費提供,而且都是日本料理等,每月可以線上學20門課,每門課可以獲得100美元購物劵。那時候我在核心工程部,負責管理日歷模塊,分配給我幾十個文件,我是Owner,這幾十個文件要改就找我。這時候我基本回到了大公司節奏,就是到了下班點準時回家。

Siebel開始走下坡路是在911后。有一天我去廚房打咖啡,我看到一幫人在圍觀電視。我一看是飛機撞大樓。當時心想這幫人白天不上班,看大片,后來才知道是911。911后我們搬進了新的辦公大樓,4層,上萬平米。

但2002年后生意就突然不行了,不停地裁員。有一次大的裁員,下班前員工收到郵件,第2天上午分成2個會議室開會。其中一個會議室留下,一個會議室裁員,需要馬上收拾東西走人。

最后,我前后左右幾百平米范圍內就我一個人坐著。和我關系不錯的產品經理Jeff也被裁了,我在地下停車場看到他拿著個收集箱帶著自己東西離開,跟他聊了幾句,當時還真是挺傷感的。我想公司一直沒裁我的原因是我在Janna時很勤奮,也作出了一些貢獻吧。我講2個裁員的小故事,說一下自己的感悟。

當時被裁的有一個中國哥們,復旦碩士,又在德國讀了碩士,他在加拿大生了4個小孩,還有父母和侄女也過來了,每次出門都得2輛車。原來Siebel員工是不允許參加Siebel認證的,怕與合作伙伴利益沖突。當時其他人被裁員后就走了,只有他給公司老板Tom Siebel發了封郵件,說了作為Siebel員工的困境。Tom Siebel還真給他們安排了一個培訓,發了認證。

感悟6:裁員時別指望別人,只能靠自己自救。

還有一個香港哥們,他在Janna時工作態度一般,但進入Siebel后,工作特別努力,經常加班,但還是被裁了。當時大家都很詫異,后來才知道名單是VP定的。VP在Janna時是開發總監,當時對香港哥們印象不好,后來高升了,不直接負責香港哥們了,但原來的印象也一直改不了。

感悟7:剛進公司時給同事和領導留下的印象最重要,以后想改非常難。

我后來進入了Siebel Tiger Team,參與LMS(知識內容管理)的研發,項目經理在美國,是哈佛MBA。當時也看不到職業發展的前景,國內CRM又蓬勃發展,又看到Janna老板也是一個人在地下室,2個人兼職干起來的,沒幾年就賣了10億加元,當時以為開公司挺容易,所以就辭職回國去開創CRM事業了。

總結:本文是個人職業生涯感悟,通過在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摩托羅拉、Siebel、IBM、海爾、微軟六個公司工作經歷,和2個創業公司13年左右開公司經歷,探討了職業生涯中如果無法跑得更快,可以選擇跑得更久。

專欄作家

楊峻,公眾號:CRM3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營銷和服務數字化轉型?CRM3.0時代的來臨》一書作者?,F任微軟數字化方案資深專家,曾任海爾全球服務數字化轉型和信息化建設總負責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盡頭還是自己創業嗎??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