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抗知識付費的焦慮?

0 評論 709 瀏覽 1 收藏 10 分鐘

作為一名從事知識付費行業8年的人員,本文討論的知識付費角度,主要來源行為科學,帶大家從覺察自我,認識焦慮,篩選信息源,管理自我,4個方面來分享如何對抗來自知識付費的焦慮。

知識付費行業從2016年萌芽到2024年,已有8年。在這8年間,也有不同知識通過不同形式經過包裝出現到用戶面前。從付費社群,付費文章,付費專欄到如今炙手可熱的付費訓練營。

這過千億的在線教育市場催生出不少僅憑一門課暴富的個人,也有不少機構奔上知識付費紅利,從小工作室變成市值百億的教育品牌。

于此同時,疫情后一路高歌猛進的知識付費市場也掀起一股全民焦慮的風潮,仿佛普通只要按下“購買按鈕”便可以解決就業,教育,以及人生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那么,普通人進行知識付費就可以解決問題嗎?知識付費是割韭菜行為嗎?

這些問題在業內被反復提及,也始終沒有一個能夠讓大眾,覺得原來是這么一回事的答案。

一、覺察自我

最近有一個念頭在我心里越發明朗,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

作為普通人來說,無論是什么事情,發現比發明更重要,越能覺察自我,越容易步入成功的道路上。

那么當大眾都去為一個知識付費而進行付費的時候,這個解決方案真的適合你嗎?

有的人雖然帶著目的去搜索內容,但是內容供應方提供的內容不能給你解決方案,這樣只能緩解信息焦慮,并不能緩解獲得焦慮,可能還會走向瀏覽“有價值的內容”的假性自洽,走了學習彎路。

也有的人為了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全網搜索不停購買相同選題的內容去緩解信息焦慮,但是慢慢發現也不能緩解焦慮,反而越陷越深,最后竟然還跑進死胡同里面,夜夜未眠至天明,這不是妥妥的精神內耗嗎?

其實要想認識到進行知識付費是否可以幫助你脫離自身困境,你可以細致考慮。

你的求知欲的邊界在哪里?這有利于讓你覺察自我,看你是否適合進行知識付費行為。

個體的求知欲越高,越傾向于開展搜尋信息、學習和思考等活動,反之你需要等待別人把知識嚼碎喂到嘴邊,則求知欲偏低。

知識發展多年,作為從業者不能否認既有模式,有利于知識傳 播,但目前大多數的知識付費產品都只是為用戶打開 了一扇了解知識的大門,或是幫助用戶快速了解某個 領域的核心內容。

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往往不是對某個知識領域或某本圖書的系統描述,而是內容提供者對知識進行的濃縮與加工。

譬如,當介紹心理學的經典理論時,受限于時間或篇幅, 知識付費產品往往只是選取其中的幾個觀點,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以直觀易懂的方式進行介紹。

但若要真正掌握這些理論,用戶通常還需要閱讀原文,甚至是反復閱讀,才能系統深入地學到真正的知識。

所以造成對于低求知欲和中求知欲的用戶來說,他們在知識付費產品期望得到正向確認并持續學習后,其知識焦慮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然而,高求知欲人群即使產品期望得到確認,也堅持投入時間進行學習,仍難以緩解知識焦慮。

當然這也存在不同互聯網群體學習的個人差異,在這里也不否認知識付費產品對個人的積極作用。

現在,你可以判別是否適合進行知識付費了嗎?

二、認識焦慮

從雙微一抖,到雙微一抖,一書,甚至是各類自媒體平臺,我們的感官來自一個被包裹各種信息來源的世界。

每天大量的文章,視頻,語音涌入我們的腦海,各種知識質量又參差不齊,這就極易造成知識落伍焦慮或知識缺失焦慮,究其本質是信息焦慮。

通常教育心理學反饋,內在學習期待主要反映為個人的求知欲,外在學習需要則是個人社會化的結果。

在不同社交媒體轟炸下,普通人購買xx即可快速月入幾萬的誘惑下,為了不被社會拋棄,很多人也為這一份信息焦慮購買課程。

但是,信息焦慮的本質也是階級焦慮,積累文化資本并非朝夕之事。

購買課程雖可緩解短期焦慮,但是需要習得一項技能或系統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是一個長期學習-評估反饋的過程。

比如時下知識付費中訓練營模式符合該學習模型。

三、篩選信息源

那么作為普通人或者是高求知欲的人群,面對信息過載,又想堅持學習,我們應該如何篩選值得學習的信息源。

個人認為社交媒體現在是一個對人的注意力進行分配的機器,但是現在我們的注意力沒有被分配到優質的、呈現復雜性的、值得的信息上,反而被分配到了低質量的、不值得的、極端的內容上。

這個機器本身的分配方式早已經失靈了,并且在短期內不太能看到改變的跡象

我們能做的只有分配好自己的注意力去看值得看的內容,從信息獲取效用梯度上,

  • 作為普通人,垂直領域專家推薦>編輯精選>算法推薦。
  • 對于高求知欲人群,個人建議直接查看各類行業報告。

如果是行業深度報告,往往會將產業鏈邏輯梳理得非常清楚,也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了解相關產業鏈,和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的價值量,并且對行業個股進行對比這往往是深度報告的標配;

研究報告的學習順序應該是:頂尖機構、投行報告——行業框架、行業深度報告—-公司深度報告。

四、管理自我

覺察自我,認識焦慮,也學會篩選信息源,最后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管理自我。

上面我們提到要習得一項技能或系統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是一個長期學習-評估反饋的過程。

其實是在對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學會管理自我的求知欲與期望知識的效用。

求知欲確認了你的學習動機,個人的快樂與痛苦決定了你應該做什么,做完這件事你希望對你有什么用,這就是期望知識效用。

當面對一項新技能或新知識,可以設想習得后帶來的各種美好場景,而后減少一蹴而就的想法。

結合階梯式打卡獎勵與PDCA模式

  • P(Plan,計劃):確定方針和目標,確定活動計劃。
  • D(Do):按計劃分步實施
  • C(Check):對照目標檢查執行的結果,發現偏差要及時糾正。
  • A(Act):總結成敗經驗,下次調整改進。

漸進式靠近目標,祝你成功。

五、局限及展望

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對抗知識付費焦慮,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由于個人差異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知識付費行為。

作為互聯網從業者也不否認知識付費產品讓一部分人獲益,作為知識付費提供者,也要提升知識付費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切實幫助用戶切實地緩解知識焦慮,讓用戶能夠持之以恒投入學習,幫助用戶走出當前困境。

本文由@小餅干6178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