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常用的100種思維模型——匯總篇【4】

1 評論 2664 瀏覽 47 收藏 16 分鐘

產品經理常使用的思維模型有哪些?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梳理,分享了AIDA模型、STP營銷理論、安索夫矩陣等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AIDA營銷模型

AIDA模型是一種營銷溝通模型,用于描述消費者從接觸外界營銷信息到完成購買行為的過程。

  • A – Attention(引起注意):吸引目標受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對產品或服務產生興趣。
  • I – Interest(激發興趣):激發目標受眾的興趣,讓他們對產品或服務產生好奇心。
  • D – Desire(引起欲望):引起目標受眾對產品或服務的強烈欲望,讓他們想要擁有它。
  • A – Action(促成行動):促成目標受眾采取行動,例如購買產品、注冊服務、預訂等。

二、STP營銷理論

STP營銷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市場營銷策略工具,有助于企業更加有效地實現市場定位和營銷目標,指企業在一定的市場細分基礎上,選擇目標客戶,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最后進行市場定位。

  • 市場細分:以顧客需求差異類型,將市場中某產品/服務進行細分。
  • 目標市場:根據市場細分,確認產品/服務想進入的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
  • 市場定位:根據產品/服務的關鍵特征及賣點進行包裝,確認自己的產品/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三、用戶上癮模型

用戶上癮模型,即HOOK模型,是由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在《上癮》一書中提出的。

這個模型主要是如何讓用戶對產品“上癮”,也就是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包括四個要素:觸發(Trigger)、行動(Action)、獎勵(Reward)、投入(Investment)。

  • 觸發:是上癮模型的第一個階段,它可促使用戶采取行動。觸發分為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外部觸發是通過某客觀指引觸達用戶,常見的有付費型觸發、回饋型觸發、人際型觸發、自主型觸發。內部觸發則是用戶自身內在驅動的觸達,大多為某種負面或正面情緒影響,是更為穩定長久的觸發方式,也是習慣養成的核心因素
  • 行動:是用戶在期待酬賞時最直接的反應。行動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包括充分的動機/意愿、完成此行動的能力、促使人們付諸行動的觸發。動機/意愿一般分為三類: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懼;追求認同,逃避排斥。
  • 獎勵:是用戶使用產品的目的,滿足用戶的需求,激發使用欲。獎勵的多變性能夠從多維度刺激用戶,讓他們對產品保持長期興趣。多變的獎勵一般包括三種:社交獎勵、獵物獎勵、自我獎勵。
  • 投入:是上癮模型的最后一個階段,用戶的點滴投入都能增加用戶對產品的好感,提升用戶忠誠度,在投入階段設置適當的觸發能夠誘使用戶重新進入上癮模型。

四、DIGS收益模型

DIGS收益模型是一個關注用戶行為的模型,強調創造更高的“杠桿”,即找到更結構化和有效的方式來洞察用戶的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會強調以下幾點:

  • 把情況戲劇化:越是滿足極端情況的需求就越有價值。
  • 指明備選方案:方案越多越顯得有條理。
  • 回顧你所做的事:總結你的項目。

五、MVP

MVP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縮寫,中文意思是“最簡可行產品”。它是一種在開發初期就向用戶提供功能最少、只能滿足基本需求的產品版本,以便快速收集用戶反饋和數據,并快速迭代和優化產品。

MVP 的目的,更早的接觸用戶。更早的接觸用戶有兩個好處:

  1. 占領市場。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在你想到的任何一個具有創造性思維的idea,全世界最少有五個人同時在想。如果你無法盡早的接觸你的目標用戶,在你的目標用戶心智中打下你產品的烙印,這個市場就會被別人占領,所以更早的接觸用戶可以達到占領市場的目的。
  2. 驗證需求。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流程、從調研、到設計、到研發、再到推向市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先不說你調研的結果準不準確,退一萬步說你通過調研確實發現用戶真實疼點,也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相反你通過MVP進行小樣本調研,快速進入市場,接觸用戶,獲得反饋,不斷的修改產品,將極大的減少試錯成本。使用場景:產品設計、驗證用戶需求。

六、WBS任務分解法

將主體目標逐步細化分解,最底層的任務活動可直接分派到個人去完成,每個任務原則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細分為止。主要用于分解工作目標,制定工作計劃以及明確各個階段的交付物。

WBS任務分解法的具體步驟通常包括:項目→任務→工作→日常活動,將一個大項目分解成一個個任務,將任務再分解成可以完成的工作,最后將工作分解成一次次的日?;顒印?/p>

七、喬哈里視窗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于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喬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 公開區(Open Area):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個人的家庭情況、姓名、部分經歷和愛好等。在實際工作中的人際交往中,共同的公開區越多,溝通起來也就越便利,越不易產生誤會。
  • 隱藏區(Hidden Area):自己知道、別人卻可能不知道的秘密。這樣的人容易贏得我們的信任,容易和他進行合作性的溝通。要想使自己的公開區變大,就要多說,多詢問,詢問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反饋,多說、多問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同時也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 盲區(Blind Spot):自己不知道、別人卻可能知道的盲點。要縮小盲目區,需要積極詢問他人的反饋和建議,虛心接受批評和自我反思。
  • 未知區(Unknown Area):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信息。要探索未知區,需要積極探索新領域,不斷學習和成長,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八、峰終定律

峰終定律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它指出人們會更多地受到事件的高峰和結束時刻的影響,而不是事件整個過程中的平均值。簡而言之,人們更傾向于記住事件的高峰和結束時刻,而不是整個事件的經歷。

這個理論通常用來指導產品設計和服務流程設計,產品設計更關注用戶視角下的真實體驗和心理感受,從影響用戶轉向迎合用戶、觸動用戶,以用戶體驗設計為出發點創造業績增長。

不同用戶群感知到的情感體驗也不一樣,所以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需要找到那些可以放開給最多用戶體驗的觸點,圍繞這些觸點重點監控對業務增長的影響。

九、鴻溝理論

鴻溝理論(Chasm theory)是由杰弗里·摩爾(Geoffrey Moore)提出的,主要應用于高科技企業的市場營銷中。該理論認為,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這一鴻溝并進入主流市場,是決定一項高科技產品成敗的關鍵。

鴻溝理論將創新性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五個群體

  1. 創新者(Innovator):技術愛好者或行業專家,他們具有冒險精神和求知欲,愿意嘗試新技術和創新產品。他們通常不關心產品是否成熟,只關注產品的創新性和未來潛力。
  2. 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行業內的先知先覺者,他們具有前瞻性和判斷力,能夠識別出具有市場潛力的新產品或技術。他們通常是早期市場的領導者,愿意承擔一定的風險來獲得競爭優勢。
  3. 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市場的主流人群,他們具有一定的市場經驗和判斷力,對新事物持有謹慎的態度。他們通常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證據來證明產品的可靠性和價值,然后才會考慮采用新產品或技術。
  4. 后期大眾(Late Majority):市場的主流人群,他們具有一定的市場經驗和判斷力,對新事物持有謹慎的態度。他們通常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證據來證明產品的可靠性和價值,然后才會考慮采用新產品或技術。
  5. 落后者(Laggard):市場的主流人群,他們具有一定的市場經驗和判斷力,對新事物持有謹慎的態度。他們通常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證據來證明產品的可靠性和價值,然后才會考慮采用新產品或技術。

鴻溝理論(Chasm theory)是由杰弗里·摩爾(Geoffrey Moore)提出的,主要應用于高科技企業的市場營銷中。該理論認為,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這一鴻溝并進入主流市場,是決定一項高科技產品成敗的關鍵。

鴻溝理論是幫助我們理解新產品上線后客戶群體對其接受程度的模型,每一個客戶對產品的態度都可以匹配到他所在模型中的位置。

十、安索夫矩陣

安索夫矩陣是以產品和市場作為兩大基本面向,區別出四種產品/市場組合和相對應的營銷策略,是應用最廣泛的營銷分析工具之一。

  • 市場滲透(Market Penetration)——以現有的產品面對現有的顧客,以其的產品市場組合為發展焦點,力求增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采取市場滲透的策略,借由促銷或是提升服務品質等等方式來說服消費者改用不同品牌的產品,或是說服消費者改變使用習慣、增加購買量等。
  • 市場開發(Market Development)——提供現有產品開拓新市場,企業必須在不同的市場上找到具有相同產品需求的使用者顧客,其中往往產品定位和銷售方法會有所調整,但產品本身的核心技術則不必改變。
  • 產品延伸(Product Development)——推出新產品給現有顧客,采取產品延伸的策略,利用現有的顧客關系來借力使力。
  • 多元化經營(Diversification)——提供新產品給新市場,多元化經營策略可以進一步分為相關多元化和不相關多元化兩種類型。相關多元化經營是指企業以現有產品或業務為基礎進入相關產業或市場的戰略,主要是基于用戶、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協同效益;不相關多元化經營是指企業進入與現有產品和業務完全無關的產業的戰略,主要是基于財務和戰略上的考慮。

作者:諾兒筆記本,公眾號:諾兒筆記本

本文由 @諾兒筆記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催更…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