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AI重做B端產品3:一個真實且具體的案例

1 評論 886 瀏覽 6 收藏 11 分鐘

在我們工作中,能用AI協助做不少事,比如說產品重構。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案例說起,看看如何用AI重做一款B端產品,幫助大家提高生產力。

關于【如何用AI重做現有產品】這個話題,之前以分享了兩篇:

第一篇 如何用AI重做B端產品(附3個案例與3個方法論)?,從方法論與案例進行全面的分享(當時沒想到(短期內)這個主題的后續分享);

第二篇 如何用AI重做B端產品2:從微軟與天貓學習,從成熟產品的案例中,明確了兩種AI產品架構與產品形態,同時,定義清楚了產品定位與落地場景。

如果回到【以終為始,全面梳理;以始至終,最小閉環】與【小切口,大縱深】的方法論,則它們只完成了【以終為始,全面梳理】部分,而未完成【最小閉環】的【小切口】。

這就是今天分享的主題。

01 如何找到一個應用AI的“小切口”,完成最小閉環?

前文我們分享過【用AI重做智能客服系統】,但沒有具體與深入討論。

基于【需求是1,方案是0】方法論,則需自問:為什么要用AI重做客服系統呢?難道為了AI而用AI?

我們每年需1.2個全職研發員工(且必須對業務、系統非常熟悉之人),才能解決所有客訴問題。其中:

  • 65%的客訴問題,均集中在加班、假期、報表與打卡四個模塊;
  • 70%的客訴問題,均是兩大類問題:客戶操作與客戶信息查詢。

如果把上述四大模塊的兩大類客訴問題全部解決,則至少可解決47.08%的客訴問題,每年節約581工時(大概76/人日,約3.3個月)

筆者是經歷了3輪的解決方案與不斷調試,最終才真正找到了一個AI應用的小切口。

第一輪:只聚焦加班與假期類問題,通過構建知識庫+AI的方式有效解決客訴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知加班(18.35%)、假期(18.26%)占比最高,所以把它們當做切口,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知識庫】的建設。

第一,建設知識庫。所以把這兩個模塊近2年的所有客訴問題,進行抽象與提取,加上之前客服所累積的內容,最終形成了一個【知識庫】(共4萬+知識點問題,其中加班與假期相關超過300+)

第二,應用知識庫?;贏I+知識庫,我們把它分別應用于內部跟外部:

  • 內部:面向實施、客成、客服、研發、測試等角色,把它應用在【客訴問題】平臺上。即當他們提客訴問題時,AI自動根據問題給出【AI解答】,最終由研發人員確認后給出最終答案(如下圖)。
  • 外部:面向的是用戶、客戶,與一般客服助手無異,不再贅述。

最終結果:運行近2個月的效果來看,對客訴問題,幾乎沒有明顯的幫助。但過程中,又發現了另一個值得優化的問題點。

第二輪:聚焦加班的最高頻問題,構建對應全面的案例與解決方案

加班相關問題中,有近30%是一類問題:員工加班后,卻沒有生成加班記錄?

如果只聚焦這一個問題,至少可解決5.4%的客訴問題(加班占總比的18.25% x 此問題占加班類30%≈5.4%)

所以制作了一個關于此問題的全面解析,包含加班規則、記錄丟失原因以及對應的案例、解析、如何確認、如何解決,期望至少內部員工(客成、客服、實施等),可借此解決此類問題。

最終結果:在試運行了1周后,發現效果依然不佳。原因是:無法精準有效定位問題,可能性較多,每次發生情況有差異,這么一個“全面”的文檔,幾乎無意義。

第三輪:構建企業的AI Copilot,不僅僅解決客訴問題

第一輪跟第二輪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均只是在產品規則、邏輯等層面,不斷增加知識庫的廣度與深度,但都是是靜態數據,無法有效解決動態的客訴問題,而如果要解決動態問題,只能選擇AI Copilot的方式。

它可以識別任務、分解任務、執行任務,最終解決用戶問題。它必須具備與業務數據和場景的(多輪指令)交互能力。

比如類似ChatGpt的官方案例

同理,作為一款SaaS產品的Copilot,它的定位是AI Copilot = 客服助手 + 業務助手+ 數據助手+政策專家。它是基于自然語言交互的生成式AI,而不是決策型AI。

  • 客服助手(現有能力P0):可以查詢產品手冊、產品規則、產品邏輯等,解決用戶對復雜系統的學習成本;
  • 業務助手(新能力P1):可以查詢系統的操作記錄、業務數據,定位用戶問題(即分析任務)、分解用戶問題(即分解任務),最終可通過多輪指令完成解決問題(即執行任務),并自動完成學習反饋;
  • 數據助手(新能力P2):可以查詢、展示、分析業務數據,并給出決策建議以及行動;
  • 政策專家(新能力P3):可以查詢相關的各類政策,用戶還可訂閱最新消息。

02 小切口的最小閉環:如何解決占比5.4%的“員工加班后,卻沒有生成加班記錄”的問題?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每天向前30公里。

所以,我們的最小可行性版本是:

它聚焦解決一個“小問題”:客訴問題中占比5.4%的【加班后,為什么不生成加班記錄】

  • 它的目標是:用最小投入解決【加班記錄不生成】的客訴問題;
  • 它的價值是:用最小成本提升對應問題的人效,釋放產研資源。同時,用最小成本跑通AI Copilot的模式,驗證可行性與價值。
  • 它的能力是:清晰定位限定問題的原因,并給出解決方案。
  • 它的產品形態是:結合現有的客訴平臺,完成最小成本的閉環(如下圖)

03 總結

1、需求是1。筆者的需求是:如何用AI解決47.08%的客訴問題,提升產研效率?

2、方案是0。筆者的方案經歷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聚焦客訴問題占比最高的兩個模塊:加班(18.35%)、假期(18.26%),專注于構建知識庫的豐富性與落地驗證,結果失??;
  • 第二階段:聚焦一個加班的高頻問題(即占比5.4%的加班后,無加班記錄問題),采取全面場景與案例結合方式,結果依然失??;
  • 第三階段:依然聚焦占比5.4%的加班后,無加班記錄問題,但重新設計新的MVP解決方案(即AI Copilot),結果待驗證(思路沒問題,效果不佳則一定是執行環節的問題);

3、以終為始,全面梳理。

  • AI Copilot的產品定位與終局:客服助手 + 業務助手+ 數據助手+政策專家;
  • AI Copilot的產品形態:基于【全功能集合中心式】的產品架構(類似Microsoft Copilot或有贊智能運營助手);

4、以始至終,最小閉環。通過三個階段的摸索,最終確認Copilot的MVP方案,專注于一個最高頻的問題(即加班后,無加班記錄問題)。

5、關鍵認知:To B/SaaS等企業服務類產品落地AI,目的是交付用戶一個正確結果,而不是創意。所以一定要控制大模型含量,保證它輸出的結果,要么正確,要么不知道,不能模棱兩可,也不能隨意發揮。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知道AI Copilot方案的效果,期待后續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