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AI時代下的影視行業,還能存在嗎?

0 評論 3418 瀏覽 3 收藏 14 分鐘

AI技術的發展已經影響到了各行各業,包括影視行業、內容行業等等。那么在全AI時代下,影視行業究竟會面臨怎樣的景象?對短視頻、長劇集等內容,AI的加持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想象空間?

3月6日,全球首部完全由AI制作的電影《我們的終結者2重制版》在洛杉磯首映,由50位AI藝術家歷時三個月,運用生成式AI技術對《終結者2》進行了重新編排。

而該影片開始制作的時候,Sora還沒有出現。短短幾個月,文生視頻模型已經達到了另一個高度。Sora生成的視頻人物空間移動自然,并帶有動態視角變化,從畫面技術來看,已經遠超《終結者2》這部AI電影了。

與此同時,央視頻放出國內首部AI全流程制作微短劇「中國神話」系列《補天》的花絮,小紅書等平臺的自媒體創作者也紛紛在自己的賬號中進行AI短片的實驗和探索。

AI掀起的這場技術革命已經影響到了內容行業的每一個人,1號也不禁思考,全AI時代的電影是什么,影視行業將面臨什么樣的景象。

一、全AI內容,成色如何

早在Sora橫空出世前,創作者們已經在嘗試使用Midjourney、Runway、Pika等工具生成視頻。這些AI視頻大多由文生圖、圖生視頻的方式制作出幾秒鐘的動態效果,再拼接成幾分鐘的成片。

而Sora則將采用擴散模型與大模型相融合,直接將文生視頻的時長拉長至一分鐘,幾乎可以覆蓋所有的短視頻內容。

當文生視頻成為2024年主旋律,全AI生成的影視劇進入大眾視野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這些全AI內容的質量,究竟能打幾分?

AI生成視頻似乎青睞于宏大場景的描摹,且對光影的呈現惟妙惟肖,但對于物理世界的模擬仍然具有局限性。

Youtube博主Marques Brownlee在體驗過Sora視頻工具后表示,Sora對光線的處理十分驚艷,但在商品銘牌、手部和腳步運動的處理還存在較大缺陷。

此前Sora放出的視頻中還有「小狼無中生有」「籃球無法正確穿過籃筐」等問題,由此可見,目前通用的AI工具還是無法構建出一個真實的物理世界,又何談理解這個世界系統之下復雜的人類呢?

且相對于真人影像,AI在面對動畫時更加不知所措。當輸入「一個機器人在賽博朋克背景下生活的故事」的提示詞,生成視頻里的機器人卻幾乎沒有什么動作。失去真人影像的參考,AI顯然無法做出符合動畫世界邏輯的行為。

我們可以推斷,目前的AI只能學習規則,卻不能創造規則,要想實現全AI創作動畫,還需要迭代幾個版本。

再看看AI制作影視劇的故事吧。1號觀察到,各大平臺上制作的AI短片大多是實驗性的概念短片,由自媒體博主自發創作。

可以看出AI短片已經有了基本的劇情和人物關系,但目前的呈現脫離創作者的解釋很難理解視頻講述的故事。

而且大多數短片傾向于表現群像,這恐怕是因為AI還無法保持人物一致性,單個主人公貫穿全片的故事難以實現。如AI短片《希望》講述的是戰爭之下不同人物的處境和選擇,《龍燈化龍》則是中國新年各家各戶制作龍燈的場面合集。

另一方面是人物臺詞多為內心獨白, AI短片《希望》就由人物旁白推動劇情發展,但人物說臺詞時卻選擇了全景、內心獨白、背影等方式展現,由此規避AI無法實現唇形同步的問題。

這種方式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人物關系的缺失和戲劇沖突的弱化,二者正是構成影像敘事的關鍵要素,再加上AI配音和人聲仍有差距,用戶反饋全AI內容沒有「靈魂」也就有跡可循了。

然而,以AI技術的迭代速度,上述問題的解決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那時的影視行業又該如何?

二、可預見的短劇熱

短期來看,AI最有可能顛覆的就是短視頻行業。

短劇市場一路狂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入局者,而AI文生視頻更是為它添了一把火。

如今,AI已經能夠生成時長1分鐘的視頻,和短劇的時長相當,在與AI技術的銜接上,短劇具有天然優勢。1分鐘1集、共100集的短劇制作周期也需要7-14天,而AI完成這項工作,甚至只需要幾個小時。

知名監制、導演黃建新就曾表示,只需要七八年時間,AI就會讓傳統意義上的攝制組不復存在。而AI給短劇攝制組留下的時間或許更短,攝影、置景等崗位會被解放出來,制作效率也會被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短劇制作成本有限,一些科幻、玄幻類的題材很難呈現,甚至古裝微短劇的數量也遠小于現代劇。但在不久的將來,AI工具的普及能夠允許短劇拓展更豐富的題材,跟上長劇的腳步,釋放出更多樣的創造力。傳統影視中的大場景和特效也將會在短劇中出現,短劇整體的影像質量也會得到提升。

而這一切的實現,有賴于我們對AI技術的持續學習和探索。未來是什么模樣,我們無法完全預知,但只有持續學習,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才不會輕易落下,斬斷我們的希望。

與此同時,AI改變的還有獨立創作者的處境。

在這個「酒香還怕巷子深」的時代,小眾題材和獨立創作人的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收窄的。如果說長篇文藝片還能通過院線或電影節收獲不少的關注度,那些文藝短片則是在大數據和推薦機制之下被沖刷至流量池外,因此,獨立創作人的容錯率變得更低。

而AI的介入能夠降低他們的試錯成本。AI工具能夠簡化創作流程,讓一系列繁瑣的制作變得輕而易舉,使創作者能夠更專注于內容的創新與策劃,無需擔心制作人員之間的不同步導致創意和表達兩張皮,也無需擔心整個攝制過程的費用支出。

從內容創作到宣發推廣,AI系統下的工作可能更接近創作者心中的藝術想象,那些苦于創意無法實現的獨立創作者擁有了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隱匿在人們視野之外的小眾內容也能夠被更廣泛的受眾接納?!敢粋€人就是一個劇組」不再是獨立創作者的自嘲,反而變成了可觸摸到的現實。

當制作不再成為難題,短視頻行業或許能夠回歸內容本質,創作者的靈感和思考也將變得彌足珍貴。

三、長劇集,無需焦慮

對于長劇而言,AI的影響則更為復雜。AI能夠幫助創作者快速梳理劇情線索,提供創意支持,但AI生成的視頻能否用于長劇和電影成片,目前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AI雖然能夠呈現一部分角色的言行舉止,卻無法理解人物行動的動機和情感。

在Sora新近流出的視頻中,后廚的大廚們各自忙碌,有幾個人還在互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每個人看似在忙,但其實什么都沒有做,只是擁有了動作變化,卻不產生敘事意義。

而長劇集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通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節的鋪排建構了一個充滿矛盾沖突的敘事空間,讓人產生感動、憤怒、悲傷等多種情緒,長劇集是以情感人,以愛動人的。

巴贊曾說電影是名副其實的愛的藝術,那我們不妨來思考,AI生成的人物是否擁有愛的意識和能力。

若把AI看作是一個生命體,他情緒穩定,想你所想,言你所言,但這種技術確定性常常將我們困在繭房,也與我們的日常經驗不相符合。即使技術進步總是誘導我們去預測未來,但生活中的矛盾和未知總是有辦法打破決定論,而創造力的來源正是這種日常的不確定因素。

然而,AI技術日新月異,當有一天AI擁有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藝術創作是否就不再需要人類,影視行業還能存在嗎?

也許到了那一天,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這個問題,而是關于「電影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是我們是否還有剩余空間發揮創造性的問題。

物理學家史蒂芬·沃爾夫勒姆曾提出「計算的不可約性」問題。他指出,「雖然許多計算都有捷徑,可以讓它們更快地執行,但有些計算卻無法提速?!鼓切o法提速的計算被稱為計算不可約。

這意味著從長遠來看,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是不可窮盡的,而基于學習和模仿的人工智能對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可窮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依然擁有剩余空間去理解世界,依然有機會去創造獨特內容和稀缺作品。

保持人的獨特性,確保人類擁有自由選擇權,或許是我們下一階段要追求的目標。

結語

在Sora博得全球關注的時候,另一個AI文生視頻工具LTX Studio低調包辦了從構思到產出成片的電影制作全流程,并宣布在3月27日對外開放。

AI技術日行千里,也許全AI內容給我們帶來的震撼不亞于一百多年前電影《火車進站》對觀眾造成的沖擊。作為影視行業的我們,無需高估AI的短期價值,也不能低估AI的長期價值。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科學與藝術的交匯永不停息。好消息是,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一切,未來永遠值得我們翻山越嶺,研精覃思。

參考文獻

1.《通過「計算的不可約性」理解混沌和決定論的關系,尋找生命的意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D96MAV05328ZJ2.html

2.《AI創作,現實「不存在了」還是「彌足珍貴了」?》

鐘菡、張熠《解放日報》

作者:遙何

來源公眾號:傳媒1號(ID:zcfhxy),中國傳媒業產學研先鋒新媒體。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傳媒1號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