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手機密集下場:華為、榮耀、OPPO、vivo、小米殺瘋了

0 評論 1109 瀏覽 5 收藏 15 分鐘

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革新,AI大模型的風席卷到智能手機領域,在今后,大模型手機會成為手機市場的主流嗎?下面這篇文章是筆者整理分享的關于相關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出意外,AI大模型浪潮卷到了智能手機領域,智能手機廠商爭先恐后地自研AI大模型或者聯手AI大模型廠商,挖掘智能手機與AI大模型的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10月26日,榮耀CEO趙明官宣新機榮耀Magic6的部分信息。他表示,新機將會搭載全新驍龍8Gen3以及榮耀自研的7B端側AI大模型( 7B指的是70億參數規模)。

10月16日,vivo官宣將發布自研AI大模型矩陣,其中包括十億、百億、千億三個不同參數量級的5款自研大模型,全面覆蓋核心應用場景,這些大模型將會在vivo新操作系統OriginOS 4中被首次應用。

10月11日,OPPO宣布基于其自主訓練的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打造的新小布助手1.0 Beta 版嘗鮮體驗正式開啟,升級后的小布助手將具備 AI 大模型能力。

更早之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宣布,小米全面擁抱AI大模型,并表示目前手機端側的大模型已經初步跑通,小愛同學也升級了AI大模型并開啟邀請測試。同樣地,華為宣布手機系統接入盤古大模型,開啟內置大模型的語音助手小藝的眾測,還發布內置AI大模型的新機華為Mate60系列。

可以預見,未來大模型手機將會越來越普及,并成為手機市場的主流趨勢。

一、大模型廠商與手機廠商共舞

用戶需求的變化、技術進步的支持、市場競爭的壓力,無一不催促手機廠商研發大模型手機,而大模型廠商也有意拓展更多行業,實現行業大模型的落地。

對于AI大模型廠商來說,從通用大模型到行業大模型是技術落地的必由之路。因為通用大模型有廣泛的適用性但缺乏行業深度,在垂直領域幾乎提供不了高價值的服務,所以大模型廠商積極地落地于智能手機、智能學習機等硬件領域。

一來:通用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過程非常耗費資源,會產生巨大的運營成本,而用于智能硬件的大模型,模型參數少,訓練調試、優化和實施的成本更低。

二來,大模型廠商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軟件和算法,這將使得客戶能夠更方便地使用和部署AI模型;三來,進軍智能硬件領域可以幫助AI大模型廠商擴大其市場份額,增加競爭優勢。

對于手機廠商來說,手機產品創新匱乏,整個產業鏈經歷大滑坡,而擁抱大模型技術可以增強手機的圖像識別和處理能力、加強語音交互能力、支持輔助功能和智能輔助,從而提升用戶體驗,提高企業競爭力。

AI大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等方面,表現出高度準確和廣泛的泛化能力,融入手機系統能夠增強手機性能,而且隨著AI算法的進化,大模型手機能夠基于用戶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千人千機”。

一面是,AI大模型廠商積極挺進硬件領域(智能手機、智能學習機),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智能化需求。另一面是,智能手機廠商加緊擁抱AI大模型,以提高手機性能,增強差異化優勢。在大模型廠商與手機廠商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模型手機的探索已逐漸從技術研發階段進階至應用及產業布局階段。

總之,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的共識是把大模型帶到手機上,但在戰略布局、實現路徑上各有想法,研發和生產的進度也不一樣,這場大模型手機“新戰事”有點看頭。

二、華為“先行”

在其他手機廠商還在摸索大模型落地路徑的時候,華為早早發布了大模型手機,先人一步邁進“大模型手機時代”。

華為能夠快速而且有序地研發和生產大模型手機,得益于長遠的戰略目光、強大的研發團隊、高效的生產工藝、卓越的項目管理以及持續的創新和迭代,這些因素相互支撐,使得華為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在技術方面,華為高端手機技術和AI大模型技術“兩手抓”,為大模型手機的研發提供技術力支撐。在手機制造技術方面,華為手機芯片、手機系統等自研技術國產化率超90%,華為Mate60系列就是技術實力強勁的外在表現。

在大模型方面,華為的盤古大模型,包括盤古 NLP 大模型、CV 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和科學計算大模型。不得不說,華為大模型手機聲量越來越高,與其密切關注新興技術并持續投入掌握這些新技術,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相關。

從HarmonyOS 4系統全面接入盤古大模型,成為全球首個嵌入了AI大模型能力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到旗艦手機出現基于多模態大模型技術實現的“智慧搜圖”功能,華為一直走在科技創新的路上。

在產品方面,華為是國內率先將大模型能力融入智慧助手(華為小藝)并面向消費者落地的手機廠商。華為小藝融合了盤古自然語言大模型、盤古視覺大模型和盤古多模態大模型,最高版本高達1000億參數,于今年9月開啟眾測,首批支持機型為Mate 60系列手機。

此后,在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余承東還透露:“擁有大模型加持的鴻蒙 4.0 在發布一個多月后,升級用戶已經超過 6000 萬,成為史上升級速度最快的鴻蒙操作系統版本?!?/p>

技術力和產品力是發展大模型手機的重要資源,而在智能手機技術、大模型技術方面,華為有深厚的技術積淀和實力,能夠通過整合先進智能技術和硬件產品,提供性能卓越的大模型手機,提升自身在大模型手機領域的競爭優勢。

當然,“國貨之光”的標簽也是華為大模型手機能夠快速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的原因之一。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夠建立消費者對華為產品和服務的信任感,使其與其他“友商”區分開來,并吸引更多消費者,助力其市場份額“瑤瑤領先”。

三、小米“漸進”

和華為一樣,小米也走在進軍大模型手機的路上,雖然它在大模型面向智能手機終端的部署進步不算快但攻勢猛,并且已經獲得了一些成效。

據了解,小米自研的 13 億參數端側模型已經在手機端跑通了 Demo,而且部分場景效果可以媲美 60 億模型在云端的運算效果。另外,在數據層面,小米自己挖掘整理的訓練數據占比達到了 80%,其中小米自有的產品和業務數據量達到 3TB。

10月26日,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發布會上,雷軍還宣布:“小米的集團戰略將從“手機X AIoT”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同時強調,新戰略將以人為中心,把人車家全生態進行有機整合,而承接新戰略的關鍵是小米澎湃OS”。

需要注意,小米澎湃OS是史上最大規模底層重構的操作系統之一,在AI大模型方面也進行了深度植入。使得小愛輸入助手具備AI大模型的文本創作能力、AI擴圖能力,這些功能在小米手機14系列均有體現。

至此,小米在大模型領域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也透露出其“猛攻”大模型的態度。

一方面,小米宣布全面擁抱大模型,不僅積極組建AI大模型團隊,還不斷進行大規模研發投入。如此高度重視人才儲備和技術投入,有益于提升小米創新能力、技術領先優勢、降低風險,也為其在大模型領域取得進步提供了保障。

4月份,小米正式組建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AI領域相關人員超1200人,而且該團隊的負責人是小米技術委員會 AI 實驗室大模型團隊負責人欒劍。在此之前,小米的AI相關團隊已建立了視覺、語音、聲學、知識圖譜、NLP、機器學習、多模態等AI技術能力。

在研發投入方面,小米堅持“技術為本”,為實現技術創新不遺余力的“撒幣”。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小米的研發投入為162億元,今年的研發投入預計超過200億元。而未來五年,小米預計研發總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另一方面,小米明確研發方向,主攻大模型技術的“輕量化”和“本地部署”,力求軟硬結合、生態連結,追求手機端大模型的方案的差異化,創造獨特的產品優勢。

眾所周知,從多任務需求、網絡速度和云計算發展、應用生態的變化以及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等方面來看,大模型手機“端云一體”是大勢所趨,它涉及到用戶體驗、用戶隱私,是智能手機廠商布局大模型手機領域的關鍵點。

對此,小米選擇端云結合,端為主云為輔,將大模型部署到端側信息不用上傳到云端,所有計算都在本地進行,從根本上保證用戶隱私不被泄露;另外,小米通過調整模型結構和參數大小,適配各種芯片在內存和算力上的特點,實現大模型與硬件產品的最佳融合。

總而言之,新的競爭格局迫使小米強化自身在產品、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化打法,以期在強敵環伺的大模型手機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四、沖擊下一個增長高地

從當下市場現狀來看,智能手機市場疲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潮電智庫統計2023年Q2全球暢銷手機TOP20總銷量為1.45億部,同比2022年Q2的1.57億部,下降7.6%。整體來看,2023年智能手機市場仍處于持續下跌的狀態。

智能手機市場持續低迷 產業創新成突破關鍵,而大模型技術有可能是那一顆“回春丸”。

首先,AI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有望推動手機的功能和性能不斷提升,吸引新一代消費者換機。AI大模型技術賦能下,使得智能助手更加強大和智能化,使得手機的攝像頭具備強大的圖像識別能力,使得手機的攝像頭具備強大的圖像識別能力……

其次,華為、小米等智能手機廠商積極將AI大模型融進產品功能或產品生產中,對于驅動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模型手機不僅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和便利,也能提升產品的性能和效率,同時還能為智能手機廠商創造商機和競爭優勢。不過,大多數玩家都還停留在研發階段,真正量產的大模型手機產品并不多,未來智能手機廠商還將面臨許多問題,需要不斷進行解決。

再有,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大模型手機未來仍然有很大的創新空間。隨著AI大模型技術的進步,智能手機的價值有望被重新定義,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先進、更智能的智能手機出現,從而激發市場的活力,加快消費智能手機產業的復蘇節奏。

種種跡象表明,大模型手機是下一個產業增長高地,已引發了智能手機廠商之間的新一輪技術角逐。未來,更多智能手機廠商將競相推出更具創新性和功能性的產品來滿足用戶需求,引領智能手機技術的發展的同時,也將篩選出一批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強大的優勝者。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劉曠(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