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設計(一)

0 評論 2594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在大城市里,生活節奏一直很快,大多數人都沒有時間好好觀察過我們生活的地方,到處都是充滿設計感。下面是筆者整理的關于生活中充滿設計的產品和環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很忙,沒有太多時間長篇大論,就決定開一個新系列——生活中的設計。通過觀察、思考生活中的現象與體驗,用三言兩語總結背后的知識點,為以后的實踐做準備。過去的幾個月隨手收集了不少素材,可以湊兩篇了。后面要是有精力,考慮把這些做成知識卡牌,也許挺有趣。

一、電梯里的海報

同一電梯兩幅廣告,高下立判,瀘州老窖認知負荷很大,第一眼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廣告,化學試劑的配圖和色調直接觸發了人的古腦,產生害怕和擔憂的情緒,直接失去了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天貓雙十一的廣告信息傳遞就很明了,一眼可以抓住重點,香氛新境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設計師一定要時刻記得自己是殺手,一個不當的設計很有可能殺死一個潛在用戶和他的朋友圈。

二、樂高體驗店

樂高體驗店,散裝的零件裝在一個透明塑料柜里,周圍開有小洞,剛好伸進一個手臂,刺激小朋友去伸手觸摸、玩耍,進而調動情緒,First Touch本身就是購買的第一步。

三、即熱飲水機

越來越發現很多常用的家電并不注重用戶體驗,完全是工程師思維。比如洗衣機發展了那么多年,模式還命名為“程序”,越是多功能的洗衣機越難操作。

再拿公司的飲水機舉例,沒有考慮符號語義,水槽的個圓圈讓人誤以為水杯要放在那里,結果冷熱出水口都在中間,很容易燙手。

當然我理解這樣設計的原因,出水口都放在中間,就減少了挪動杯子的步驟,畢竟很多人喜歡熱水兌冷水。中間的擋板一定程度也起到聚焦視線的作用,但恰恰是這個擋板也遮擋了視線,看不清水位,直到水溢出杯子才反應過來。

另外只有熱水需要解鎖,然而解鎖放在中間,雖然有連線說明,但很容易忽略,親密關系做的并不好,另外操作上也不連續,解鎖-熱水開-熱水關-冷水,手指移動距離比較長。以及屏幕上的說明文案相當啰嗦,抓不住重點,關鍵的濾芯信息就淹沒在了大量的文字中。

四、長線路公交

上周坐公交,像往常一樣,從前門上車,掃深圳通二維碼,走向后排。這時候我發現后門的位置也有一個刷卡機,稍微遲疑了一下,因為以前在北京也見過這樣的公交,大概明白上下車需要刷兩次。但還不確定,于是翻手機,發現深圳通都沒有提示,以往會有扣款說明。

坐了一會兒,又聽到公交車語音播報:本車實行分段收費,上下車請自行刷卡。不知道是語速問題還是音質,“分段”那兩個字總是模糊不清,另外我也在想分段收費這個詞用戶真的可以理解嗎?

上下車刷兩次很容易遺忘,且容易引發用戶重復扣費的擔憂,尤其是第一次坐這樣公交的小白。所以手機App一定要有相關的說明才好,另外需要用戶進行多余的操作本身就不太合理。有沒有手段讓用戶在無感知的情況下就完成路程記錄呢?

公交的刷卡系統一直存在很大問題,比如請刷身份證的文案就一直會讓人誤解,其實只有60歲以上老人才可以。

另外還見過一種長途公交,沒有刷卡機。會有售票員手持設備,上車問每個人到哪,然后收費,這樣減少了用戶操作。

但是售票員這個服務人觸點的責任就很大,要記住每一個上車的乘客,詢問要清晰且禮貌。她的著裝和行為舉止直接影響了乘客的體驗。

見過很多售票員雖然有統一著裝,每到一站會起身,但是行為舉止很懶散,甚至因為自己座位被搶占,和乘客發生爭吵。

當然也不能全怪售票員,規則制度固然重要,但售票員本身就是服務藍圖中的一環,作為服務前臺,我們是否考慮了他們的需求,比如是不是該有專屬座位,如何讓他們產生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都值得思考。

五、劃船機游戲

一個興奮型功能的案例,公司健身房劃船機居然可以玩大魚吃小魚游戲,超出預期的驚喜,同時沉浸在游戲的同時,可以忘記時間,達到鍛煉的目的,算是一種巧思。

六、浴室門簾

微博上看到的,老板以為是個有趣的設計,實際上連最基本的信息傳遞都沒做好,應該不用多講,就是基本的對比、對齊、親密和重復……

七、麥德龍手推車

麥德龍推車把手上的文案:“孩子的安全是你的責任”。很容易給人一種推卸責任的感覺,一個產品如果不能傳遞信任感,很容易把用戶殺死在轉化階段。

另外推車的設計也很奇怪,兒童區放在下邊,完全沒有考慮小朋友喜歡爬高的心理,所以實際使用中有很多小孩都趴在車頂,或者掛在兩側,反而造成了安全隱患。麥德龍的服務設計做的很糟糕,問題點不止一處。之前以團隊的形式做過報告,有機會再分享。

八、服務人觸點對比

聊一聊服務人觸點吧,每天騎車上班,門口安保人員都會測量體溫,并且主動問:“早上好!”中午外出返回,對方又熱情地說:中午好!”看似很專業,能夠體現公司的逼格。實際上反而給員工一種壓力,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是社恐,你的熱情反而讓我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回應。

舉個相反的例子,我經常在公司門口一個攤位買包子,只是因為那個攤位的阿姨很熱情,但不會讓人反感。

還記得第一次去,包子賣光了,我沒買成。隔了好幾天又去,我問:“老板,今天有包子嗎?”“有的,靚仔,今天有包子,上次你來晚了”。沒想到她還能記得我,就很驚喜,對方像拉家常一樣的說話方式+憨厚的笑容就讓人很放松。

在她那兒買豆腐腦,她也會說:“加白糖吧?我這兒也沒有咸的,還是甜的好吃,我就吃不慣咸的?!边呎f邊笑,又有話題感,就很親切。

從這兩個例子就很好地反應了服務人觸點的重要性,當然脫離了服務對象談服務人觸點就是耍流氓,并不一定說安保大叔的行為方式就不好,主要看服務的對象。比如為什么理發店總喜歡早晨喊口號,因為理發店的員工相對紀律性較差,需要這種方式營造氛圍,強調紀律性。如果我司的員工也是這種情況,也許安保人員的言行就很正確。

最近也經常去一家韓食小屋,老板也很熱情,如果客人是一個人,座位又不夠,她會主動問喜不喜歡和別人拼桌,要不要坐到外邊。如果客人是男生,也會問要不要加飯。

也見過她和一個客人聊天,問:“小妹,紫菜包飯好不好吃?你覺得紫菜包飯好吃,還是壽司好吃?”后面又講了她為什么不做壽司。

總之可以看到她會察言觀色,根據客人的情況準備對應話術,另外也聽過她和一個店員的對話:“早知道你懷孕了,我絕對不讓你做這些?!甭犉饋砗荜P心員工。不過可能是她說話的語氣,過分社會,有時候聽起來有點虛情假意。

這就涉及到服務人與用戶匹配的問題,一個服務人可能只對一個用戶有效。聽過傅炯老師的一個例子,他這樣的高知群體,很容易對弱勢群體產生同情,有次買房一個中介小哥講話磕磕巴巴,傅老師就想要幫幫他,從他這兒買套房,結果成交以后傻眼了,發現這個磕磕巴巴對小哥是銷售冠軍。

像售樓、保險這樣的行業,線上往往只能解決25%問題,75%靠線下觸點,尤其靠服務人,所以線上的重點其實是用戶分類篩選,把用戶和服務人相匹配。

九、消防演習

前兩天公司組織消防演習,當所有人聚集在樓下,聽消防員講解的時候,很多人都說夢回學校,臺上人扯著嗓子喊,臺下閑聊、玩手機,根本沒人聽。這里其實涉及到一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記憶留存和情感映射。

人過往的記憶也許會模糊,但是感受會留存很久。當人遇到陌生的新環境,會調用大腦里相似的記憶,產生情感映射。消防演習的場景就讓很多人回憶起了上學訓話的時光,自然而然產生了抗拒、劃水的情緒。

類似的還有銀行冰冷的色調、厚玻璃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監獄,產生嚴肅的氛圍。感官心理學里提到的案例,觸摸熱水杯的人更容易對一個人產生友好、正面的評價,其實也是相同的原理。之前聽集創堂純大講過一個觀點,如果你想打造一個相對溫馨的線下服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用戶的情感映射往酒店上靠。

十、情感映射和行為方式

之前聊過情感映射和行為方式,其實值得細講一下。情感和行為就像自行車模型,情感可以帶動行為,行為也可以影響情感。

前幾天看B站的綜藝屋檐之下,被梁永安教授圈粉了,一方面是因為梁教授的“言值”很高,每一句都能讓你看透問題的本質,帶來新的體悟,但真正打動我的其實是教授的一個行為動作。

教授每次講話都會下意識地頷首低眉,這樣動作和豐富的學識、年齡形成了一種反差,給人一種很謙卑的感覺,這點一下子觸動了我,當然前提是真誠,我相信謙卑是教授固有的品質,而不是裝出來的。

能打動我還有一個原因:教授是我想要成為的人,換句話說我是教授的理想者用戶。理想用戶這個詞是從傅炯老師那兒聽來的,理想用戶不是設計師想象出來的用戶,而是用戶想要成為的人。

他舉了一個例子,某日系車打廣告,通篇沒有提到車的性能,而是在時尚雜志描寫了田宮太太一天的生活,最后淡淡寫了一句:田宮太太開的是xx車。前面的長篇描述其實就是塑造理想用戶模型,想要成為那樣的人自然會被吸引。

所以一個成功的設計,其實是情感和行為交替帶動的。比如純大講過的一個例子:一家寺廟在見高僧前,會讓你繞著走三圈,更重要的是物理空間比較低矮,你不得不俯首折腰,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虔誠肅穆的情感映射,這樣在高僧講解之后,你更容易捐香火、祈福緣,這樣就帶動了目標設定的行為方式。

本文由 @我很好奇WH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