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英偉達投身其中,人形機器人能借AI風口起飛嗎?

0 評論 529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在AI發展的同時,人形機器人也在迅猛發展。國外有波士頓動力,國內有優必選這些公司;現在特斯拉、英偉達都開始入局,而且AI也可以應用在人形機器人中,這種情況下,人形機器人能順勢起飛嗎?

2024年初,人形機器人熱度持續高漲。業界普遍認為,在AI大模型賦能下,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速度進一步提升。

不久前,特斯拉公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段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最新視頻,展示了更為流暢的步行能力,相比幾周前的視頻,Optimus在持續升級迭代中。

另外,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也獲得6.75億美元融資。這是一家由英偉達、OpenAI、微軟、英特爾、亞馬遜所支持的初創科技企業,公司旗下機器人Figure01因會沖咖啡而火出圈。本輪融資前的估值已達到約20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產業化、商業化應用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爆發拐點。那么,借助AI的風口機器人能起飛嗎?

一、AI助推機器人發展

AI軟件和機器人硬件的結合,仿佛是當下科技界風口的真實寫照。

人形機器人產業因大模型的出現而升溫。GhatGPT的橫空出世點燃了全球范圍的“百模大戰”,而具身智能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下一個浪潮”,一個能理解、推理并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需要一具“肉身”,人形機器人無疑是最佳載體。

需要了解的是,不同于傳統工業機器人只為完成特定任務而存在,人形機器人自誕生便背負起了智能化期待——像人一樣感受世界、作出決策并執行任務。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全尺寸仿人機器人WABOT-1,它能夠用日語與人交流,測量方向與距離,緩慢行走并抓取物體,相當于一歲半兒童的智力。

眾所周知,人形機器人要實現與物理世界交互,就要具備感知和理解能力,這些更離不開AI的發展。我們認為,如果說深度學習讓人工智能對世界有了感知,當下爆火的大模型則讓人工智能有了自主生成的決策能力。

隨著AI大模型的出現,讓人形機器人擁有了更強大的工具鏈,理論上,只要讓機器人學習足夠多的數據,就能擁有類人智能,從而脫離預設規劃,進行自主決策。與此同時,“多模態”能力的建立可以讓機器人多線程處理信息,實現感知-決策-執行的全流程。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AI大模型爆發之際,人形機器人被大家熱議,因為,AI賦予了這輪人形機器人熱潮的想象空間,即走向通用的可能性。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安裝智能大腦后的人形機器人正在飛速進化。谷歌實驗室中,基于“視覺-語言-動作”模型“RT-2”的機器人已經能完成“撿起滅絕動物”的指令,在放著恐龍、鯨魚、獅子三個塑料玩具的桌面上,機器人準確拿起了恐龍。

由此推算,只要有足夠的數據、算法和算力,機器人將能勝任更多復雜場景。今年年初,谷歌DeepMind連發三項新進展,均基于RT-2模型,用于提升機器人的速度、數據收集以及泛化能力。

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的風頭始終被海外公司和研究機構占據。美國波士頓動力、日本本田、意大利RobotCub Consortium等公司都在“人形機器人”項目上不遺余力地砸錢。

相比之下,國內主要以項目研究為導向。直至2000年,國防科技大學才研制出國內第一臺仿人機器人“先行者”,到2015年北京鋼鐵俠科技成立,國內“雙足大仿人機器人”逐漸走出實驗室,試水商業。

二、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契機

隨著,我國對于科技領域大力支持,機器人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023年10月20日,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出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繼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后,北京、深圳、上海先后發布產業支持政策。北京設立了10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上海計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高地,建設“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協同創新平臺,深圳則是借助《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優勢,開展人形機器人規?;瘧?。

不過,由于我國人形機器人研究起步較晚,在場景創新和應用推廣等方面,產業還存在共性關鍵技術有待提升、產品成本高限制商業化應用推廣、商業化落地場景缺乏阻礙產業化進程等問題。我們也有一些發展的建議:

首先是聚焦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依托現有或新組建的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圍繞智慧“大腦”、“小腦”、“肢體”和“感官”四個方向,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突破人形機器人專用操作系統、智能控制器、高效驅動關節、仿真孿生平臺、集成開發環境、類人智能算法等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組建場景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技術中試基地,加快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落地轉化。

其次是基于現有產業基礎,加快整合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供給側”優勢資源,強化協同供給能力。各地以劃撥或政府投資等方式提供統一的人形機器人算力中心,建設超強算力的人形機器人“智慧大腦”。依托現有的機器人產業鏈,構建與完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供給能力,通過規?;a來降低人形機器人的整機成本。

最后是強化政策導向,構建人形機器人場景應用創新生態,支持人形機器人企業創新成果在未定型階段與應用方建立合作,首試首用。支持相關研發機構、企業開放人形機器人產品應用功能。

元宇宙新聲認為,在人形機器人這條賽道上,國內軟硬件技術仍在快速發展,不過,目前產品不成熟,技術路線還需要繼續鉆研,產業真正要思考的是,能為人形機器人買單的客戶到底是誰?

三、機器人全面賦能各行業

“我覺得這個需求也許會達到100億臺,這是一個令人瘋狂的數字?!碧厮估蓶|大會上,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量將遠遠超過電動車。

人形機器人具備類人形態,能夠適配人類工作環境,在養老助殘、環境清潔、醫療康養、家政服務等領域具備巨大應用潛力。據國際投行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為緩解老年護理勞動力短缺問題、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吳雨璁認為,將機器人設計成人形是更好地適配人類社會的工作場景,可以滿足特定環境的工作需求?!芭e一個例子,如果僅僅給機器人安裝輪子,但不能像人一樣行走,那么所有的工作場景都要改造成平地或是配備電梯?!?/p>

在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曾學忠的設想里,未來的智能制造體系中,70%的工作由自動化設備來完成;20%應當由仿真機器人來完成,核心目的是實現柔性制造與跨系統的協同,主要覆蓋高、復雜度高,柔性場景的需求的場景;剩下的10%需要人來完成。

小米公司帶來了機器人“鐵大”。未來,“鐵大”會應用到小米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廠中。

在醫療、快遞等服務行業,人形機器人也有很大發展空間。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表示,公司自主研發的大型人形機器人Walker已實現穩定量產交付,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長期服務,這也是首個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真正商業化落地。

2月27日,軟通動力稱,公司聯合某大型通訊設備企業共同推出了昇騰一體機AI機器人,據悉,該機器人是軟硬件一體化的自主創新信創解決方案,基于昇騰AI基礎硬件平臺,嵌入盤古大模型,同時整合天鶴OS操作系統、ISS虛擬化平臺等組件,支持一站式AI開發,深入客戶業務場景開發業務模型,加速行業智能化。

截至目前,AI機器人已成功賦能國央企、制造、金融、教育等領域企業智能自動化應用場景150余個,覆蓋押品登記自動化、智能巡檢、票據助手、智能合同管理等。通過AI機器人應用,幫助客戶解決了數據處理量大、規則重復操作、易操作差錯等痛點,助力客戶提升了工作效率,實現高自動化率和低差錯的經營效果。

元宇宙新聲認為,我國是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潛在市場之一,我國新一代年輕人在技術革新中不斷受益,更愿意接受和擁抱前沿技術,這無形中減弱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阻力,將加速迭代優化,造就強大的頂端優勢。

四、寫在最后

目前,整個AI技術發展很快,通用人形機器人目前在技術層面已經邁過了鴻溝,如果未來幾年能在工程方面追趕上去,人形機器人就可以發揮很大的生產價值,而且會是顛覆性的。

當下,隨著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比例的上升,機器人幫助人解決關鍵問題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阻擋。也許在未來某個時刻,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可能超過1:1,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元宇宙新聲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需要場景、技術和資本的共同催化,此刻的人類世界或許正處于深遠的變革期之中。

作者:賈桂鵬

來源公眾號:元宇宙新聲

本文由 @元宇宙新聲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蘋果官網截圖。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