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4個產品陷阱,第4個你肯定也踩過
在產品設計上,有很多的認知陷阱,本文總結了其中四個高頻陷阱,并對它們進行拆解,希望對你有啟發。
系統認知是走出地圖的指南針。上周二,我在對另一位產品同學進行交流時,她也主動提到很認可我在文章中分享過的十二字產品心得,即,“規劃意識、落地能力、復盤思維”,算是一個最小的產品認知閉環。
和她的交流讓我也很受啟發,回顧過程產品歷程,我意識到除了躬身入局的恒心、日拱一卒的韌性、孜孜不倦的勤奮,更高緯度的競爭力其實來源于產品認知,系統認知才是第一生產力。
不僅如此,認知還是對抗焦慮、提高視野、創造價值的底層驅動力,前進路上必然不會一帆風順,荊棘與陷阱隨機隱藏在地圖的草叢中,避免跌入陷阱的前提是要足夠了解陷阱。
產品認知是作戰指揮旗,更是動員指令和思想號角,能讓我們瞄準對手和前進方向,使我們有效避免混亂與跌入陷阱,老話說得好:知道為何而戰的士兵是不可戰勝的。
仔細一想,誠然,產品設計上有太多誤區和陷阱,這也是為何我們要建立設計規范體系的原因,順便說一下,目前我也正在梳理產品設計規范,完成后也會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
前天在Pendo網站看到他們梳理的產品設計的十大陷阱,深有感受,我以此為基礎做了改良,結合我的產品過往經歷,加入了便于理解的產品案例,并引入了其他更為常見的產品設計誤區。
編撰成冊,做成了《產品設計常見的十大誤區》,且在團隊內部做了系統分享,大家反饋也都還不錯,有些同學甚至感嘆自己竟然一直蒙在鼓里:之前的產品設計猶如在陷阱中建造房屋。
因此,本文也做一些分享,希望能對大家的產品設計有啟發,因篇幅有限,僅對部分高頻設計陷阱做拆解分析。
一、陷阱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又稱“證實偏差”,是指當人們確立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
這里的關鍵,其實在于預置了“贊成”的邏輯,也就是說人們會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貶低與他們看法相左的觀點。
在產品迭代過程中,產品經理對某個需求已經形成固有認識,為了論證需求的合理性,他們會通過征求他們知道會提前同意的同事的反饋,并且會盡力避免那些可能不會同意的同事的反饋,從而建立所謂“共識”。
舉個產品案例:
公司內部運營團隊提出在客戶入駐后推送優惠券等信息,以提高留存、轉化;某產品經理在設計前就認為應該無差別地推送某主流業務線的優惠,于是在調研時只圍繞該業務線人員展開,因為她覺得這樣能證明自己的判斷,果然大家都很支持,但產品上線后效果卻遠不及預期。
這就是典型的“確認偏誤”,如同提前固化了認知觀念,剩下的就是尋找論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為此,只找能認可自己的,忽略可能反對的。
鏡同學認為,這對我們的產品的啟發是:針對內部業務類需求、運營類需求、外部舒適區類需求等,要清空已有感性認識,不要憑直覺,應采用客觀、系統的方法論進行。
二、陷阱二: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它是指人們看問題或他人時,會像日暈一樣從一個中心點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這種心理效應會讓我們根據某人的某個特性,形成對他人全面的結論。光環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導致對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被夸大,而他的其他方面卻被忽略了,也導致人們在評估人或事物時,通常會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即依賴對一個特質的評價,推導出對該人或該物的整體評價。
事實上,產品團隊在需求調研或產品迭代路線選擇時,他們往往基于初步掌握的局部信息反饋,并未進行詳細調研和系統分析,從而掩蓋可能會暴露出來的問題或困難。
舉個產品案例:
比如,前不久我們在為服務機構客戶升級某業務模塊,某同學在調研需求時,因為很對第一個接觸的客戶專業性,便主要以該客戶的講解為主,而且對該客戶提出的問題過于夸大,對其認可的小眾需求過于放大,但實際該客戶只負責某個局部業務,從而導致PMF未達預期。
這也是典型的“光環效應”,類似于愛屋及烏的放大版,因為對初步結識的這個客戶有好感,所以以點帶面,過于放大其他優勢,忽略了系統的調研。
鏡同學認為,這對我們的產品啟發是:光環效應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偏概全,我們在產品設計時需要掌握足夠信息,不要急于作出結論,信息越全面,選擇越少,得出正確答案的概率越高。
三、陷阱三: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其原始定義為“如果人們已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過成本,那么便會增加該商品或勞務的使用頻率”,這一定義強調的是金錢及物質成本對后續決策行為的影響。
由于人們存在自我申辯的傾向,不愿承認自己以往的決策失誤,因而總是希望與先前的選擇保持一致,導致過分關注已經投入的時間、金錢或其他資源,而忽視了未來可能的損失或收益,從而繼續執行一個可能不正確的項目或功能,僅僅是因為人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工作。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比如,產品團隊計劃設計的一個復雜功能面臨著使用率很低,并且對于用戶來說似乎不是優先考慮的事項。然而產品團隊依然選擇繼續優先考慮它,因為他們已經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
舉個產品案例:
公司平臺某業務功能來源于定制化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功能,但未做好市場匹配導致用戶使用率低,我們產品提出多次舍棄,但業務團隊都以投入過多,放棄可惜為由,拒絕砍掉并要求持續更新,導致系統根本無法解決用戶問題。
同樣的,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沉默成本案例,因為在乎之前投入會被浪費,所以持續不斷的“優化升級”,其實只會是更大的沉默。
鏡同學認為,這對我們的產品啟發是:產品設計要具備止損思維,在評估需求和進行產品迭代時要理性,不要過于關注過去的成本投入,要考慮未來的預期收益,尤其在面對砍并業務線時更要學會做減法。
四、陷阱四:權威偏誤
權威偏誤(Authority Bias):是指過分尊重或信任權威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而忽視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和能力,優先考慮處于權威地位的人的意見或判斷,并給予他們不應有的重視。
比如,首席產品官認為產品團隊應該優先考慮一項提議的A功能,而不是另一項B功能,盡管產品經理是最接近實際工作但有著不同的感受,出于尊重和對權威的慣性認知,從而選擇保持沉默并選擇B功能。
事實上,《關鍵時刻MOT》這本書反復強調,一線員工比管理層更了解企業,企業發展應避免權威偏誤,這里也推薦大家去學習下。
舉個產品案例:
鏡同學就說個自己的反面教材,我們之前在CRM“合同管理”設計時,負責的產品同學經過調研認為應該暫時不用做合同管理模塊,而我憑直覺認為合同管理是必備模塊,因為我的專家效應,產品同學都認為我權威,選擇增加了該功能,但功能上線后并未得到很好應用。
所以,鏡同學認為這對產品的啟發是:產品設計人員應合理看待權威人員,把他們的意見當做調研來源之一,綜合研判,而權威人員則應避免不必要的指導,讓聽見炮火的人員指揮戰爭。
我們分享過很多次,產品經理是一系列思維的表達載體,避免掉入設計陷阱的過程其實就是豐富產品思維,拓展產品視野,建立體系化認知的破繭過程,是走向高產的必經之路。
職場試錯是把雙刃劍,既是痛苦,也是財富,但前提是公司愿意給你試錯機會,否則面對產品設計來說,我們還是要提前掌握系統認知,構建規范的專業知識體系,預先識別設計誤區,從而避免掉入陷阱之中。
當然,產品工作中還有很多的認知模型值得學習借鑒,產品本身就是多元化和跨學科的,大家要學會用模型來提升認識和能力,我始終堅信:古老的指南針永遠有效。
系統的積累首先需要選擇正確的方向,而后則來源于日拱一卒的勤奮,希望獲得系統提升,快速掌握設計規范的產品同學,可以通過下述方式來獲得完整版文件和視頻內容,相信對你會有啟發,也希望能幫助你建立更完善的產品體系。
希望對你有啟發。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