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重啟環境,不如修復自我

0 評論 3244 瀏覽 7 收藏 11 分鐘

很多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將問題重啟,悉以為這樣就解決問題了,但有的問題一旦不去克服就過不去了。與其重啟環境,不如試著修復自己,具體如何做?一起來看看本文的總結吧。

每到過年期間,大家都很默契,認為只要「重啟」了,很多問題就不在了。

去年立下的flag沒完成,今年再重新立個好了。

工作不順心不喜歡,再換一個就好了。

重啟之后,你會重新獲得之前所獲得的快樂,同時你也仍然會重新遭受痛苦。

比如,你因為工作不順心換了個工作,換了之后你就會重新認識一些朋友和同事,也有熟悉新業務的各種知識,這種新鮮感會給你帶來快樂。

但當指標壓下來的時候,你還是要和同事協作和領導溝通,還是要經歷各種掰扯,這種痛苦,幾乎是無可避免的,該經歷的你還是要經歷。

任何事情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陷入到一種緩慢、艱苦、乏味的泥濘中,如果不去克服,那就會永陷泥潭。

不妨我們換個思路,不是重啟環境,而是嘗試修復自己。

正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替代品,所以我們不可能像是壞掉的電器一樣,直接替換個新的。

在現有版本的自己進行修復以及升級迭代是我們唯一的解。

下面分享我的迭代心得,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幫助你擁有更加平靜的心態,不再充滿焦慮。

一個重要的結論:困住我們的并不是忙碌,而是堆積。

剛做運營的時候,要做數據分析,我總是臨到要交月報的時候才去整理數據,然后再熬個大夜才把分析報告整理出來。結果自不必說,報告的質量是不過關的,一頓批也是少不了的。

當領導還有其他任務交給我時,我卻仍在進行報告的修改,完全無法處理額外的事情。前面堆積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事情又有新的問題要解決,一系列小問題的堆積最終讓我不堪重負。

到后來,我開始列出常用的數據維度和計算公式,每天留給一部分時間來處理數據,到了要交月報的時候,我就能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做分析而不是數據整理。

在分析層面,其實也會有相應的常用框架,只要按照框架就能整理出一份還不錯的分析報告。

確立的數據收集維度,以及報告的分析框架,日常注意收集材料之后,我就很少在這件事上重復勞動。

這件事只是一個縮影,我們很多人其實都習慣于堆積,臨時處理,但不做解決。

比如有的人在職場里老是覺得領導難搞,同事不配合,一直沿用過去的思維或者行為模式來處理。

這就導致了即使他換了工作,持續一段時間后,他仍然覺得不是自己的問題,于是繼續換工作,繼續重復。這就是堆積的問題沒有解決,它仍然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糾纏著你。

及時處理,別堆積。任何你忽視的「這些小而煩人的事情」堆積久了,都會變成巨大的問題將你吞噬。

除了事情的堆積,還有念頭的堆積。

在刷即刻時看到朋友姜dora的感慨。

她說她進入到了一種很荒唐的工作模式:大部分時間在做計劃,導致沒時間干具體的活,于是到ddl了活兒干不完,然后又開始花時間做一個新的計劃…

這是不少人的現實寫照。反觀我自己之前,也是如此。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計劃上,但對實現目標這件事所付出的行動似乎很少。

計劃是對目標的想象,行動才是對實現目標的具體描繪。

要避免過度想象,就要與大腦里的念頭進行對抗。一般說來,主要是2種念頭:

第一種:行動之前對結果的過度想象。

之前我總會給自己定一個比較大的目標,然后拆解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如果不能100%達到衡量標準,那我就會很崩潰,然后報復性擺爛,惡性循環。

直到現在,我徹底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目標即使沒有實現,它也仍有價值,它也仍在指引你往好的方向發展。

去年的一整年里,我的寫作狀態都是非常糟糕的。

原本1萬粉絲目標在2022年底就該實現了,結果遲遲沒完成。距離我實現在寫作上能更簡潔、更有結構、更有邏輯、更有情緒這個定性目標更是非常遙遠。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非??咕軐戦L文,加上生病這個理由,我就更心安理得地停更了接近半年。好在后面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也重新去審視了目標。

龐大的目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目標的想象。

我發現在這個過程里我總是期待自己憋一口氣然后提升到目標水平,但沒有通過自己的有效行動來向自己反饋。一切都是靠「想象」完成目標。

當你都是計劃,你大腦里的念頭就會幫你自動完成藍圖的描繪。當現實的你做不到的時候,就會被壓垮。

在調整狀態之后,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我的有效行動上:

首先,即使平臺流量下滑,我依然能夠吸引來粉絲。雖然單篇帶來的不多,但只要我提高頻次依然可以達到過萬的目標。

其次,寫作水平提升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將文章拆分出來分別練習。比如一篇文章是由素材、選題、大綱、正文、段落、句子組成。

我明確了我當前階段重點就是寫清楚核心觀點,把文章結構(what、why、how)寫得更清晰一點。到后面我會再來練習寫好一個段落,一句話。

現在我不僅達到了原定的1萬粉絲小目標,再去對比我之前的文章,會感覺清晰不少,同時我也保持了周更(雖然還不能精確到哪一天更新,但是我想不會太久)。

當下的我非常平靜,一點點推動目標的實現。

第二種:在他人建議和評價面前迷失重點。

無論是想做某些事情,還是正在做某些事情,我們不自覺地想要尋求他人建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被這些建議和評價給束縛住。不管是出于善意的建議還是批評,還是惡意的嘲諷中傷,都會形成推進的阻礙。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想法皆是可以被質疑和證偽的,事實皆是可以被挑刺或者給出肯定的。

不同的人會基于他自身背景、知識體系、信息環境以及橫向對比、縱向對比的情況下去給你建議。不同視角下給出的建議有時候會是相反的。

有的人說我公眾號的選題過散,沒有明確定位的人群。

也有人會說,為什么一定要定位人群,也可以定位問題方向。

朋友說的是事實,但你感知到的才是真實。

這是什么意思呢?

他們兩人說得都對,一個是站在變現的角度。一個則是站在用戶覆蓋層面的角度。

站在第一種角度,那么我的文章幾乎就會變成:3招教你運營小紅書、7天起號抖音,如何起一個10萬+標題……

站在第二種角度,我的文章可選擇的方向和自由度也會更高,即便是同一垂直領域的人群,也會有不同方面的需求。

按照朋友的建議去行動,還是按自己舒服的狀態去行動都行,只需看你是否感覺到距離目標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這個不會騙人。但千萬記得你是要奔著最終價值而去,否則很容易繞了遠路。

多數人原本的主目標是取得價值,后來的目標就變成了滿足他人建議,重點在不知不覺切換了。

始終將自己牢牢把握在目標的主線上,剩下的,趕路而已。

一個凝神靜氣的人,在白天看到光亮,在噪聲中聽到指示,在充滿恐懼的時候上路,在失敗和挫折、重壓下始終擁有信念。

最后,祝你新的一年所求皆所愿,所行化坦途,多喜樂,長安寧。

專欄作家

志忠,微信公眾號:事現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私域流量體系搭建,運營策略制定。曾負責搭建并管理全國高校社群運營體系,擁有全國100+所高校官方授權社團,200+公益創業項目團隊。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