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超市”照出了美團的邊界?
美團出現了商業生涯中的一個轉點,再沒有過往那樣無邊界概念,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是筆者整理分析的關于此內容的一篇文章,大家一起往下了解更多吧!
美團無邊界打法紅極一時,成立以來經歷了漫長的虧損,卻深受資本的追捧。由團購起家進入外賣領域,又向旅游、出行、金融等市場拓展,不斷做大營收盤子,以滿足外界對其未來的想象。
作為一個商業體,其能覆蓋的業務范圍和體量總有盡頭。
其實,自美團打車高調上線,幾年時間未能撼動滴滴地位之后,其在新領域的擴張能力就受到質疑。股價于2021年初來到頂峰,之后呈現滑梯式下滑。
盡管,不久前美團發布了營收、利潤雙增的財報,仍未能止住股價跌勢。11月28日晚發布的美團財報顯示,其三季度總營收764.67億元,同比增長22.1%,凈利潤35.93億元,同比增長195.3%;經調整凈利潤57.27億元,同比增長62.4%。
至今美團股價連續幾日下跌,11月29日港股開盤就大跌8%,當日收盤價90.45港元,下跌12.18%,股價創下2020年4月以來新低,總市值降至5648億港元。12月6日開盤,美團股價為84.5港元。
就在公布財報后一天,旗下生鮮電商業務“美團買菜”宣布轉型要做“超市”,并改名為“小象超市”。
究其原因,在于中美貿易摩擦尚未完全解決,世界局勢也進入了間歇性混亂無序的狀態,加之信息技術對經濟的拉動來到邊界,資本市場求穩心態影響著各地股市。對于美團這樣本地生活巨頭而言,足夠大的規模才能擠出可觀的利潤,當它擴張能力受到質疑時,企業價值也會隨之滑落。
曾經團購里打敗一種對手,又從外賣市場后入場的玩家做到老大,可這種攻勢很快變弱。
美團打車于2023年3月6日宣布放棄自營打車業務,全面轉向聚合模式。由摩拜單車更名的美團單車,近兩年受行業衰落影響也成績寥寥。在增量市場時代無往不利的無邊界概念,于競爭高度飽和的存量市場階段顯現了弊端。美團放棄了過去,用舊業務利潤作為新業務投入,以邊際拓展為主線的發展模式,不得已開始了在利潤上做文章。
美團Q3營收為76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57.3億元。其中,本地商業營收為576.9億元,占比為75%,本地商業的經營利潤為101億元。
詳細的來看,美團核心本地商業中來自配送服務的收入為229.8億元,來自傭金的收入為209.9億元,來自在線營銷服務的收入為113.7億元,來自其他服務及銷售(包括利息收入)的收入為23.5億元。配送服務和傭金收入,都受益外賣市場的盤子。
無邊界概念無法繼續下去后,營收與利潤的增長將是美團新階段發展的重心。近幾年,美團再無比較大的在某個新領域發起燒錢戰役,也證實了這一猜測。
幾日前,美團買菜更名為小象超市。去年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也升級為了“明日達超市”,即時零售正成為美團擴大營收和利潤的新方向。
原因一:餐飲外賣和到店為主的本地商業發展進入緩增時期
2023年Q3,包括外賣和閃購業務的美團即時配送服務訂單同比增長23%至62億單,外賣日訂單量創下歷史新高,經營利潤率也同比增長17%,相比去年同期增速降低3%。不過市場預測,Q4餐飲外賣的高增長將停止,美團需要新的拉動營收和利潤的支柱。
原因二:即時零售處在高增長時期,借力騎手優勢可以成為拉動營收和利潤的新引擎
據36氪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即時零售行業洞察報告》預測,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936億,相比2023年將翻上一番。
可見,從美團買菜更名小象超市,到美團優選更名明日達超市。美團從業務品牌名稱的升級入手,正在加碼即時零售領域的投入。
從“買菜”到“超市”,不只是更名這么簡單。小象超市業務負責人介紹,美團買菜早就不只是“買菜”了,商品種類與中大型超市相當,在生鮮等品類之外,諸多休閑零食、日用清潔、個護美妝、酒水飲料等商品,進入消費者頻頻下單的列表里。
可以肯定,即時零售作為餐飲外賣蓬勃發展帶動的新產業,必然會受到餐飲外賣市場格局的影響而變化。作為占到市場七成的老大哥,美團在即時零售上擁有天然的優勢,從騎手團隊到線上消費者認知。
然而,這也看到美團的新邊界。
根據美團過去無邊界概念,將是一個涵蓋本地生活龐大的商業帝國。因此,從團購、外賣、出行到酒旅、買菜,涉及線下商業的“O2O”化中處處都存在美團的影子,且憑借不追求利潤的模式,美團在很多領域做到第一甚至前三的成績。
今年對利潤的追尋,以及在并不新的即時零售領域加碼投入,都看出這個擴張巨獸來到了它的邊界上。
簡單來說,曾經總是作為后入者進入到店、外賣等領域,并做大做強的美團,已經喪失了這種“后發式”的進攻能力。
曾經的擴張巨獸進入了穩定期,在出行、買菜、即時零售等領域,沒有過去燒錢打法,美團也就很難做到行業絕對的優勢。加之本地生活商業競爭激烈,且商業鏈條過長利潤稀薄,曾被寄予厚望的“無邊界”美團,來到了它商業生涯的一個重要拐點。
專欄作家
師天浩,微信公眾號:shitianhao0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科技自媒體人,曾就職于博客中國、互聯網實驗室、百度等公司,曾在《南方都市報》《計算機應用文摘》等報紙雜志刊文。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