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做私域,但真的做對了嗎?

0 評論 585 瀏覽 11 收藏 11 分鐘

私域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不少公司都有在做,但做得好的卻沒有幾個。從作者個人的角度,有這一些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私域流量這個概念,應該存在了有幾年了吧。曾記得在2018年左右,就有了私域流量的初步概念,不過當時私域流量只局限于社群的范圍里。隨著短視頻、新媒體和直播帶貨的出現,私域流量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說,不是公域做不起,而是私域更有性價比?,F在很多公司都在做私域運營,不過,真的做對了嗎?這里也不太想去,重復別人的說辭和敘述。只是從我個人經歷出發,簡單分享一下,我做私域運營的體會。

先分享一下,我做私域運營的“三板斧”:增量、路徑和轉化。

  1. 增量:在沒有增量的情況下,做私域運營遲早會死。
  2. 路徑:公域轉私域需要設計好路徑,不然沒有增量。
  3. 轉化:一切私域運營的目的,就是讓用戶持續買單。

一、私域運營“中轉站”:轉化之前先明確落點

讓用戶產生【支付行為】的位置就那么幾個:直播間、小程序、線上門店(抖店、天貓、小紅店等等)、線下門店和會議現場(招商會、健康大會、團購會等等)。這些位置是用戶完成轉化的地方,卻不是用戶落點。

用戶落點更簡單的解釋是,你把用戶放在哪個載體里,更方便隨時轉化。這樣的載體也比較多,如企業微信、抖音群、視頻賬號、ERP的客戶資料、門店服務簿、手機通訊錄等等。只要能快速聯絡到用戶的地方,都可以算落點。

用戶落點是公域轉私域的終點,也是私域轉化的起點。私域運營在用戶落點,需要做的是留存和活躍。任何用戶落點都會出現流失,再好的運營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私域運營要持續做增量的原因,如果用戶都流失掉,私域就不存在了。

二、按照過往經驗來說,留存和活躍是有SOP的

留存方面的SOP主要側重于:價值輸出和氛圍營造。一般來說,落點里的用戶分為兩種,消費者和觀望者。消費者指的是付過費的用戶,觀望者也可能是因為福利進來的。從屬性上來說,消費者會更忠誠一些。

所以從SOP的側重上來說,消費者的留存側重于價值輸出,觀望者的留存側重于氛圍營造。根本的區別在于,觀望者需要的是,我要知道這里是干什么的;消費者則需要的是,在這里能給我帶來什么。

在活躍方面對于兩種用戶也是區別對待的。對于消費者活躍的側重在于,我時不時的要在這里獲得點什么;對于觀望者活躍的側重在于,我有需要的時候,能想起這里。從保持聯系的頻率,以關心程度上看,對消費者的關注要明顯高于觀望者。

有些運營不太理解,為什么要高度關注消費者。其實原理很簡單,私域流量運營最終的目的是,用戶能在周期內不斷地付費(多品單次或單品多次),所以用戶的忠誠度越高越好。對觀望者來說,私域運營更多的是要想著,如何將他們變成消費者就可以了。

三、圍繞著用戶落點,就可以做增量、路徑和轉化方面的運營了

持續的增量其實是引流的一部分,無論是公域,還是私域都是要持續引流的。只是公域直接引導消費,私域更偏重于將用戶“存起來”。對于運營來說,沒有必要區分是公域運營還是私域運營,套路基本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用戶落點增量依靠兩個來源,公域轉私域和分享成私域。雖然兩者最終的呈現都是依靠于內容,但是兩者的區別在于,公域轉私域靠共情+活動,私域成私域靠機制+感情。公域轉私域是看見了、要不要;分享成私域是我在這,來不來。

作為運營可以想象一下畫面。

在抖音上看見一個“煮面鍋”,馬上能想到韓劇里的畫面,覺得這鍋煮面一定很香,然后入了群領了券,又在抖店里下了單。這是公域轉私域。

這用戶買了“煮面鍋”,煮了面后在朋友圈里,炫耀著自己的面。其他朋友看到后,覺得鍋不錯,又是自己的朋友,于是跪求鏈接。然后入了群領了券,又在抖店里下了單。這是分享成私域。

不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一個渠道就是一條路徑。用戶的屬性有時候就是渠道的屬性,標簽和喜好也基本類似;所以每條路徑使用的策略也是不同的,而用戶落點也是需要進行區分的,不然當路徑過于繁雜時,一種策略可能會造成其他類別用戶流失。

如果商品是一樣的,有的渠道用戶追求性價比,策略就會偏向價格優惠;有的渠道用戶追求質量,策略就會偏向測評和比較;有的渠道用戶注重實用性,策略就會偏向產品體驗。當一個用戶落點里有三種用戶的時候,運營使用價格優惠,別的用戶會覺得不是自己的“心頭好”,就會造成流失。

所以,我們也會要求,不同的路徑,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差異,哪怕只是同一種商品。

當用戶落點具備一定規模時,就可以開始進行轉化。先明確一下所謂的規模,這個規模取決于活躍響應度。舉一個例子,當運營發送一條內容時,10個用戶有7個有反饋,就可以進行轉化操作;但是如果只有3個,就要加強活躍了。

其實對于轉化沒什么可以分享的,無非就是如何加速用戶的付費決策而已。在這里不說ROI、RTM和ARUP,因為但凡是個運營基本都知道。包括如何計算GMV,可以看其他私域運營的文章,我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在付費轉化的問題,很多運營總會卡到一個點上,就是該鋪墊都鋪墊了,用戶就是不付費。在直播話術里有個名詞叫逼單,就是促進轉化的。說起來無非是優惠(多少折,送多少)和增加稀缺性(限時限購)。

不過在我看來,用戶之所以不愿意付費的原因,是心里缺少商品價值感知。我們常用的測評和比價,就是讓用戶感知商品的價值;更明白一點,就是讓用戶清楚的知道,商品值這個錢,付費并不會吃虧。

對于私域運營來說,用戶對于商品價值的感知,更多的應該是獲得感。我們回到活躍策略上,用戶活躍是因為得到了關注。對于同一件商品來說,用戶在哪買都是買,為什么要在你這里買。其實說到底,就是我在這里買東西有獲得感。

轉化的內容,先說到這里,我在這里補充一個例子,很多事情就明白了。

很多老人會經常參加那種所謂的健康講堂,然后買一大堆不知名的保健品回來。當兒女們強調是騙人的時候,老人還會辯解幾句,這是為什么?還有一個老人平時摳摳搜搜的,省吃儉用,為什么一到會議現場就會花幾千塊買東西?

先來說商品價值感知。如果同樣的保健品,擺在藥店的柜臺上,價格還比大會上便宜,老人還是不會買,因為他覺得不值。再說獲得感。在賣貨之前,銷售人員會熱情和每個老人打招會,嘮家常,甚至能做到對老人家庭情況一清二楚。賣貨的時候,主持人會強調一句話,咱們老人家身體好了,就是不給兒女添麻煩。

在這個過程中,老人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買的是獲得關心。不給兒女添麻煩,買的是獲得同理心。但是老人去藥店買保健品,是獲得不了這些東西,于是他們回到商品價值本身,覺得不值這個錢。

所以私域運營的核心是能不能讓用戶有獲得感。

結語:私域運營很多人都在做,卻沒做起來的是有原因的。首先,他們把私域限定在了某幾個平臺上,縮小了私域本身定義的范圍。再者,很多人將私域運營,限制在商品思維或賣貨思維,反復強調商品價值和價格。最后,極少人關心用戶的獲得感,總覺得“韭菜一茬又一茬”。

本文由 @運營研究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