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被視頻平臺忽視的字幕
字幕無法像劇集一樣,直接帶來付費轉化,但優質的字幕卻能帶來很強的內容價值,增加用戶黏性。視頻平臺在降本增效時,字幕首當其沖,成為節流對象。然忽略了一個問題:字幕并非視頻的依附品,恰恰相反,它是視頻的重要構成。機翻導致的小失誤多了,難以留住本地用戶。
一、被低估的字幕:沒商業價值,但有內容價值
為了搶用戶,視頻平臺做了不同嘗試:購入版權劇、自制劇集和綜藝、跟影視團隊合作、升級4k畫質、押寶潛力演員……方式不同,但最終目標都是增加用戶黏度,進而引導付費。
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很基本卻很重要的關鍵——字幕。
視頻平臺低估字幕的重要性,會導致什么結果?
字幕無法像劇集一樣,直接帶來付費轉化,但優質的字幕卻能帶來很強的內容價值,增加用戶黏性。
B站在2022年4月購買了豆瓣9.5分的高分韓劇《機智的醫生生活》,前腳收獲韓流人好評”B站版權有高人指點”,后腳被吐槽”字幕沒內味兒”。
為什么采用了更官方,更正統的字幕翻譯團隊,但是卻未滿足受眾的喜好?
滿足受眾喜好的是什么字幕呢?
韓劇TV是最早的韓流大本營,該平臺的字幕廣受韓流人好評,它和其它平臺的區別就在于字幕翻譯的細節。例如主流平臺把韓劇中的”歐巴”翻譯為“哥哥”,把”怒那”翻譯為”姐姐”,韓劇TV則保留原始發音,直譯為”歐巴””怒那”??此剖呛苄〉姆Q呼,但是在韓流人眼里,是有沒有sense的區別——“歐巴”帶有撒嬌的意思,但是哥哥太正統太直譯。
除了稱呼之外,還有一些人名的翻譯。不懂韓流的人會音譯名字,把”允兒”譯作”允娥”,把“起范”翻譯為”基范”。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二、只有讓字幕”對味兒”,才能留住本地用戶
韓劇中文翻譯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中國之外,是更寬闊的天地,更復雜的語言。
國內視頻平臺紛紛加入了出海行列。以騰訊、愛奇藝為代表的長視頻網站走進東南亞市場,緊隨其后的是灰色APP如人人視頻、韓劇TV,中文在線的短劇平臺reelshort也強勢推進本地化進程。
視頻可以直接復用原片,出海面對的問題是字幕。如何讓本地用戶方便地使用字幕,是內容和產品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內容側而言,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先是采用人工翻譯;然后選擇低價的Google翻譯;而目前主流的方法是更為便宜的OpenAI翻譯。
企業出于投資回報比的考量,選擇機翻,但也要注意AI的風險點。當前AI發展水平有限,無法理解復雜的語境。對于十分鐘的劇集,機翻無法理解上下文和邏輯關系。例如劇情中角色A和B在爭奪機會,最終A說”這次我放過她”,如果聯系上下文,此處的”放過”指的是”把機會讓給她”,但是OpenAI則會翻譯為”let her go”。還有一些特殊場景,AI會犯基礎錯誤,甚至把人名譯錯,例如角色名叫”嚴格”,OpenAI則會當作形容詞譯作”stirct”。
如果審核不及時,視頻上線之后從用戶反饋得知這些基礎錯誤,再修正已經為時已晚。
諸如此類的”小失誤”多了,本地用戶自然會覺得翻譯很生硬,轉而選擇其它平臺。
對于字幕翻譯,平臺不能一刀切。臺詞和劇情簡單的劇集,可以使用OpenAI,實時監測用戶反饋,把控質量即可。
但是對于電影或連續劇等劇集,需要采用人工翻譯。以出海產品L和H為例,L平臺使用英文官方字幕,其他語言均使用英文機翻。H平臺字幕質量較好,因為主要語言(如英語、阿語、西語)使用官方字幕,質量自然比L平臺的英文機翻好。
從產品側而言,用戶下載字幕時也常遇到問題。海外版一般同時提供多個字幕,這里有兩個選項,一是默認下載多語言字幕包,二是讓用戶選擇所需語言。如果使用方案一,會占用較多流量或內存,這對于使用流量包的國家并不友好。如果使用方案二,則對用戶要求過高,增加使用路徑。
因此字幕需要產品和內容的協同,才能為本地用戶提供最便捷的路徑,最優質的字幕。
三、確保字幕體驗,才能最終留存本地用戶
按照大眾印象,歐美影視劇更受歡迎。但事實并非如此,根據內部數據,本地內容帶來的播放量不容小覷。從付費結果看,海外視頻用戶更會為帶有本地文化印記和本土語言的視頻內容進行付費。
想要在海外市場真正取得成功,需要本土翻譯以及本地化內容,搭建本地內容生態,才能最終留存住本地化用戶,培養長期使用習慣。
不然,視頻平臺只會淪為一個資源平臺,用戶來了就走,滿足需求就走。
四、結語
看似不起眼的字幕很有可能為業務帶來巨大的內容價值。
如果能在一眾粗制濫造的機翻中,憑借字幕體驗打出自己的天地,也算是秤砣雖小壓千斤。
本文由 @林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