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托管并非終極答案

0 評論 2026 瀏覽 6 收藏 14 分鐘

電商行業正在海外尋找增量,而隨著海外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有平臺嘗試在通用的解法之外做一些變通,比如現在出現的半托管服務模式。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解讀與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去海外找增量,這大概是當下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共識,其中以電商行業尤甚。

阿里近期發布的 2024 財年中期報告顯示,淘天集團收入同比增長 8%,同期國際零售商業整體收入增長 66%,海外業務已是最具活力的增長引擎。市場普遍認為,拼多多三季報中交易服務營收同比增長 315% 的成績離不開多多跨境的貢獻。

SHEIN 計劃赴美上市的消息不斷,據彭博社報道,坐擁短視頻流量和社交擴散的雙重優勢的TikTok 預計 2024 年將其在美國的電商業務規模擴大十倍,達到 175 億美元。

成交額激增,出海四小龍格局確立,可以預見,2024 即將迎來跨境電商的“全面戰爭”。浪潮之中,“全托管”這一名詞這兩年幾乎占領了大眾視野,且被視為跨境電商的一大經營創舉。全托管改造了電商語境下的平臺、商家、消費者三方關系,尤其是商家的身份,某種程度上被重新書寫。

隨著競爭升級,也有平臺嘗試在通用的解法之做一些變通,比如《新立場》討論過的,速賣通于今年 1 月初推出半托管服務。又如《界面新聞》 1 月 25 日 報道,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 Temu 正在籌備半托管模式,計劃于 3 月 15 日在美國站點上線,月底將擴展至歐洲站點。此前《霞光社》還報道過,Temu 或將于 2024 年試水 POP 模式,第三方賣家將可以在平臺上自主運營店鋪。

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論,行業飛速進化之時,相應經營模式的調適或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心。

一、全托管光譜

穩定是理解托管模式的核心。從抵御風險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平臺們為何先后擁抱全托管,穩定有利于擴張,尤其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跨境交易中。

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2017-2021 年之間,中國跨境出口電商行業規模持續保持著高于 20%的同比增速,疊加疫情對世界各國消費端線上化的加速效應,2021 年跨境出口電商行業規模已突破 6 萬億元。近年來,全球線上交易普及度與電商滲透率提升,中國賣家得以憑借國內供應鏈優勢迅速發展。

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風險事件更顯刺眼。以亞馬遜封號事件為例,2021 年,亞馬遜以商家違規操作,包括“操縱評論”、“刷單”和“違規賬號關聯”等為由,對有過相關行為的中國賣家進行封號處理、凍結平臺內資產結款。據深圳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統計及亞馬遜官方給出的部分數據,自 2021 年 5 月以來,亞馬遜平臺上被封店的中國賣家超出 5 萬戶,預計損失金額已逾千億元。

平臺經營存在風險,常規的思路是加速品牌、私域的構建,避免過度依賴第三方。但全托管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由平臺沖在前線主導經營, 賣家“退居幕后”專注供貨。簡言之,全托管模式下,平臺與賣家的角色定位重新分配,平臺負責鋪運營、倉儲、配送、退換貨、售后服務等環節,商家專注于提供貨品、備貨入倉。

權責分明、流程輕量化,商家規避了風險,平臺憑借規模化的控制成本迅速鋪貨,占領市場。

不過這種看似統一的解法亦有分化,在全托管玩家俱樂部中,以托管程度為依據畫一條橫軸,速賣通靠左,Temu 靠右,這與其業務定位有關。

速賣通新推的“半托管”強調“商家有更多自主經營的空間”,不難看出它與阿里系貨架電商的“血脈聯系”。速賣通以傳統電商起家,多種經營模式并存,作為早早入局的跨境玩家積累了大批 POP 賣家,擁有行業領先的 POP 產品庫,當前速賣通的全托管與半托管商家多是從原有的 POP 商家轉化而來。

Temu 的打法與拼多多主站類似,用極致低價撬開市場,故而對全托管的執行更為徹底。商家只能選擇這一種模式,其運營被打包移交至平臺方,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競價機制下賽馬。

買家側也能感知到這種極簡,在 Temu 評論區點擊商品鏈接不會跳轉至商品櫥窗,而是默認選中鏈接指向的 SKU,加入購物車。其目的是把用戶下單的決策流程壓縮到最短,商品鏈接跳轉與支付跳轉刪繁就簡,只為最高效的滾動交易。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條光譜處于流動之中,隨著各自經營環境的改變,企業們正在籌謀將業務推進至下一階段。

二、進階選擇

全托管的利弊被書寫過很多次,比如商家需要做出選擇。

一邊是整體運營成本與風險降低、快速出單,尤其利好了解生產,不擅長經營的工廠型賣家。另一邊是平臺的強控制下,商家陷入無盡價格內卷。平臺為商家創造的全托管溫室,只有經過嚴苛的優勝劣汰才能獲得暫時的門票。

社交平臺和社群中常見賣家對于 Temu 競爭有多激烈的討論。在小紅書搜索“Temu 核價”,可以看到很多賣家 Po 出報價截圖,極限競賽之中,建議申報價格相比原價對半砍也不算夸張。有賣家分享經驗道,利潤至少要把產品成本、退貨費、運費、差評罰款等費用填平,不然就是賠本幫平臺賺錢。

賽場裁判是平臺買手。按 Temu 規則,每發布一個類目的商品,系統會自動將商家拉入這個類目的買手群,溝通上架、核價、備貨等問題。當一個類目發布滿 50 個商品,買手會主動聯系商家,幫助優化商品鏈接、提供運營指導。

經驗豐富的買手專注于開發供應鏈潛力,會對標 1688 等批發平臺的價格核準商家報價,有賣家表示,一款產品在 Temu 剛賣起量,買手的詢價電話就打到了工廠里。令賣家倍感壓力的核價依據由此而來,只要有比你更卷的商家,你就至少得按照它的標準卷,無上限。買手擁有的推廣運營權,也是生殺大權。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 @被期貨耽擱的電商大佬)

但同時,隨著戰線拉長,平臺也面臨一些選擇。

全托管將白牌整合進平臺體系里統一對外輸出,不用經營品牌就能獲得不錯的銷量,某種程度上也限定了平臺調性。

仍舊以前文提到的兩家代表性平臺為例。國信證券在《跨境電商行業專題報告》中分析到,全托管下商品 SKU 廣度受限、對倉網調配能力要求高,該模式更適合作為精選場打造標桿、提升平臺調性,平臺流量進一步擴大后全托管模式可能無法全量承接。

從具體數據來看,Temu 所有商品均需要買手發商機、審核、上架和補庫存,以 Temu C 端當前的類目測算,假設每個買手最多覆蓋 5000 個 SPU 的日常運營維護,Temu 的 SPU 極限是 276 萬個。對比亞馬遜 2021 年的數據,賣家賬號突破 600 萬個,按一個商家 100 個 SPU 計算,亞馬遜的 SPU 約為 6 億個。

再者,Temu 正處于高速增長期,自然流量比例低于成熟電商平臺,需要外部買量加持,所以營銷費用持續上行。中金研報測算,預計2023年營銷費用約 21 億美元,占 GMV 的 12%,且隨著滲透率提高,Temu 平均單位獲客和維系成本仍會逐漸增加。

跨過增長初期后,不加改造的執行全托管,可能會因為覆蓋商品的豐富程度不夠,面臨近在眼前的 GMV 天花板;也可能難以應對爆單期倉儲物流壓力過大、經營靈活性不夠等問題。前文也提到,Temu 已有試水半托管和自營的消息傳出,只不過平臺前期在全托管上開足馬力,調轉車頭不會太容易。

另一邊的速賣通已經率先開始改革,加入半托管以兼容所有賣家類型,維持自身的品類優勢。不過也如《新立場》在之前文章中的分析,還需觀察平臺能否快速跑出可靠的利潤模型,以及放松對價格的控制,會不會降低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三、寫在最后

回顧國內電商的發展歷程,大致也是先起量,建立廣泛的消費心智,再補足消費體驗。

如今看來,跨境電商正在沿著類似的路徑演變,紅利期攻占市場、擴展規模,在粗獷增長的時期過去以后,開始比拼精細化運營。

一位跨境電商從業者告訴《新立場》,無論是之前亞馬遜推行 VC 賣家,還是現在各平臺主打全托管,先卷低價,再轉精品都是常見的打法。跨境賣家遲早要從全托管語境下,單一的供應鏈代理人角色中脫離出來,研究如何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回歸商家的“經營本色”。畢竟客場作戰的跨境電商們,最終都繞不開如何去處理亞馬遜主場優勢的難題。

此外,最晚入局的 TikTok 也很難照抄全托管的作業,直播電商的推行不比國內順暢。據 Morning Consult 數據,過半美國用戶不愿意通過社交媒體購物,近 80%的用戶從未參與過直播電商,經歷 2 年探索后,Meta 分別于 22 年/23 年關閉臉書和 Instagram 的直播購物功能。

流量優勢讓 TikTok 在一眾跨境電商中獨居競爭力,但需要將基于直播的全套消費心智移植到新的場域,在此背景下,TikTok 的全托管如何適配其獨特的消費場景,更是后托管時代考驗市場敏銳度的命題。

全托管模式給外界留下的大包大攬印象,可能是一種階段性特色,平臺與商家在全托管的護航下踏入大洋彼岸,未來發展仍取決于在品牌與價格、賣家與買家之間作出怎樣的取舍。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作者:公白飛;編輯:李凡

來源公眾號:新立場Pro(ID:xinlichang66),換個角度看世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立場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