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我想說的最重要的三件事
任何時候都應該學無止境,關于閱讀這個話題,突然就想到一個問題,大家多久沒有閱讀了?是不是沉迷于網絡里的短暫快樂無法自拔?看看下面這篇文章中筆者給我們整理分享的關于閱讀的心得,也希望大家在閱讀完這篇文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與感悟。
閱讀好處多多,單從結果上看,99%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閱讀的習慣(剩下的那1%可能是天授唱詩人了)。
即使閱讀不為世俗的成功,對于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它也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想象下,當你的下一代不需要再為吃喝奔波,不需要還房貸的時候。這個時候學習具體的已被“AI”完全掌握的技能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你只在這個地方有經驗,你還能教會孩子什么呢?
教他如何使用AI比具體的技能更有用的理念,教他做人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的道理,教他如何在入世的實踐和哲學道理中尋找價值意義…而這些你并不擅長。
而閱讀是上面諸多問題的鑰匙。
關于閱讀,今天說三個心得。
一、比閱讀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閱讀的興趣
有很多講閱讀方法的文章:
每天閱讀30分鐘,每天記讀書筆記,堅持閱讀21天…
像極了某種時間規劃方法:早上xx點起來,xx點洗漱吃飯,xx點開始做xx…
結果也一樣,要么沒有執行,要么就是堅持了沒有幾天就放棄了。反而給自己增加了更多的焦慮。
這些方法共同的特點是讓你自律,強迫自己形成某種習慣。
而自律,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反人性的。
比閱讀方法更重要的是先培養閱讀的興趣,習慣其實是熱愛興趣的外化結果+一點方法而已。
就像打游戲一樣,因為熱愛,所以每天都玩游戲。閱讀也應該一樣,因為熱愛閱讀,所以每天都讀書。
每天讀書是為了自己快樂,而不是為了“堅持”這件事。
如何培養閱讀的興趣?
分享我的一個心得:最關鍵的是開始,其他什么都不要想。
而開始這件事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找一本你能讀得下去的或者感興趣的書直接開始就好了,書的標準很簡單,只要不是三俗的,不是那種穿越爽文即可,不要管這本書的類型、深度、是否實用等。
記得我在大學看的第一本書的書名叫:學會欣賞。如今來看,這本書比較淺薄,知識密度低,全書羅里吧嗦就講一件事:學會欣賞對你好處多多。大部分還都是雞湯。
但,那又怎么樣呢?
對于那個當下認識的我,只要能夠讀懂,而且能夠從書中獲得一些道理和感悟,就足夠了。
有了第一本書的閱讀,我才能開始讀第二本書,第三本書…..
類型從雞湯,到社會科學,到心理學,哲學…
當興趣開始扎根某一領域的時候,堅持便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
二、閱讀最重要的是思考,而不是速度
閱讀如果不思考,就是所謂的“書呆子”。閱讀不思考就像吃飯不去品嘗一樣。每本好書都像是一盤美味佳肴,我們要用味蕾慢慢的品嘗。當閱讀找不到真正的樂趣時,一旦離開時那個我們強制讀書學習的環境(學校),我們就停止了學習。轉而去尋找哪些更容易得到瞬間反饋的信息,比如刷短視頻…
現在市面上動不動就講一個月教你讀十本書,兩三天拆一本書,然后還可以接兼職…,像極了我們在某刷短視頻平臺+看視頻給你幾分錢的節奏。還有那些標題黨,碎片化的知識,不但讓我們沒有學會系統思考,更在破壞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到頭來,只是填補了空虛,滿足了“看上去我在努力上進的樣子”而已。
有統計說,我們現代人一周接受的信息量相當于古代人一生接受的信息量。古代人學富五車。五車的竹簡,大概3000片,一片竹簡能寫30多個字,就是10萬字左右,相當于一本大學教材的文字量。
就這一本大學教材的文字量,莊子尚且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今天我們一直學習古代人留下來的智慧,可見閱讀數量跟思考的層次和智慧沒有太大關系。所以在找到閱讀的興趣之后,學會思考、深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事兒。
關于閱讀中的思考,也分享一個我的心得:深度思考的前提是先學會思考,比學會思考更重要的是開始思考。同樣舉我大學讀書的例子,我在圖書館讀了兩三本看起來比較“淺薄”的書之后,突然就翻到了一本傅佩榮的哲學入門書籍《哲學與人生》,對于當時閱讀數量很少、幾乎沒有一點積累的我來說,可謂非常之難。但是我對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感興趣。
于是,我逐字逐句去閱讀,為了讀懂某句話,我期間查閱了很多資料,還和同學們進行討論。你猜,我讀完這本書用了多長時間?用了整整一個學期。沒錯,一個學期,我就讀了一本書。但是我為了讀懂這本書而查閱的其他書籍,我的讀書筆記和思考,加起來比這本書還要厚。
到今天我閱讀的速度依然不快,每當看到別人一個月能讀十幾本書,一年能讀上百本書的時候我都非常詫異。當我們學會思考的時候,一本書會在大腦里拆成無數個細分的結點,這些結點結合其他的書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就會慢慢形成一個框架,或者說是一個體系。
比如有人說:活在當下很重要;有人說:目標很重要,你要活在未來。(做人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區別?)有人說:你的今天其實是過去選擇的結果,你要學會復盤和反思。
你覺得都很有道理。
那過去、現在、未來到底該如何認知呢?這就需要你思考了,你必須在自己頭腦里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和體系。
三、輸出是檢驗閱讀質量最好的方式
當你把自己的經歷、生活,有趣和痛苦的事情寫下來的時候,落在紙上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外化的過程。寫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整理、深度思考、檢查復盤的過程。你需要檢驗邏輯上的自洽和漏洞,練習如何更好的結構化表達;你需要把你看到和領悟到的道理,用自己的語言和理解方式表達出來。
所以,輸出就是檢驗閱讀質量最好的方式。什么時候開始寫呢?很簡單,只要你有思考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寫了。不一定非是長篇大論,不要局限于文字數量,把它寫下來就行了??赡苁且话僮?,也可能是一千字。
實在找不到寫作的落點,可以從從事的工作開始:
- 如果你是做產品的,輸出關于做產品的思維和心得;
- 如果你是做運營的,輸出運營技能和方法論;
- 如果你是做銷售的,寫寫關于營銷的認知和技巧;
- 實在不行,談談如何寫工作報告,如何與同事更好的溝通,如何開一個好會……
輸出本身就是一個結果,它本身就會讓你有充實感,讓你有著落感。如果可以,把你的輸出分享出來。你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蛟S是同行看到你的輸出得到收獲;獲取是你的上司看到后大加贊賞;或許是某個HR看到你的思考,讓你有了更多職場機會…再或者,就是某個陌生人和你產生了共鳴,你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這么奇妙!
所以,同志們,開始閱讀吧,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作者:楊帆,公眾號:楊帆筆記
本文由@楊帆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