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IP與企業的關系
現象級IP與企業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幾年有不少的相關案例,引發了相當大的爭議。在視頻媒體和公眾情緒傳播如此快的今天,這種關系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為什么IP有更大的機會獲得現象級的成就?本篇文章作者結合時事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這兩天,董宇輝的事,沸沸揚揚,投資圈、創業者、打工者在內的網友們紛紛議論,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比如:
投資圈,有人認為應該減少對現象級IP的依賴,過度依賴某個IP對公司長期發展不利。創業者也表示認同,也有部分人覺得,存量市場中,擁有一個能吸引外部流量的IP是件好事,公司做好運營工作即可。
普通人認為,一個IP能救活一家公司,剛渡過難關就去「頭部化」,吃相難免有些難看。
整個事件,我也有些感受。但從社會視角看,這次關于超級IP和公司關系的討論中,目前所見結論是少數服從多數,現象級IP回到公司,未來是否會繼續「去董心化」,另當別論。
視頻媒體和公眾情緒傳播如此快的今天,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組織關系、IP與公司的關系、乃至品牌價值與社會責任都在經歷著一些微妙的變化。
01
變化在哪?不妨從人貨場,進行分析。
TOC類型公司和傳統銷售模式中,組織關系主要以貨品和市場為核心來構建。
比如,你有一款產品,你可以在電商平臺上開店,通過線下區域層級關系來拓展市場。這種模式下,貨品和場景是人貨場中的主導因素。
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尤其是媒介從圖文轉向視頻,人貨場構成發生明顯變化。現在,人成了推動力的前端。這種轉變導致產品銷售,從基本價格競爭、品牌競爭轉變為“信息、情感價值”競爭。
因此,組織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由最初的一群人服務于一個店鋪,轉變為一群人圍繞幾個超級個體,即所謂的「人帶貨」模式。
這種轉變表明,個人影響力和吸引力慢慢在成為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整個過程中,個人品牌建立和傳播變得尤為重要,而產品、市場傳統角色則相對變得次要。
那么,一旦組織轉變,意味著IP與公司關系也在重塑。
過去,個人與公司之間是雇傭關系。人帶貨,平臺給個體不少機會成本,一個人說不定什么時候火了后,與公司關系有了新變化,不是老板給IP發工資這么簡單,更像一種新型合作伙伴。
為什么?
大家不僅關注產品本身,更加看重主播怎么帶貨、個性與風格;好比,同樣牌子,別人家賣50元,某個主播賣55元,主播給用戶耐心講解,別人愿意多花5塊錢,買個愿意。
這是信息的力量。雖然,粉絲沒有和主播形成深層次綁定,但是,這里存在一種微妙變化,粉絲們,愿意為那些能夠提供額外價值、獨特體驗的主播支付更多。
種種現象,反映主播個人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的變化。
舉幾個例子:
辛巴和小楊哥帶貨,有人說貴,有人說物有所值,還有人對風格、個人品質持有不同看法;但,不可否認,兩位都通過獨特的風格,贏得一批忠實用戶,即便銷售產品時價格比市場高,用戶依然購買。
我也是。最近北方下雪,在董先生直播間搶購了好幾件羽絨服,送給爸媽。經??此辈?,講產品細致,以及其他某些方面,讓我覺得值得信任;要換成別的主播,即便價格一樣,我也不會這么輕易地決定購買。
老羅和其他一些主播也同樣道理。相信你也有過此類感受,說白了,我們在買IP的人格特質,與其提供信息服務。
02
人格特質(Trait theory),是一個人固定特點。這些特點讓你認為他和別人不一樣。就像有人特別幽默,有人溫儒爾雅。
特質在品牌中也有所體現,20世紀50年代,美國營銷圈流行一種給品牌賦予一種「原型人格」,在中國,受皮爾森的影響,有人把它叫作“品牌人格”。
這和品牌資產鼻祖、著名品牌大師阿克的女兒珍妮弗·阿克創建的品牌人格理論不同,那個流派人格,基于「大五人格」理論,而不是榮格集體無意識和原型,后來逐漸被演變成12種類型。
為什么要提及它呢?
因為每種原型代表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向往;人潛意識中,原型是一種普遍存在、深深根植于人類文化和心理中的模式。
它們印記著理想、夢想、價值觀以及對生活的期待。當現象級IP、品牌擁有特定原型時,實際在觸及大眾共通的、深層的情感和欲望。
比如說:
李子柒、周冬雨屬于“純真者”原型。英國詩人奧登曾經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一類烏托邦信徒,相信未來會有一個美好的世界;另一類伊甸園信徒,認為世界曾經是完美的。
兩種人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善良、道德和純樸,這些都是“純真者”原型特質。而且,“純真者”會給人一種可愛、萌的感覺,這是他們最容易被人認出來的特征。
品牌中,喜茶、完美日記、三只松鼠、可口可樂、麥當勞、迪士尼,都有這種“純真者”原型。
說到張騫、徐霞客和王石,他們三個身上有一種探險家影子;張騫那會兒作為漢朝使者跑到外國去,徐霞客在明朝時到處游歷,記地理。王石雖然是現代企業家,在經歷半生后,似乎身上總貼上一個「世界這么大,我得去看看」的標簽。
當然,類似品牌也有不少,如星巴克、JEEP、索尼隨身聽、李維斯Levi’s,屬于探險者原型。
俞敏洪老師,無論去哪兒都帶著教育家、企業家兩大標簽。教育可謂智者型人物原型,一般跟學者、專家、哲學家、顧問、老師這些掛邊,相似品牌有知乎、豆瓣、麥肯錫和奧美。
統治者原型,身份標簽與企業老板、領袖、資本家相關聯,他們展現出爭取并維持最大權利的特質。兩種結合,使他們在面對混亂、挑戰時能夠保持穩定,并具有高度可預見性,一個更恰當表達詞是「智慧領袖」。
再來看董宇輝。
很多公開場合,他都曾提到過個人背景。來自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家里條件并不好,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學習之路非常艱難,家鄉只有一所小學,而且還倒塌了一半。
學英語時也遇到很多困難,最終通過努力考入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后,加入了新東方,成為一名英語教師,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在他身上有兩種鮮明的標簽:“凡人”和“智者”。
凡人原型代表普通人、路人。
董宇輝熱愛文學作品,直播間多次推薦《平凡的世界》《活著》《月亮與六便士》《額爾古納河右岸》,經常談及“悲憫”,他認為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之一,他強調,有悲憫之心的人會關注周圍的人,努力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并給予關愛和支持。
即使董宇輝變得有錢,他骨子里仍保持著內在低調。
對于“統治者”來說,外表是地位象征,但對于“凡人”,融入人群、引起情感共鳴是他們的特點,外表更多是建立人際關系的一種方式。
當“凡人”和“智者”兩種原型結合在一起,通過互聯網,輸出的內容也必引發強烈共情。
不過,智者劣勢也比較明顯,最典型之一,“回避型人格(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此類人群害怕拒絕別人,對批評極度敏感,還不愿意撕破臉。
那么,當一個回避型人格的“凡人智者”,遇到”智者與統治者“的人會發生什么呢?
局面有點像,膽小的小朋友碰到大膽的班長;凡人智者內心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系和認可,他們又怕被對方拒絕、批評,說不夠知行合一;所以,打交道時,經常思慮過重,猶豫不決,不敢放開。
然而,碰到那種智者與統治者原型結合的人,像碰上自信滿滿,說一不而的領導者,身段柔軟,很有主見;這種情況下,前者會感受到被引導、被領導、后者,恰巧在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
你興許會把它當中一種馭人能力。在我看來,更像一種性格之間的碰撞。
這種互動中,前者會學會如何克服內心的猶豫,變得更加自信果敢,而后者則可能從“凡人智者”思考深度、內在智慧中得到啟發,學會更多關于耐心、理解的重要性。
03
那么,人們在支持董宇輝時,到底在支持什么?
在1992年,美國傳播學者亨利·詹金斯出版一本研究粉絲文化的書,叫《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
這本書里提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電影、電視劇粉絲,不僅是被動的觀眾,他們還是積極參與文化的人,屬于創造者,詹金斯稱認為這些人“文本盜獵者”。
意思是,他們從電視劇、電影中提取素材,然后,加以自己的解釋、創意,制造出新內容,表達自己的故事、愿望,也塑造了他們的文化和社會身份。
在我看來,目前大家更像一群盜獵者。
董宇輝曾說,我一張兵馬俑臉,長得又丑又低,我都不知道你們喜歡我什么。可他卻給人提供了最重要的東西:信息價值。
信息價值,指信息本身對我們有多大用處,比如,能教我們知識、給我們見解,或者單純娛樂,像董宇輝,他分享個人經歷、感悟,剛好給大家提供了知識價值。
當大家像“文本盜獵者”一樣,積極地參與進去,自己也創作內容,無形中在擴大IP的影響力,大家每次討論、重做、分享,都像在給IP重新賦能。
這種潛移默化貢獻,讓一個IP不單是輸入者,更成為某類廣泛文化的表現,價值也因此得到放大,所以,這兩天有很多媒體說,董宇輝價值被低估了,俞敏洪老師需要重新審視對方的價值。
撇開內部職場斗爭因素,觀察曾經與企業產生不愉快的現象級IP,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沖突核心在內在原型被粉絲放大,從而與企業“統治者”原型的價值觀產生了摩擦。
摩擦并非現象級IP本意,卻是由“文本盜獵者”們投射出來的結果,反映出IP與管理者在理念、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說白了,IP成了一群人的替代性滿足,大家通過IP看待理想中的世界,放大自己的渴望。
就像:
有人認為足球比賽中,一支隊伍不能只依賴某個球員進球,如果最后他受傷、或狀態不佳,整個隊伍成績會受到影響一樣,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立場一樣。
同樣,人們支持董宇輝,實際上在尋找一種共鳴,反應個人對“統治者”做事方式的看法,過程中,大家不只支持董宇輝的IP,更在通過他反思現有體系,追求個人理想。
這種支持表現出,人們渴望平等、渴望人性化管理方式,更渴望通過努力發光的人,不應該被削弱。
04
值得注意:當人們替代性滿足被削弱,或沒有看到應該得到的公認滿意結果時,可能會發生一種現象,即陷入所謂的“智豬博弈”(Prisoner’s Dilemma)。
什么意思呢?
信息干擾和缺乏信任,會造成雙方都達不到最佳合作狀態;這種情況下,大家表面合作,實際上在為自己的訴求爭奪,因為沒協作好,最后誰都不滿意。
比如:當粉絲對現象級IP的期望沒有達到滿足,大家會減少對IP的支持,而IP會因失去粉絲,企業收益產生影響,一步一走向決裂。
一場看起來像「格局」的競爭,有時是統治者的一種策略;表面上,大家在考慮短期利益、長期戰略,在更深層次上,可能是統治者為了鞏固市場地位,控制局勢采取的手段。
好比”敲山震虎“。不停敲打,不停敲打,時間久了,老虎的力量、威力也就弱了;現象級IP也一樣,一次輿論風波回應得以解決,多次爆發輿論時,大家就產生了反感。
每一次看似不顯現,卻慢慢削弱了IP本身的影響力,最終,統治者才能用新的權利改變結構。我個人認為,目前,董宇輝與東方甄選之間,有三個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大眾情緒與商業關系。
公眾輿論和商業目標是互動的,比如說,大眾對董宇輝的看法直接影響企業怎么做決策,同時,企業商業目標也會影響公眾看法。
大眾情緒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然能助力IP成功,但盲目迎合情緒,會偏離長期戰略和核心價值,一個上市公司肯定不想被IP牽著走,而且風險比很高,怎么平衡蠻重要。
其二,超級IP與公司管理。
專注于帶貨的公司都在考慮,讓個人品牌更強大,還是增強賬號本身能力。
像“交個朋友”、美ONE商業模式的確成功,不過,人們還是會把它們和特定個人IP(比如羅永浩、李佳琦)聯系起來,這就凸顯了,處理個人品牌和公司品牌關系的復雜性。
新東方在找到個人IP和公司管理之間的平衡方面,有很多需要探索的空間,這也直接影響其他主播的發展。
高途佳品直播間最近很火,除低價、便宜,我不認為它給人們留下了哪些印象,至少我記住的不多,這或許是賬號與IP最直接的差異。
其三,產品與網紅路線選擇。
中國,電商市場供給過剩,消費者購買考慮因素并不多。去掉品牌溢價、低價、性價比等標簽,剩下的競爭尤為重要。
我做電商七年,個人認為,供應鏈、運營、市場都可復制,唯有網紅影響力獨特且不可復制。對東方甄選而言,決定未來走產品導向還是網紅導向,無疑是戰略層面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選擇以產品為中心路線,還是大網紅模式,作為上市公司都要評估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以長短期收入問題。
總結而言
東方甄選,無法復制同行。
這場以小作文點燃的變革中,現在,要不要加速「去董化」不重要了,怎么把IP價值最大化,又能讓商業模式可持續,興許是俞老師接下來面臨的問題。
為我投票
我在參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3年度評選,希望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來支持我一下~
點擊下方鏈接進入我的個人參選頁面,點擊紅心即可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0票,投票即可獲得抽獎機會,抽取書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紀念周邊&起點課堂會員等好禮哦!
投票傳送門:https://996.pm/YD518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摼W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贊同作者觀點。最近董宇輝與東方甄選事件熱度如火朝天,其實董宇輝的爆火是一種偶然性,在東方甄選知道無法復制其個人成功,只能先棄車保帥,盡可能發揮其=個人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