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提需求了沒?
或許對于新踏入互聯網圈的同學來講,什么是產品?運營又是什么?運營和產品之間有什么關系?還不大了解清楚,下面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筆者整理分享的關于這些的信息,推薦值得一看哦!
筆者(產品經理)呆過的一些公司(這里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想用互聯網驅動公司業務發展的公司),不同公司產品和運營的關系不一樣。
有一部分公司只有產品,沒有運營,或者運營資源有限,不知道如何運營,所以不敢投入資源運營。當然這種公司一般都是小公司(筆者履歷比較差…)或者還處于初創階段。
還有一部分公司在實際工作中,運營是需求方(業務方),產品接運營的需求,運營反饋一線業務的情況和運營計劃,產品配合輸出產品方案,技術排期、開發、上線、運營。
這類公司,產品研發跟流水線似的,每個月等著運營提需求,運營等著產品開發上線。然后就是互相扯皮,產品怪運營的運營計劃不全,怪運營上次提的需求上線后沒效果,讓他們想清楚再提,恨不得自己親自招人干運營;運營則怪產品做的方案不匹配需求導致運營無效果…等等。
這種模式筆者覺得非??简炦\營負責人和產品負責人的決策能力以及雙方的配合默契度。一旦雙方負責人有掉鏈子,嚴重的情況下整個公司都很難有完整、成體系、有效的產品功能,討論來討論去(其實就是爭吵),大都虎頭蛇尾、無疾而終;稍好一點的情況,大概率開發了很多功能,運營也沒閑著,各部門的人都參與其中,但業績就是起不來。
那么到底什么是運營?
產品和運營的關系是什么?是運營重要,還是產品重要呢?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產品和運營形成合力,更好的達成商業目標呢?
一、運營是什么?
運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詞,簡單理解就是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要做事,為了實現目標做各種各樣的事。
每個打工者都是在做事,所有的公司都有運營?其實是的,只是傳統企業很少有具體的職位叫運營。比如銷售,解決的是如何把產品賣給客戶,售前需要維護客戶關系,簽約后需要做好履約,其實這都是運營。
運營這個職位被大家廣泛的認知,還是因為互聯網的興起。
互聯網公司為客戶提供服務不再是直接銷售商品,而是通過網站、App,為用戶提供服務(主要是以獲取信息),他們有海量的用戶(百萬級至億級)在互聯網上,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公司一方面不能和客戶面對面的進行推銷,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經營指標更關注用戶增長和使用時長(而非直接的銷售額)。
而負責用戶增長,平臺有效運行的團隊就成了運營。
他們做的工作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銷售或者生產的某個具體的工作,而是為了達成商業目標,進行的一系列的、全流程、有計劃,有策略,持續的間接工作。
比如時下比較流行的社群運營,就是想辦法讓客戶加企微群,然后定期向群里發營銷活動,用戶感興趣就會下單購買,從而提升銷售額和復購率。而這個過程應該是自動化的,技術驅動的,同時可以拿到運營數據,根據數據做出下一步的決策,而不是靠人去發優惠券(備注:驗證階段可以先人工)。
間接工作的表述其實不準確,只是方便大家理解和傳統公司的區別,方便大家理解。
這里還可以再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在電子競技中,現在也很流行提運營,也重視運營。如:某某戰隊擅長運營,而不是操作、gank、團戰、單殺。這里的運營更強調經濟、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資源的爭奪,通過基于全局的運營,積累優勢,為最終決戰奠定贏的基礎。
二、產品是什么?
產品比較好理解,就是一個公司為了滿足用戶的某種需求而構建(生產)的一些產品或服務。當然產品這個詞也被各種泛華(比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種泛華主要是倡導用產品思維去解決各種問題),這里就不贅述了。
由于本文主要想探討產品和運營的關系,所以我們把產品的范圍縮小下,只看依托網絡為客戶提供服務的互聯網產品。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中,這類產品脫離運營幾乎無法活下去。
三、產品和運營的關系是什么?
產品和運營簡單說就是公司的兩個部門,各自有不同的分工和職責。
產品負責回答公司銷售什么,運營負責把產品“銷售”出去,達成公司商業目標。
為什么會出現文章開始提到的產品和運營來回拉扯的情況呢?
因為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業績不好,責任是誰?業績好,功勞是誰?
業績好功勞都給了產品,運營說我不干了;業績差責任都給了運營,運營說產品不配合。
業績好功勞都給了運營,產品說那運營說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業績差責任都給了運營,產品說你看他們就沒想清楚怎么干。
那把產品和運營放一個部門,老板沒有安全感了。業績好了,產運老大就是公司的老大,業績差了,公司就得關門…
一個公司的組織建設,首先就需要回答公司目標和各部門的關系,不論這套匹配規則做的好不好,員工都會按既有的規則開展業務。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吧。
為什么回答這個問題(業績不好,責任是誰?業績好,功勞是誰?),這么重要?
因為開公司就是為了賺錢,業績好才能賺錢。無論產品和運營的關系是什么,大家都是為了讓公司賺錢。
一個公司如何賺錢呢?——把產品“賣”給用戶。
產品需要首先具備能滿足用戶需求,提供用戶價值的能力。然后通過運營,把產品“賣”給用戶。
達成同等銷售規模,運營投入越少,公司越賺錢。
而運營投入的多少(ROI)取決于產品的競爭力。如果產品做的好,只需要投入少量的運營就能有不錯的效果,更精細化有效的運營也能讓業績達到更高的高度;產品做的不好,投入再大的運營資源也是浪費,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只會加速公司走向關門。
大體上,一個公司為了賺錢,產品定義的是戰略層面的事情,決定了方向和可以達到的高度上限;運營是戰術層面的,明確了戰略實現的路徑,時效,以及最終成果。
戰略和戰術不應該是分開的,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方向和目標上。
所以先不論產品部和運營部是分開還是放在一個部門。他們都應該是要有統一的方向和目標的。需要形成相輔相成的合力,公司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
- 產品里有運營: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應該考慮如何讓產品更好的“銷售”出去,為用戶提供功能的同時,在背后給運營提供一些工具,可以先測試,最終形成較穩定的長期運營手段。(但要避免把產品搞亂)
- 運營里也要有產品:一方面運營要基于現有產品(產品經理已經考慮了用戶的需求)運營,把產品“銷售”給更多的用戶,不要等;另一方面運營要給產品提供運營數據支撐,為產品迭代提供依據。運營的目標要和產品的目標統一,不要脫離產品。
- 要有產品級的運營:運營是一個繁雜,多變,多樣的運作過程,很多工作都是先測試,再擴大范圍測試,再全面推廣,再根據數據做調整,甚至停止。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產品和運營要一起總結規律,找出產品級的運營,一些對用戶有價值,對“銷售”產品有持續幫助的方法,固化成產品功能,持續的運轉下去,這樣的運營效率是最高的。
四、那么決策的時候該聽產品的還是運營的呢?
通常我們會說誰的方案能為用戶帶來價值就聽誰的,但實際上就變成了大家各說各話,都說對用戶有價值,還是不知道該聽誰的。(當然這個方法論本身沒問題,還是要不斷的去問用戶價值)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企業要先確定是什么來驅動業務增長。
業務驅動,還是產品技術驅動?
理想的情況下,我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產品技術驅動的,也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先研發出好的產品,整個運營體系圍繞把產品“銷售出去”。
例子很多,比如蘋果、華為、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
如果你是一家有產品研發的企業,產品研發什么,都是聽運營(業務)的,那么大概率首先企業的運營效率不高,然后就是很可能公司在市場的競爭力不強。
這種情況下有人會說,不聽業務的那就讓產研在家里閉門造車嗎?其實出現閉門造車,是因為公司管理的脫節,產研和業務還是各自為戰的結果,沒有建立從產研到業務到客戶的反饋閉環。本質上是公司的產研團隊不是面向用戶,面向市場研發的。
不能因為產研在閉門造成,就把定義產品的工作交由業務來做,效果只會更差。業務提需求也不等于業務定義產品,而是為產品提供了選項和依據。
當然也有一些傳統企業,尤其是服務業,通常很難產品技術驅動。比如一個律師事務所,他的產品就是律師本身,做一個電子律師,在目前的環境下肯定是不解決問題的。
當然我認為即使是這類行業,找到合適的產品技術方案來驅動業務發展也是必須要不斷思考的,這也是變革行業的機會。
五、總結
產品和運營要有統一的方向和目標,產品規劃時要考慮如何運營,運營要基于產品,反哺產品。企業應該構建基于產品技術驅動的業務模型。
本文由 @李海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