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預期!這個五星插件帶來的產品思考

0 評論 1562 瀏覽 2 收藏 16 分鐘

競品分析也是產品思維的一種,是用思考創造價值的過程。這篇文章,作者分析了自己從需求到找到產品解決的過程,讓我們看看在這其中,競品分析的產品思維是如何體現的。

最近公司業務逐漸走入正規,鏡同學的工作精力也跟著相應調整,從業務運營重回產品設計,內心感受仿佛是龍入深海,與此同時,我也發現了不少產品同學對于競品分析仍然缺乏思考深度。

鏡同學認為,產品的競品分析要用廣義的視角來看,簡單可以分為四個維度:功能分析、流程分析、交互分析及理念分析;

也就是說,我們尋找競品時不是單一的產品功能分析,還包括業務流程或需求背景的深度調研,同時對于界面和交互的設計也要進行借鑒,更重要的思考維度是對產品理念或業務模式的借鑒分析。

我在小報童分享過“類比思維”,其中也提到跨學科理念的借鑒,事實上,越是精細化、新領域的業務產品,就越難找到高匹配度的競品,我們也經常聽到產品同學說“沒有競品”,這就越需要應用更廣闊的產品視角來理解。

在我看來,競品分析是產品成長的關鍵引擎,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產品同學要養成“競品分析”的思考習慣,體驗產品的同時多主動思考,去考慮對現有產品或與同類產品的借鑒價值。

說實話,這也是我的產品成長經驗:我一直習慣體驗各類新產品,并將其做發散思考,主動去聯想、去類比,這其實就是廣義的競品思維的應用體現。

上周我深度體驗了Edge瀏覽器的一個插件——“小舒同學”,該插件幾乎零差評,在體驗過程之中也有一些產品思考,這些思考本質上也是競品思維的類比應用。

友情推薦該插件的同時,也分享一些個人思考給大家,希望能帶給你一些產品啟發和設計參考。

一、需求來源于使用場景

需求可以被創造,但更多的卻是來源于已有的用戶使用場景,盡管這看起來很樸素,但往往都因人們缺乏發現的眼光而將其原始美掩埋于地下。

首先,鏡同學先簡單介紹一下咱的用戶需求:

我平時使用的瀏覽器就是微軟的Edge,日積月累之下導致收藏的標簽巨多,不僅管理起來不方便,日常查找效率也很低,浪費了不少的時間。

于是,我便開始尋找管理插件,也有同學給我推薦了評分挺高的iTAB,該插件可以對瀏覽器標簽頁進行深度美化和高效管理,我簡單體驗后,感覺似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可當我深度體驗之后,還是發現不少體驗缺陷,或者說是未被覆蓋到的用戶痛點,我們隨便舉兩個例子:

①與edge收藏的標簽不同步,每次需重新收藏

首先,這也許是產品定位問題,iTAB并不是與edge瀏覽器自身的標簽實時同步的,也就是說,我在瀏覽器收藏了一個網頁,還需要再在iTAB工具里二次收藏。

這會帶來兩個用戶焦慮的體驗問題,一是使用起來較為繁瑣,效率會低;二是,用戶安全感會降低——edge收藏我不擔心丟失,可插件的獨立云服務我總是不太放心,不管是數據安全還是隱私泄露,萬一跑步那么多重要收藏豈不變成數據災難了。

②標簽數量較多,查詢效率被動降低

在我深度使用后發現一個很嚴重的體驗缺陷:即,當收藏的標簽數量較多時,頁面展示上會顯得很擁擠,查詢的效率就很低,這極大的影響用戶感受。

即使有文件夾聚合功能,也難以避免該問題,作為真實用戶,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數據冗余”,所謂“Less is More”,比如,如果有“分割線”功能就好了,這樣就可以把不同的板塊更好的分開。

可我幾乎把所有的同類插件體驗了一遍,尤其是插件商店頭部的排名,都沒有找到有“分割線”功能的產品,直到我遇到“小舒同學”。

圖-↑ 標簽頁過多、無法分割顯示,查詢效率低

二、用戶痛點為何總難全部覆蓋?

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產品感受,即,某些產品的功能價值非常高,用戶體驗也很不錯,但總是有那么幾點瑕疵,無法完整地滿足個人的使用場景,心里總在想:如果這些需求能夠被優化則堪稱完美啊。

比如,上面提到的這些頭部插件,各有各的特色和優勢,但顯然沒有感知到用戶的某些使用場景,甚至是很重要的使用場景,我不認為這在技術實現上有太多難度,究其原因,恐怕只是設計者單純的對需求挖掘深度不足。

類比到各個業務系統,大家或許也有如此共鳴:產品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即,競品有的功能,同類設計者都能很快復制但通過深度分析業務場景、用戶需求從而建立起差異性優勢的能力,普遍不足

的確如此,類似iTAB的插件一堆,功能基本都是一樣,沒什么本質差別,都是獨立的標簽管理,反而是“小舒同學”從既有的標簽頁拉取管理更有差異性競爭力。

我還想到我們公司現有的業務系統,比如,我們在為企業提供安全生產管理的SaaS系統,但若環顧四周,幾乎所有的競品功能都是同質的,好多藏在用戶背后的本質需求大家竟然都沒有發現。

這便是問題所在,我們為什么做不出來PMF?鏡同學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產品同學深思。

事實上,這個插件,我也找了很久,客觀上,它的確能很好地彌補了上述所謂主流插件的體驗不足,比如,可以同步Edge瀏覽器收藏的標簽、還可以分組顯示。

圖-↑可以分組顯示、可以實時同步Edge標簽

但客觀上,它也仍然存在一些體驗問題:

比如,該插件竟然沒有獨立搜索功能(可以借助瀏覽器自身的搜索,雖然也能滿足使用,但沒有獨立搜索功能的交互體驗好),試想一下,幾百個標簽頁如果沒有搜索功能,其效率將有多低?

再比如,該插件在新屏幕的布局不能自定義,既不能切換順序,也不能更改新屏幕組(標簽組)的命名、顏色等。

在我看來,“小舒同學”的這些細節其實很容易被優化,同樣的,修復iTAB的體驗缺陷也并不難,但作為產品同學,我關心的是,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甚至這些缺陷為何會長期存在?

鏡同學復盤思考后,覺得有三點原因很重要,可能也是被很多產品同學忽略掉的設計事項:

① 缺乏充分的需求調研

作為產品同學,我們在設計產品時要確??茖W的、足夠的需求調研,應采用調查問卷、電話訪談、現場交流等方式進行信息收集與分析。

如果沒有足夠的用戶需求信息來為產品設計做決策支撐,我們在功能規劃上就難免會有偏差,也就容易犯方向性的錯誤。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既需要產品經理自身具備這樣的能力,同時也離不開公司組織環境的鼓勵支持,因為我見過太多企業因出差成本高而不讓產品經?,F場調研,又或者,領導老板是行業精英,憑直覺認為沒必要調研。

② 缺乏足夠的產品體驗

現實中,很多產品同學對自身產品及競品的體驗明顯深度不足,從而無法確保產品優化的方向持續貼近用戶,這也是導致對用戶真實使用場景洞察缺失的主要原因。

只有切換到用戶視角,我們才能獲得用戶感受,江湖一直傳言,微信之父張小龍在開發微信之前,把所有的社交類產品體驗了一遍,收獲了海量的用戶感知,這也是微信成功的底層支撐之一。

不妨回想一下,你體驗自家產品的頻率是多少?體驗競品的頻率又是多少?是不是也只顧埋頭趕路而忘記復盤體驗?

③ 缺乏用戶反饋機制

除此之外,我覺得用戶反饋機制也非常關鍵,這不僅是用戶體驗的核心基石,更是指導產品迭代方向的關鍵入口。

我在體驗過程中,發現好幾個產品插件都沒有“用戶反饋”的入口,這就導致我有不少產品需求無法反饋,瞬間覺得對方錯失幾個億。

反倒是“小舒同學”這個插件,他也是獨立開發者,我們也素未謀面,但因為有不錯的反饋機制,我還是能夠提供用戶建議,甚至我們還加了微信,做了更深一步的產品交流。

圖-↑ 小舒同學的用戶反饋功能

三、平臺需要共建生態

青山資本在2023年中消費報告——《平臺工人》中指出:演變到今天,當下到了關鍵節點,平臺的基建已經基本到頂了,但平臺的價值還遠沒有到頂,平臺工人的結構重點又開始向利用平臺引流的服務提供者轉移。

于是,我們看到很多新誕生的長尾職業,依托平臺,新的崗位不斷出現,完成新需求和新供給的匹配,實現新的增長飛輪。比如平臺對內容的需求催生了新內容編劇。

平臺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自身的強大和獨立,更在于其能夠連接和賦能多少參與者,形成怎樣的生態效應,簡言之,越是平臺就越需要共建生態。

實際上,插件商店就是插件(.crx)程序下載和安裝的平臺,而插件則是平臺的內容,好的平臺的標志之一是能形成好的生態。

如果仔細查看瀏覽器的拓展插件,我們會發現不管是edge拓展平臺還是Chrome的插件平臺,都有類型豐富的、功能強大的眾多插件,這些插件使得瀏覽器的效能如虎添翼,與此同時,用戶流量也為創作者帶來了商業轉化。

這就是良性生態的價值,類比到我們在做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也是一樣,平臺既能為產業上下游做業務賦能、交易賦能,與此同時,體驗到生態價值的企業客戶更高頻的使用,也讓平臺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事實上,鏡同學認為,平臺是個更廣泛的定義,只要具備開放、集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都具備平臺的基因,都可以用平臺的思維和邏輯來審視。

比如,說回這個插件,我覺得其也有平臺的影子,因為它有支持用戶共建“效果器”(更多自定義的功能配置),這種開放、集成的背后是不容小覷的平臺價值,這也是不同于其他標簽插件的重要差異性優勢。

圖-↑ 用戶共建效果器,效果更好、體驗更佳

其實,說了這么多,不管是“iTAB”還是“小舒同學”,其創作者我都不認識,也不存在任何充值推廣,只是客觀地站在用戶角度來體驗他們的產品,進而去思考與我們產品的相融之處,這本身也是競品思維的應用體現。

但客觀上來說,站在用戶角度思考、體驗用戶使用場景、深挖用戶真實需求,這樣的創作者才是真正的產品設計師,他們會更容易創造出PMF的產品,也更值得用戶尊重。

這對我們產品同學來說,可能不僅需要深度思考,更需要保持定力、排除干擾,就像伏爾泰說的:真正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一座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最后,希望本文對你有啟發。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