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發展 | 有沒有其它可能

0 評論 2980 瀏覽 3 收藏 12 分鐘

職場生活里,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擾,包括職場發展的可能性、職場溝通的有效性等方面。這篇文章里,作者談了談自己的咨詢聊天經歷,分享了聊天過程中有關工作方法、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對話和探索,不妨來看一下。

歲末年初,23年我在職場上經歷的很多跌宕起伏的事件,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固有的“模式”造成了我總是在一個圈子里持續打轉。

23年十月份偶爾刷朋友圈看到Nicole在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我17年在百度passport工作的時候,Nicole是我們大部門的PV,雖然沒有直接的1-1過,但在一起共事過程中呢,呈現出來睿智、有趣深深吸引著我,剛好趕上我要重新回到過去工作的地方,希望呈現不一樣的自己,因此開始周期性的預約Nicole的心理咨詢時間。

時間拉回到最近幾天,上周日我們大團隊團建整體出去泡澡,雖然整個過程非常盡興,但我回來之后嗓子開始不舒服,相繼有組內的同學都發燒感冒,我自然也沒逃離這么強大的病毒感染,昨天下午開始感覺到發燒,中午找休息室睡了一會兒,身體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原本想請假回家休息,但考慮到還有些收尾的工作,以及晚上約了合作業務方同學一起吃飯,(業務方小哥哥還是很nice的確認發燒沒關系,抵抗力好)于是堅持到晚上。

我們都做內容理解,我這邊主要負責內容輸出的質量,他做內容創作底層能力,因為多次開會以及互相看對方文檔,感覺是非常踏實做事,頭腦清楚的,偶爾有次聊到我倆都是回流,不禁懷念過去的公司狀態,于是就說改天出來約飯。

倆人都很健談,下了班到餐廳已經是8點多,從工作方法聊到人生追求,也探索很多未知的信息,雖然結束已經到11點多,感覺還是有很多話題沒好好說。

3個多小時聊了哪些信息?

為什么而做事情?客觀來說,如果是帶兵打仗,我感覺自己有點不會借力,落地過程的“籌劃”很少。因為我太過關注事情本身、自己是不是在這件事上“說了算”更重要。從他的視角給我呈現了多種可能,這些可能性包括怎么把各方目標對齊、如何跟+1對齊特別是遇到對事有不同預期的時候、怎么平衡多方的資源。

1)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

拿到項目的時候,對項目當中,自己的話語權、+1的預期要了解清楚,特別是+1對這件事具體要做到什么程度,摸準+1的性格跟類型。如果關注細節,就要注意在對齊的每一步讓+1了解關鍵信息;如果是甩手掌柜,就要請+1充分賦權,約定好同步進度的時間或事項節奏。

2)落地產品基本功

做策略產品或者偏中臺產品日常工作最多的部分是溝通,如何平衡自己決策跟他人需求很重要。當項目明確定好了誰是責任人的時候,作為負責人核心關注理解項目整體框架不夠,還得盡可能的深入到各方對這件事的預期跟是否能夠滿足大家做績效的匯報。這就得詳細知道工作的最小拆解粒度,保障大家都有活干都有不錯的輸出,對工作拆解也要足夠有理有據,做好功課支持論點,讓參與方心服口服。

3)項目中擴大自己影響力

沉淀足夠多的確認好的信息,他舉了個例子,在他跟進的項目中,除了一定要做好的事情之外,還要研究技術側埋點,保證輸出口徑是對的上的,自己輸出埋點接入文檔,讓更多參與方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這個項目里,有XXX拿收益一定沒跑”。

4)巧妙化解合作中的沖突

實際推項目的過程中偶爾會遇到來自上層的反反復復,明明已經開始按照A方案準備了,+1 卻又發現他更想要的是B,這種情況下,直接沖突說+1反復,很容易得到的結論是“其實是你沒有理解清楚我的意思”。

在最終確認了要調整的時候,就需要拉相關同學盤點可能的影響面了,盡可能首先維護合作方的輸出,至少不用讓大家白做,如果大家帶寬都還好,距離上線工期還有一定時間,那么做些人情的事,把事情推下去;如果對方帶寬吃緊,千萬別沖突自己去找+1理論,借力使力,邀請到直接受到影響的業務方同學請他們上升,從高層視角定奪,這樣說服的工作也不在自己,還可以把事情順利推進。

5)對人生的探索

安身立命:可能我們倆都到了中年狀態,對于自己能做到什么位置,有什么樣的財富預期都已經相對明朗。感覺如果脫離公司可能要為生存做更多的努力,但是在公司發展也總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除了做好工作,還有什么可以想的辦法,探索到的方向?

我的預期是利用一些業余時間做些思考沉淀,專業領域有一些影響他人的輸出;因為心理學畢業的緣故,我修習了布朗大學正念靜觀師資,也參與到了衛健委下面的靜觀專委會委員的職位,當他得知這一點的時候,覺得我應該好好利用已經到手的“卡牌”。

這些觀點對我有一定影響,但同時,我也發現最開始要介入靜觀培訓之中,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這個工具提供給被生活、事業所困的打工人,讓他們在遇到挫折與困難的時候有機會重振旗鼓,獲取更多的支持。但相對的,這樣的方式來錢也會很慢。

能為后代吃幾輩子的能力:我從沒想過那么深遠,從他來說,他感覺現階段留給普通人的機會也不多了。很多辦法也只能摸索著來。

總體聊下來,感覺經歷都很相似,家境一般的普通人,靠自己在城市打拼,從最底層被別人“教育”成長起來,持續沉淀經驗,才有的這樣倆人能在行業大廠互相認識,惺惺相惜。

因為我下午狀態不太好,很多朋友跟工作同事都很關心我的狀態,晚上回家路上,看到很多消息來問候,也有人勸我怎么生病那么嚴重還要聊那么久。

坐在車上的時候我就在想,所謂的“可能性”是什么?好奇心,我感覺能夠有個機會認識在工作中合作非常順暢的同學,更多了解大家做事情背后的思路,理解很多事情背后的邏輯;想更了解大家的工作視野跟范疇,做更全面的信息整合;不設置前提假設:就事論事,關注怎么把事情確定好;正因為這樣的敞開,才讓交流更順利,也能在關鍵的時間遇到價值相投的同學。

同樣的,說回到心理咨詢的事情,昨天晚上回來很晚,外加間歇性的高燒,整個身體也非常疼,這種情況下對于自己早晨起床,8點開始咨詢的事情變得沒有信心,但我對跟Nicole咨詢的事情太過期待,也秉持著對自己說到做到的性格,還是按時赴約。

今天心理咨詢的主題,非常巧,也是“可能性”。

我把我在職場中遇到過的被動事件拿出來跟她探討,當我覺得有的合作方會莫名其妙的對我產生“敵意”,我該怎么做。Nicole非常慈心且智慧的將“問題”拆解為幾個層次:

  1. 我的想法有多大概率是事實?
  2. 如果溝通前是事實,溝通后有沒有可能還是事實?
  3. 如何拆解事實與我自己認知?
  4. 對方不愿意合作的動機是不是我想的那樣?
  5. 我如何看見她的需求?

經過反思,也理解了什么是多方面聆聽與溝通的辦法:

  1. 先明確事實——最近的幾個工作任務都沒有目標完成時間,推進也緩慢,有什么原因嗎?
  2. 你覺得雙方需要做好哪些才有助于推進后續順暢的交流合作?
  3. 做好心理準備,如果上述兩個問題,對方仍舊閉口不言,那么接受這樣的溝通結果,尋求其它解決辦法。

從心態擺正自己,我們認識到的他人其實更像我們自己,當我內心懷揣著我已經的預設,所有的行為也都會指向這個預設。所以放開心,給溝通的對方敞開,留有空間去思考怎么才能給他人更多的空間,而自己也才能夠因此把事搞定。

專欄作家

藍蓮花zx,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內容策略、內容后臺、內容標簽、賬號策略等領域,喜歡閱讀,希望做個有趣的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