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新規與逃跑的快遞員:永遠都無法解決的最后100米

0 評論 697 瀏覽 0 收藏 15 分鐘

自從本月快遞新規開始實行,對簽收、送達都進行了限制;開始的幾天,媒體紛紛報道一些快遞小哥們正在從快遞行業 “ 逃跑 ”。當下的快遞行業,要真的按照新規落地,并不容易。

快遞代收點到家門口,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3 月 1 日,新修訂的《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 》開始實行,其中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那幾天,媒體紛紛報道一些快遞小哥們正在從快遞行業“ 逃跑 ”。

政策層面又一次試圖厘清快遞行業的 “ 最后一公里 ” 爭議,但從細則來看,似乎沒有做出非常顛覆性的要求。

新規究竟想做什么?我們拆解一下細則中的要點。一方面,“ 未經允許不得擅自放代收點或代為簽收 ”,這表示,派送前,關于快遞的投遞位置,需要用戶和快遞員提前達成一致,而且,即便送上門,也需要用戶授權,不得直接放到門口代為簽收。另一方面,“ 用戶投訴可處以罰款 ”,派送后,針對未提前達成一致而出現的投遞糾紛,快遞方要承擔責任。

所以,如果要避免任何有可能的糾紛,只有兩個解法:要么派送前詢問并執行用戶的要求,要么直接送到家門口,用戶本人確認簽收。

但在當下的快遞行業,這兩個解法的落地,并不容易。快遞送上門這最后 100 米,或許永遠都無法解決。

一、快遞員的效率,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 “ 最后一公里 ” 的執行端,快遞員肩負重要任務,出現爭議之后,首當其沖的也是快遞員。

然而,在快遞員眼里,現階段送上門簡直是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矛盾在于,時間不夠,錢也不多。

新規執行后,北京某小區的中通快遞員朱霆( 化名 )告訴知危,現在快遞還是默認放在代收點。他表示,只有京東和順豐能送貨上門,“ 他們一天 100 票,我們一天 400 票,根本送不過來?!?/p>

朱霆所在的小區共有 408 戶,小區內設有兩臺豐巢快遞柜,但坑位遠遠不夠,所以快遞柜旁邊又設了一臺架子,各家快遞分好自己的代收區。這樣還是不夠放,最后大家只好在旁邊的空地上也劃出地盤。

量大,即便是在代收點逐個掃碼也要數個小時的時間,加上一些大件快遞和用戶特殊要求送上門的快遞仍需挨家挨戶派送,快遞員的派送壓力并不小。有些快遞員會分管多個小區,票數更多,逢大促期間,派送到晚上十點以后都是常事。

另外,每個小區的物業管理標準不一樣,這又為快遞員的末端派送增加了變量。比如,朱霆所在小區是全封閉管理,每個單元門都有門禁,需要刷卡才能進入,而只有京東、順豐、中通在物業手里申請到了門禁卡,可以實現送上門的服務。該小區的一位圓通快遞員表示,能送上門,但只有特殊時段才行,“ 因為得蹭中通的門禁卡?!?/p>

而且,在新規實行后,該小區仍是這樣的情況,快遞員無奈表示,“ 規定在變,有時候用戶的要求也很激烈,但物業不為所動,這就沒法搞?!?/p>

一位山東的菜鳥驛站老板對知危說,新規實行后,也有快遞員打聽情況,“ 問有沒有用戶要求送貨上門,我說有要求的,但不多。所以他們就還是放驛站?!?/p>

他表示,目前驛站和快遞員都在觀察情況,“ 因為驛站是可以幫送上門的,如果后面要求的多了,就跟快遞員談價格,多收點他們點錢?!?目前他并不擔心快遞員不再往驛站放快遞了,“ 他們還是要保證收入,有驛站幫著分擔少量送上門的快件,他們也樂意。”

快遞員在收入上的難題確實不小?!?通達系 ” 快遞員的派費大概在 1 元/票左右,各城市、片區情況不同。以朱霆的情況為例,就算嚴格執行送上門的要求,不管多晚都保證送完,收入封頂也就是 400 元左右。但如果有代收點,只是少量送上門,一天的收入就有浮動空間,快遞員有限的運力可以承擔更多小區,或臨時幫其他量大的片區分擔。

那么,如果給快遞員漲薪,提升派費,能根本解決問題嗎?在朱霆看來,影響快遞員收入的變量不在于派費,而是快遞的量,送的多才能賺的多。“ 就算漲派費,最多也就每票漲個一兩毛,如果再要求每個都送上門,一天要是送不了那么多,那漲了也跟沒漲一樣?!?/strong>

快遞員收入構成的特點,也在行業內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快遞員眼中,京東順豐的派費雖然略高,每天的量也沒通達系多,看起來挺輕松,但他們并不如職場打工人追求大廠那樣渴望進入京東順豐,理由很簡單,量不夠大,收入的上限不如通達系。

二、效率面前,快遞公司不關心快遞是否上門

國家郵政局 1 月 22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 1320.7 億件,同比增長 19.4% 。而另一邊,快遞員總量也在攀升,2022 年的數字是近 450 萬人,十年前這一數字僅有 54.2 萬人。

十年間,我國快遞總量翻了 20 倍,但快遞員僅翻了不到 10 倍。快遞員的數量并沒有跟得上快遞總量的大幅增長,但肉眼可見的是,我國整體的快遞物流效率卻在不斷提升。這也說明,快遞行業始終沒有停下提效的腳步,只不過,提效的重點,不在于人力上,也不可能過于依靠人力。

快遞行業人士劉銘對知危說,以快遞公司角度看,現在快遞公司已經把能提的效率提上來了,把能壓的成本壓下去了。“ 快遞的價格構成包括攬件費用、派件費用、面單費、中轉環節、運輸環節等等。中轉和運輸環節通過大型車輛和自動化產線壓下了成本,攬件和末端配送也通過技術化手段、建驛站、自提柜,還有優化末端網點效率等等解決了大半?!?/p>

也就是說,不是 “ 最后一公里 ” 難以攻克,而是建末端代收點等等這些動作,已經是快遞公司在解決該問題上的努力了。“ 快遞物流是一個嚴重依賴規?;男袠I,犧牲末端服務也是此時此刻比較無奈但高效的解法。” 劉銘表示。

放在十年前,快遞總量沒那么多,快遞員人力尚可覆蓋用戶對于送上門等等快遞服務上的要求。今時不同往日,快遞公司在追求效率、利潤等方面有更沉重的任務,勢必很難倒退到以前,還用快遞員的血肉之軀恢復門對門的服務。

一方面,快遞員的人效有限,每天可承擔的送貨上門數量不可能無止境地上探,劉銘說,“ 一個快遞員,一天能送到用戶手里的快遞量,最多 150 件?!?另一方面,快遞公司多年以來為提效而大力投入和發展的基建,更需要規模增長來養活,若是重新抓起末端樸實的上門服務,而犧牲規模,那才是 “ 一夜回到解放前 ”。

再從快遞公司發展的維度來看,劉銘表示,末端網點才關乎快遞公司未來的生死存亡。“ 所以能看到大家都在這塊發力,比如建網格倉,比如加大車輛的自營占比,提升裝載力,還有路由線路優化等等,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幫助網點把效率提上來?!?可以理解為,在快遞公司眼里,那個重要的 “ 最后一公里 ” 其實到網點就結束了。

表面上看,快遞公司犧牲了最樸素的送貨上門這塊服務,而把重心放在了固定資產的投入上。但實際上,在派送服務上,快遞公司也試圖用技術手段在解決,比如部分地區的中通快遞就會在快遞進入代收點之后,用 AI 向客戶撥打提醒取件的電話,為快遞員省去了逐一打電話、發短信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用戶不滿,因為支付了物流費用,卻還要走到代收點拿快遞。快遞公司委屈,因為本身利潤不高,且花了大量的錢在提升運輸、派送等效率上,卻還會因為沒送上門而遭到投訴。

根本的沖突在于,用戶和快遞公司之間沒有達成信息的對齊,畢竟如果送上門的服務已經無法實現,那快遞公司也應該想辦法以更好的方式告知用戶、提前了解并尊重用戶的特殊要求。

三、行業忙著卷別的,沒想卷服務

眼下,每件快遞都送上門,對于快遞公司和快遞員都是無解的題。放眼整個行業,更是早就失去了卷服務的土壤。

“ 快遞還在打價格戰,只是比較隱晦了?!?劉銘表示,雖然距離極兔高調挑起價格戰,攪動快遞市場的年代已經很遠了,但現在快遞業低價競爭的趨勢并沒有停止。

2023 年,圓通、韻達、申通平均單票價格為 2.41元、2.38元、2.26 元,均較 2022 年出現了同比下降,降幅分別為 -6%、-7%、-10% 。

劉銘分析,能打價格戰,就說明快遞公司手里依舊有產能冗余,有產能冗余,就也說明快遞公司還在規模上有更迫切的追求。

“ 前幾年各家快遞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特別多,理論上講,行業前五的企業每天能在全網實現 1 億件以上的操作。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快遞公司至少能夠留出 30%-40% 的產能冗余,因為日均單量達不到,最高的也就中通能達到 8000 多萬?!?/p>

為了盡快消耗產能冗余,快遞業只好以價換量。這也帶來了一個負循環,價格戰打下去,留給快遞公司的利潤空間也就更小,這時就更要犧牲末端配送服務了。

新規施行半個月了,用戶、快遞員、快遞公司還是處于僵持狀態。無論快遞公司有多少苦衷,在追求規模的路上,一些基本派送服務中的漏洞也必須被重視。比如,快遞被默認放代收點可以商量,但代收即簽收的話,可能會在拒簽、收貨檢查等方面給用戶帶來麻煩。

先暫且不聊是否要罰款,是否要強制送上門等若干爭議,最起碼,用戶必須有權利選擇并知曉自己快遞的去處。

劉銘坦言,新規也許很難觸達快遞行業的根本問題,投訴、罰款也是治標不治本。要想徹底顛覆快遞末端配送服務,“ 除非有新的業態出來,支持末端派送服務,或者幾家快遞公司合并了,退出市場了,供給力量缺少,需求又比較大,那才可能解決供需問題。要么就是消費者為了更好的體驗愿意支付更高的物流費用?!?/p>

從實操層面講,在漲價和服務之間,電商商家、消費者肯定會對前者更加敏感。

犧牲一部分服務體驗,不代表直接放棄解決 “ 最后一公里 ” 中的矛盾。末端派送是一個需要人參與的勞動,人的勞動實效是有峰值的,不能通過強制手段解決。

劉銘說,“ 這可能還是需要快遞公司想辦法從技術端解決,或者重新優化管理模式,更好地分配利益?!?/p>

撰文:粥粥;編輯:大餅

來源公眾號:知危(ID:BusinessAlert),提供敏銳、獨到的商業信息與參考,重點關注TMT、出海、新消費、新能源。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知危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