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需求的思考:需求的三個層次
需求,是一個可以簡單也很復雜的東西,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致,那么該如何挖掘客戶的具體需求?作者以一個案例為例,分析當中的三層需求,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需求,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東西,因為這是人的想法和表述,可能是用語言來表述,可能是用行為來表述。如果表述得當,那么可以直指問題核心,如果表述不當就會越描越黑,如那海底的針,捉摸不透。
現實中有這么一個案例,這是一位朋友考我的,他不是IT行業的,但他的話讓我羞愧難當。
他有個朋友在健身房工作,有一天來了一位特殊的顧客,只見她穿著一身外賣服裝匆匆而來,卻又沒有直接上前詢問,只是在門口轉悠,發呆似的看著人來人往,眼神中透露著迷離和不確定性。顯然健身房的人也看到了這位特殊的顧客,但是他們都沒有上前搭理,在他們的經驗中,像外賣人員,他們是不會舍得花幾千上萬進行減肥健身的,于是就當沒看見,盡情招呼那些他們認為是客戶的顧客。
而他的朋友小王(姑且化名下)卻沒有這么想,他也沒有一定要成交的念頭,只是不想讓她尷尬,畢竟來了都是客人,不分尊卑。于是他上前搭話,問了:姐,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的嗎?
小劉(姑且也化名)顯然詫異了一下,抱著感激的語氣回答道,我想減肥,說完有點不好意思的語氣漸弱低下了頭。小王沒有直接回答她減肥套餐什么的,只是靜靜等待下文,只聽小劉又說了,每天送外賣爬樓都很累喘的慌。
聽到這里,我朋友就問我了,你覺得小劉為什么要減肥?我想這不是辨別真偽需求嘛,可一時語噎,不能從容答出來,我支支吾吾說,她想變瘦,變得輕盈,讓身體輕松。他說錯了,讓我再想想,他又提供一個信息給我小劉已經結婚了,給我5分鐘時間,我拼命的想,想了一種種可能,我都想到了她可能有外遇,想表現給第三者看。等我朋友上完廁所回來問我答案,我沒好意思說剛想到的那個,只是換種表達方式說她想變美。我朋友說對了一半,只是形式上是這樣的,但并不是最終的答案。
他說他朋友小王接下去問了,姐,請問您和姐夫關系怎么樣?小劉顯然沒有預料到他會這么問,長久的沉默,似乎下定了決心,于是和小王說了,他們夫妻關系不和諧,他老公有了外遇,嫌棄她了。說著說著眼淚掉了下來,小王趕緊安慰,也沒提減肥課程啥的,只是關心她,寬慰她,并說一些家庭的關系和諧的解決思路。
最后不出意料,小劉買了減肥課程,一共花了大幾千。小王的同事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被他們否定的客戶居然當場就簽約了。
我朋友隨即來了一句感慨,你們坐在辦公室里的,不食人間煙火啊,雖然是句調侃,但是讓我臊得慌。他后面那句真的直指當代產品本質——你遠離客戶就是遠離錢。多么樸實無華,多么充滿銅臭味,但就是這句話,打了不知道多少企業的臉,所做的產品只是自己覺得好。
講到這里突然想起楊堃老師講過的需求的三個層次,顯性需求、隱性需求、未知需求。
這是一張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圖片——冰山一角。
我們所能看到的是顯性需求,就是客戶怎么說的,直觀理解客戶所描述的意思。那么此時就期待客戶能夠完整準確的描述自己的需求,不然如果按照客戶所說的去做,可能就做了無用功。而大部分客戶描述需求是不完整的,只是要一個結果,也有些看似比較厲害的,就直接說功能怎么加怎么減,我們要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增刪,在每一步操作的背后都是有其原理和作用的。
隱藏在顯性需求背后的是隱性需求,一般可以根據顯性需求的側面反映出來,比如說有沒有面包,其實是餓了,只是不是正面說出來,通過自己想要的東西來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因此也叫淺層隱性需求。
最后一層是未知需求,也叫深層隱性需求,這個不是從言語的正面側面能反映的,只有深入用戶內心才可以反映出來,可能本身和這件事情沒有關系,但是因為在其他事情上面遇到的困難才會對當前的事情有所不滿。
舉個楊堃老師課堂上的例子來說一下這三層需求。
故事描述
一位集團老總到分公司視察,分公司的負責人就帶著老總從上到下,里里外外的走了一遍,分別介紹每個地方的工作內容,等介紹到休息區的時候,老總大汗淋漓,氣喘吁吁,連忙打斷滔滔不絕的分公司負責人,氣憤的說,為什么休息區沒有飲水機?
那么從上面故事的描述,我們從剛剛講的三層需求分別來思考下,分別對應的是什么。
顯性需求:休息區要放置一個飲水機。
隱性需求:集團老總累了渴了,想喝水了。
未知需求:從老總的語言上我們定位到了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那么為什么老總這么氣憤呢?不會僅僅是因為沒放置飲水機,也不會因為口渴。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從老總的緯度去思考了。
一方面是老總自身的緯度,一方面是老總與分公司的緯度。
從老總自身的緯度出發,他本身就有一肚子火,正愁沒地方發,你小子還當耍猴一樣帶我溜來溜去,于是就爆發了,那么他自身的火的來源就只能猜測了,可能是家庭矛盾,可能是來的路上遇到不愉快的事情。
從老總與分公司的緯度出發,因為老總對分公司不滿,才會發火,那么不滿的原因可能是分公司業績不好,或者對本次接待不滿,不應該讓他這么體格肥胖的人到處走,應該找個舒服的辦公司聽取匯報。
以上都只是假設,實際情況我們需要特殊場景特殊對待。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都需要去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在碰到這樣的需求的時候,有什么辦法去應對呢?我們有兩種方法去接近答案。
提問法
問問題問到最后就是答案,只要問的巧妙,就越接近答案,我們平時也要練習去問問題,不要一下子就條件反射的給出答案,可能是一個好答案,但生活工作不是唯一解,哪怕數學題也是有多種解法,而我們的工作不止是解法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問問題不是隨便沒有條理的問,沒有參照物的問是無頭蒼蠅,我們要緊扣目標來漣漪似的問,一圈圈輻射開去,在這中間可能有一些岔路,我們要慢慢篩選掉比較偏的問題。
串聯法
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只是取經路上的一難而已,放眼整條路徑,我們能更清晰看到問題導致的原因,來龍去脈都顯現出來,把問題帶入實際場景中,讓問題活起來,看問題游走的范圍就能掐住問題根本所在,做出的方案也能對癥下藥,避免腳痛醫腳,解決這邊的問題,引發其他地方的問題。
回歸生活,接近客戶
我們一直在生活中,我們的客戶也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問題要在生活中去處理,偏離生活是解決不到位問題的,關注生活中的細節,讓問題具象,總結生活中的場景,讓方案隨叫隨到。
接近客戶去感同身受,我們是去幫助客戶成功的,去為他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在他前面掃除一切障礙,如果離客戶遠了,我們鞭長莫及。我們無法感受客戶情緒的時候,我們離失去客戶不遠了,而我們賴以生存,引以為豪的產品將成為一堆待回收的垃圾。
遠離客戶就是遠離錢,不會生活做不出好的產品。
不正之處,請不吝指教!
本文由 @詩憶錄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