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設計,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

0 評論 3097 瀏覽 2 收藏 8 分鐘

XR設計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呢?這篇文章里,作者先介紹了底層原理,對“注意力”做了解讀,接著回歸到具體的業務需求中做闡述。一起來看看吧,推薦想了解XR設計的同學們閱讀。

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這是一個在如今信息過剩的時代,苦惱著許多人的問題。

XR的世界,注定是一個比現在更加豐富的世界,在探討XR設計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之前,我們還是先深入底層,了解下用戶心智模式中的注意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

什么是注意力?

雖然我們對此有非常直觀的理解,但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對“注意”的定義卻有一段又漫長、又曲折、又充滿爭議的研究和討論,直到現在依然懸而未決。

在這些討論中,注意力主要被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注意力就像聚光燈一樣,只有被聚光的內容是被我們注意到的。這也是我們直觀理解中的注意力,是我們主動的、有意識的選擇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信息上。

例如你現在在讀這篇小報所運用的注意力,就是你有意識選擇的結果。

這種類型的注意力被稱為有意識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或后注意力。它通常和我們的目標、意圖、興趣有關,也就意味著,要吸引這種類型的注意力,我們的設計必須保證“緊扣主題”。

第二種注意力是我們自然而然注意到的內容,是在沒有明確意識下被動注意到的信息。

例如在嘈雜的街道上行走,突然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盡管你并沒有特別留意周圍的聲音,這就是你無意識被動注意的結果。

這種類型的注意力被稱為無意識注意力、自動注意力或后注意力。它通常是外界信息自動觸發的,屬于自然選擇下刻在我們基因里的程序,也就意味著,要吸引這類注意力,我們的設計需要“有所依仗”。

注意力和我們之前系列文章里講到的所有感知覺有關,視覺注意、聽覺注意、觸覺注意,以及我們前面沒有講述的嗅覺和味覺。

02

從認知心理學對注意力的研究里,我們可以看出,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也可以分兩類進行。

第一、緊扣主題,吸引有意識注意力。

這涉及到整個產品或應用的目標,需要先回答:用戶到這來干什么的?

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設計才能夠有主題緊扣。

在交互邏輯上,主線(包含界面布局、結構、文案、反饋)能夠清晰的指引用戶完成任務,得到結果。

在視覺設計上,風格和色彩應該前后一致,且能夠與主題相得益彰。

緊扣主題的難點在于,許多產品和應用,都可以支持完成不止一個任務,如何協調各個任務之間的關系、區分任務主次,而且讓用戶能夠清晰的注意到TA當前所需要注意的內容,是我們需要花功夫設計的部分。

第二、有所依仗,吸引無意識注意力。

有所依仗,依仗的是自然選擇下刻在我們基因里的程序。

人臉、食物、性、動效、鮮艷的顏色、對比強烈、突然而至的聲音等等,都可以吸引人的無意識注意力,這就是刻在我們基因中的程序。

在我們還在和其他動物一起爭搶生存空間的自然選擇過程中,人臉代表同類、食物代表活下去、性代表繁衍、而運動(動效)、鮮艷的顏色、對比強烈、突然的聲音都可能代表危及生命的危險。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這些原本的目的都不再有或者減弱,但行為程序卻很難被更改,也給了我們在產品設計中吸引注意力的另一條通道。

這些,都不是XR的專屬,但XR,因為多一個維度的設計空間,會帶來更多可能的創意。

用AVP舉XR中常見的一個應用界面舉個例子,如下圖,現實空間中的曲面屏被擴展到XR世界,獲得了堪比電影院的更大“屏幕”尺寸,又比電影院多出了“環繞”感,在這樣的屏幕上顯示動態圖片,天生就相比在真實屏幕上做界面設計,有更多想象的空間。

03

懂得了原理,接下來,就是在具體的業務需求中進行運用。

我在《AR界面設計》3.3.4的喚醒注意力里,給出了一些設計的實例,但它們的底層原理,都在我們提到的兩類設計策略上:緊扣主題和有所依仗,而具體如何做,也可以用一個詞語來闡述,這個詞語是“顯著性”。

不管是我的書里,還是其他書和文章里講述的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的設計方式,本質都是基于對比而出現的顯著性來吸引的。

  • 從視覺的角度,有顏色對比、大小對比、前后對比、厚薄對比、形狀對比、清晰度對比、陰影對比、數量對比、運用圖片、動態信息等方式。
  • 從聽覺的角度,有音量對比、風格對比、節奏對比、遠近對比等方式。
  • 從觸覺的角度,有溫度對比、輕重對比、粗糙和光滑對比等方式。

這些方式,又回歸到我們前面講到視覺、觸覺、聽覺系統里所涉及到的設計元素。

好的設計案例,都是基于這些基本方式,在實際的業務和環境下進行了巧妙運用而成嗎,XR領域的設計,會讓這些方式的運用,有更加豐富的空間。

專欄作家

林影落,微信公眾號:林間有影落,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會玩卡的用戶體驗設計師,《AR界面設計》作者,10年+UIUX設計經驗,專注于AR及智能化領域用戶體驗設計6年;設計&心理學教育背景,國家職業認證高級OH卡師/天賦挖掘教練。愿意用我的一份努力,讓設計這個領域在智能化的未來更有價值,讓設計師這個職業更加值錢!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