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決定點擊率?總結封面、點擊的底層邏輯

0 評論 1689 瀏覽 6 收藏 18 分鐘

在運營新媒體賬號時,你是不是也頭疼過封面設置的問題?或許我們需要深入封面的本質及影響點擊的深層原因。這篇文章里,作者就做了分享,一起來看一下。

如果你是個人博主,你是否遇到過內容做好了,但為如何做好封面頭疼不已。如果你是公司團隊運營賬號,是否也遇到過,內容做好了,但是最后的封面總是一改再改,甚至內部開始發生爭吵,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都可以歸結于限在了封面本身的框架里,只在考慮如何做封面,而沒有深入封面的底層,去探尋它真正的本質。這篇本章就帶你去破除這個限制。讓你站在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封面這件事。

此前我說過,封面這件事,市面上還沒有一個人把它講清楚,這話不假。先說市面上最流行的三個觀點:

  1. 封面是為了內容服務,所以封面的本質是濃縮的內容信息;
  2. 封面是為了爭奪用戶的瞬時注意力,所以封面的本質是注意力的搶奪;
  3. 封面是為了留住用戶的時間,所以封面是用戶時間的搶奪。

如果你觀察非常敏銳,你一定可以發現,這三個觀點其實是在不同年份出現的。

先說第一個觀點,在電視,網絡還沒有出現,甚至沒有普及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常常只有身邊的柴米油鹽,沒有詩與遠方。所以有些國家就出現了吟游詩人,在田野鄉間給人們講故事。

其實這個身份類似于,我國的說書人,一把折扇,一張嘴,就能吸引全村人前來聽書。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就成了人們平淡生活里的調味料。

后來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報刊,雜志,于是就有了最初的封面。這一時期,報紙報刊雖然是新鮮玩意,但它冥冥之中在取代說書人的地位。

我不需要去端板凳等著說書人說書,只需要買一本揣兜里,隨時隨地都能看。了解信息的時間與地點的限制被初次打破。所以人們都樂意掏錢買雜志、報刊。

當時的雜志、報刊也出現了需要設計封面的需求,大家一開始也不知道怎么設計封面,于是干脆想著,既然是一本書、一個雜志的封面,那應該就是對內容都高度凝練與總結,于是第一個觀點開始流行。

但隨著報刊、雜志行業的快速發展,大量資本入局,各省各地的雜志層出不窮,競爭日益激烈,這時報刊雜志才回過頭發現,以前封面設計的思路不管用的,用戶更喜歡去掏錢買那些封面看起來新鮮刺激的雜志。

于是大量雜志開始跟風,設計能瞬時搶奪用戶注意力的封面。于是第二個觀點開始流行,第一觀點退出歷史舞臺。

但時代仍未止步,網絡出現了,當報紙、雜志的內容能放到網絡上,供人們閱覽時,原來的封面失效了。

一開始是準備直接照搬線下雜志的封面,但發現格式尺寸不匹配,并且即使放上去了,效果也不算好,因此要根據平臺的需求,網民的需求專門設計針對網絡的封面。

但屬于線下紙媒的時代已經落幕,此時人們大量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了網上,即使有極少數報刊轉型網絡,如南方周末,但日子過得并不算好。

圍繞網絡技術的日臻成熟的步伐,各大平臺APP相繼出現,如知乎,B站,小紅書,抖音等等。一開始人們也按照瞬間抓住讀者注意力的思路設計封面,直到平臺開始考核數據指標。

平臺的邏輯是這樣的,用戶花在平臺上的時間越久,后臺的數據表現就越好,商家就更愿意投廣告,投資者也更愿意投錢。

所以把用戶的時間留下來,是每一個平臺的核心任務,也是公司內部的績效和KPI指標。也因此,系統也會圍繞這個kpi進行相應優化,能減少平臺流量浪費的封面會得到大力推廣。

(當然,這里說的封面,往往是指B站,小紅書,知乎是前20多個字,抖音對分發來說沒影響)

而所謂減少平臺流量浪費,就是把用戶的時間留下來。這時候,互聯網就出現了各大劣質講師,講的自媒體如何運用,賬號如何運營的博主,什么注意力經濟,時間經濟……能有這種觀點的,基本上都在跟風,以為看了某本書講得很有道理,就奉為圭臬,或者別人講的很有道理就抄過來。類似的觀點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泛濫成災的。

可以縱覽封面發展的歷史,從一開始的封面是信息濃縮,后面競爭加劇,變成了注意力搶奪,到了現在的網絡時代,平臺能實時監控用戶的使用時間,所以就轉化為了留住用戶時間。

其實封面背后的發展歷史,其實是圍繞著技術的發展,在技術的基礎之上,搭建起來的理論。比如紙媒時代,公司是無法監測用戶花了多少時間看你的雜志,你買來墊桌底,或者當柴火,公司是不知道的。公司只能看賣出去了多少本,其他的一概不知。所以就只能往注意力搶奪方向下功夫。

而到了網絡時代,公司也就是平臺,是能直接監測到用戶花了多長時間看這篇內容的,甚至精確到分秒。也就有了點擊率,這個新概念出現。100個人看到一篇內容,有一個人點進去了,點擊率就是1%。但即使到這種程度,依然沒有觸及到封面的本質。

如果封面的理論一直圍繞著技術發展,也就代表著,封面被技術死死限制住了。這也就是我為什么說過,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人把封面設計的底層邏輯講清楚,這話不假。

因為大家都在往技術的方向考慮。比如如何提高點擊率,如何獲得平臺系統的推薦,如何吸引用戶的眼球……

這個思路本身沒問題,畢竟內容是發在平臺上,吃飯得看平臺臉色,不能違背平臺的技術。但技術的發展一定是越來越順應人們的需求的。技術的變動一定是圍繞著人們需求的變動。

比如曾幾何時大火的區塊鏈,現在……還有多少人談論。區塊鏈的本身是一項好技術,但并不符合人們的需求。

上面僅僅是對過往封面設計理念的回顧,接下來,才是重磅大戲,不涉及任何深奧的概念與內涵,而是帶著你一步步解開封面與標題的真實面目。

一、什么決定點擊率?

先問一個問題?

B站、小紅書、淘寶、PDD上什么決定了點擊率?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封面(為了方便敘述,我這里把文字標題也涵蓋在封面這一概念里,見諒~哈哈)。因為封面觸發了用戶點擊這個動作。

因此我們為了更好的業績,更高的播放量,更多的推薦與傳播,就要不斷優化封面,不斷提高用戶點擊的概率。那么問題來了,當用戶看到封面之后,為什么會產生點擊這個動作呢?

閑得蛋疼,手癢要去碰一下嗎?當然不是,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是我們可以確定點擊這個行為指令是大腦發出的,因為點擊這個動作是肌肉的神經反應,而大腦是神經反應的指令中樞。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封面的時候,在大腦里面,一定發生了什么,才引發了點擊這個動作,對不對?

這里我們深入了一層,大腦決定點擊率。

二、什么決定大腦的指令?

但這還沒完,先問你一個問題:當你在隨手刷視頻,刷小紅書B站的時候,點擊一個封面,你是認真思考決策之后,才點擊的嗎?

你的答案大概率是:感覺想點就點了,沒想那么多。

于是我們確定了第二個事實:潛意識決定了點擊率。

大腦的意識分為意識與潛意識,意識代表你的想法,思考,決策。比如今天晚餐吃什么?該送女朋友什么禮物好呢?我是要考清華,還是北大呢?這些都是意識行為。

而潛意識,也就是無意識,它代表你的下意識動作行為。比如路過一個美女,你可能不自覺地就會想多看兩眼。但一旦發現對方吐痰,立刻就回頭了。這些無中生有,憑空出現的想法就是你的無意識在作祟。

當你不知道你為什么會點擊的時候,感覺想點就點了,沒想那么多,但你就是點了。說明是無意識在控制你的大腦進行點擊的行為。于是就確定了這個事實:潛意識決定了點擊率。

三、為什么選A,不選B?

你以為到這里就完了嗎?其實還遠遠不夠,這里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一篇頁面上,能同時給你展示4個封面,我們把你點擊的封面叫做A封面,那么,你為什么會點擊A封面,而不是B、C、D封面呢?

到這里,我們暫時不知道是為什么,因為這都是無意識的行為,即使回答,也只會是:

感覺更好看,能打動我,令我好奇等等,比較模糊的回答。但我們知道,一定是在這潛意識里,A封面的一個維度或者是多個維度的排名,比其他方面的排名高,所以你才會點擊A封面。

那么新的問題就出現了,這個潛意識的一個維度或者多個維度究竟是什么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帶你看一項實驗。

曾經有位科學家,他把一只三天沒吃飯的老鼠放在籠子里,將老鼠大腦的某個區域連接電流。而這個觸發電流的按鈕在右邊,食物在左邊。

但有意思的是,老鼠進入籠子后,一直在按右邊的按鈕,即使餓了三天,他連左邊的食物看都沒看一眼。最后實在餓得連支撐自己身體的力氣也沒有,他依然按著按鈕,直到死亡。這個區域就是分泌多巴胺的位置。

這是老鼠,如果換到人身上呢?吸毒者都知道毒品的危害,他們知道身體每況愈下,頭腦昏昏沉沉,但即使這樣,寧愿吸毒死去,也戒不掉。因為毒品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換句話說,生理機制上:多巴胺比生死還重要。

當多巴胺分泌過多時,人會感覺做事特別有動力有激情,分泌過低時,就會感覺生活毫無意義,沒有動力。當你下意識點擊A封面而不是其他的封面的時候,一定是A封面帶給你更多的多巴胺。

多巴胺其實是按每秒激發次數來算的,當你平靜的時候,它是每秒激發3~5次,當你抑郁emo的時候,它會下降到0。而當你開心,高興的時候,他每秒會激發20~30次。

如果是吃巧克力,這個數字會提高到55,如果是抽煙,這個數字會提高到150.所以,戒煙比戒巧克力難多了的原因就在這里。

而你點擊A封面的原因也在這里,因為A封面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刺激你分泌過多的多巴胺,所以才有了你無意識的點擊。

而不同場景下,你大腦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是不同的,換一個場景,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周圍都是水泥道路花草樹木,當然,還有一望無際的堵車,這時候,你大腦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是極低的,因此會感到厭煩無聊。

但此時,路邊常常出現一個旅游廣告牌。每周幾公里就出現一次,即使他是你眼中無數景物中的其中很微小的一個,但你依然會不自覺地看過去。因為他能使你分至少它比那些看了七八百遍的堵車和水泥路,有趣那么一點。

同樣還有一個場景,那就是電梯,假如你沒帶手機進電梯,你往往就會關注電梯廣告。在周圍都是銀灰色鐵皮的封閉空間內,電梯廣告是唯一一個能激發你分泌更多巴胺的東西,即使你厭惡,但不可否認,你往往會不自覺地看過去。因為這是在無聊的電梯里,唯一的消遣。

但B站,小紅書就不同了,電梯和高速公路同一時間,你只有一個選擇,只有一個廣告牌,但B站,小紅書每一次都推送上,至少有4個,是4個封面同時出現,開始有選擇了,有選擇就有了競爭。也因此電梯廣告和高速公路廣告做得再爛都有人看,因為沒有選擇。

在B站,小紅書上,點擊觀看的選擇權移交到了用戶手上,誰能激發出更多的多巴胺,誰才會取勝。因此整體的多巴胺水平都提高了。只有做出更好的封面,更能激發用戶分泌更多多巴胺的封面,才能吸引點擊。

之前我也說過,技術限制了理念的發展,因為到目前為止,平臺不可能給每個用戶大腦里插入一個多巴胺監控裝置,看看哪個封面能分泌更多多巴胺。如果真的實現,那平臺將不是監控封面的點擊率,而是多巴胺的激發速率。

誰多巴胺激發速率越高,誰就會被大力推廣。因為目前只能監測用戶的使用時長,和點擊行為,所以只能以點擊率來進行計算。

但這零售行業已經有接近的技術了,一些超市的攝像頭上搭載了情緒監測系統,它能通過觀察分析購買者的行動路線,面部表情,行為動作,識別出這個購買者的情緒,最后分析出購買者在什么樣的情緒條件下才會把零食放在購物袋里。

然后圍繞著這個去設計商店的布局與裝潢去激發這種情緒。當然,這是網絡平臺目前無法實現的,或許未來也不會實現。

最后我們確定了一個事實:封面點擊的本質是多巴胺的分泌。封面點擊的概率近似于多巴胺的分泌速率。

但這僅僅是新媒體運營的一個小環節的底層邏輯,就可以達到如何深入的地步。還有其他的環節,我會逐一為你揭曉~

本文由 @江月營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