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上個系統就這么難

0 評論 828 瀏覽 0 收藏 6 分鐘

為什么說上個系統好很有難度呢?它的難度又在哪里呢?下面是筆者摸索出了一套模型進行分享,大家一起往下看看了解更多。

看這標題,經歷過的同學都挺深有感觸的吧。

確實是上個系統就是這么難,是真得不容易!

做了這么多系統,我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模型。

我先把系統按各個維度做切分,如下:

  • 把系統按階段分為:0-1建設、1-100建設
  • 把系統按領域分為:銷售、供應鏈、財務、企業效能等
  • 把系統按現狀分為:有歷史包袱、沒有歷史包袱
  • 把系統按模式分為:自營模式、平臺模式
  • 把系統按難度分為:高、中、低
  • 把系統按設計分為:定制化設計、標準化設計

我把以上維度做各種排列組合,并定義出系統難度,最終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系統升級進階路線圖。舉個實例說明:

在銷售、供應鏈、財務領域從自營模式一路進階升級到平臺模式,演變階段和難度系數:

  • 階段1-1: 沒歷史包袱、0-1建設、自營模式、相對標準化。難度系數:低
  • 階段1-2: 有歷史包袱、0-1建設、自營模式、偏些定制化。難度系數:高
  • 階段2-1: 沒歷史包袱、1-100建設、自營模式、偏些定制化。難度系數:低
  • 階段2-2: 有歷史包袱、1-100建設、自營模式、偏些定制化。難度系數:中
  • 階段3-1:有歷史包袱、0-1建設、平臺模式、更高標準化。難度系數:高
  • 階段3-2: 沒歷史包袱、0-1建設,平臺模式、更高標準化。難度系數:中
  • 階段4-1: 沒歷史包袱、1-100建設、平臺模式、更高標準化。難度系數:中
  • 階段4-2: 有歷史包袱、1-100建設、平臺模式、更高標準化。難度系數:高

不重不漏地拆解后,不難發現:系統上線的難度主要取決于系統是否有歷史包袱、是否做平臺模式,是否要0-1建設、還有重點在什么領域上建設,如銷售、供應鏈、財務等。還有業務邏輯是否偏定制化還是標準化等等因素進行綜合組成。

關于近二年來實戰的系統項目做了一些總結和思考:

  1. 去年下半年做了一個有歷史包袱、0-1建設、自營模式,商城項目。第一期的建設周期差不多3個月左右。后續又持續迭代了2個多月。
  2. 今年上半年做了一個有歷史包袱、0-1建設、平臺模式,零售供應鏈項目。第一期的建設周期差不多3個月左右。后續又持續迭代了2個多月。
  3. 今年下半年做了一個有歷史包袱、0-1建設、平臺模式,商城項目。第一期的建設周期差不多3個月左右。后續又持續迭代了2個月。

馬上年底前要做一個有歷史包袱、0-1建設、平臺模式、供應鏈中臺項目,第一期的建設周期最快也得5個月。上線的切換方案還要考慮一堆系統切換后的穩定性問題,難度跟上面這三個項目比這項目是難度最大的,上線風險性是最高的。

對于這個項目,如何降低新系統上線的風險呢?我會拆解各條業務線對供應鏈中臺的訴求,選擇最適合上的一條業務線進行啟動。

決策的因子有該業務的單量、該業務對供應鏈的能力要求、該業務供應鏈的鏈路長短來決策是否優先切換這條業務線。

我最終選擇了業務單量最少但供應鏈鏈路相對完整的一條業務線做第一批啟動,切換穩定后系統再迭代第二個第三個版本來支撐其它更多更重要業務場景的滲透,最終達到集團全業務全面上供應鏈中臺的目標。

上個系統是真的很難,但我們要學會對“難”進行拆解,往往不用一步到位做出又完整又強大的系統能力,因為業務也要迭代并經歷著從初創驗證、到擴張規?;?、最終到多業態平臺化這一個艱難爬坡階段。

系統要在穩定且盡量標準化建設的同時,不斷提供給業務伙伴們更多的能力單元把系統價值發揮到最大!

本文由 @ToB產品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