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行業調研-產品經理篇(三)
前面的文章,我們講了桌面調研和用戶調研的方法,在調研中,思路很重要。這篇,我們就來分享一下 第一性原理在產品定義中的應用。
2000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在哲學的進修中,要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強調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通過邏輯推理來解釋和解決問題。
2000多年后的埃隆馬斯克在公開場合都曾推崇“第一性原理”在產品研發上的重要性,要用物理學的底層思考工程學,將“溯源”、“拆解”、“重構”和“迭代”進行到底。
在用戶的訪談中,我們需要不斷糾正我們的用戶人群,糾正我們對于用戶和產品的理解。
除了阿里劃分的八大人群外,地理、人口、心理、行為、需求都可以作為參考的維度。
場景中可參考:
最終找到我們的核心人群,去解決他們在場景中遇到的痛點,完成商業的閉環。
三、產品定義
前面我們分析的用戶需求是一種主觀的語言表達,轉化為產品,則需要我們將主觀用戶需求量化成開發團隊可以共同努力達成的參數,當用戶需求和一組精確可測量的規格之間可以實現轉化,意味著滿足規格就是滿足相應的用戶需求。
那我們在第二階段數據分析層面,將用戶在場景下的痛點、用戶的收益進行排列和用戶的收益進行羅列。
可以用,我們的(產品/定位)幫助(人群)更好的完成(任務),主要通過解決(痛點問題)和/或提高(期望收益),和(現有解決方案)的不同之處在于(全新解決方案)來表達。
舉個簡單的例子:
女性用戶有喝養生茶的需求,于是想要買一款養生壺。而市面上有很多養生壺,這時候,一款有著怎樣特性的養生壺才能成為他最終的選擇呢?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我們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針對高消費人群,擁有品牌效應的北鼎應該更能獲得青睞;
針對大學生或剛入職場的女性,性價比和外觀好看的小熊可能更符合需求;
ta
針對有健康飲食需求的女性來說,美九蘇也許是更適合她們的產品;
如果是酒店的管理者,那么比起品牌和性能,他們應該更看重耐用性。
產品定義的出發點應該是用戶需求,即他們到底想完成什么工作,再基于此去構思產品如何能為他們創造價值,以及具體落實的途徑。
在明確產品的功能與特性之后,我們就逐步進入產品開發階段了,首先,我們需要建立理想的產品規格。
我們可以根據用戶對產品需求的優先級進行排序,再把定性依據與定量指標對應起來,判斷定量指標是否滿足的標準要與用戶的判斷保持一致。
我們在建立規格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量化具體標準?
1、通過競品的詳情頁進行功能參數的簡單梳理
2、核心功能通過科學的工具做突破(TRIZ理論)
20世紀90年代,蘇聯在各個層面快速追趕歐美,阿奇舒勒對大量的專利進行了研究、分析和總結,發現解決問題所用到的原理實際上是相似的,大部分產品都使用40個發明原理解決了39個工程參數之間的矛盾,并提出了TRIZ理論。
該方法主要用于確定解決技術問題的工作原理,TRIZ的關鍵思路是找出隱含在問題中的矛盾。
于是,他將這些沖突與沖突解決原理組成一個由39個改善參數與39個惡化參數構成的矩陣,矩陣的橫軸表示希望得到改善的參數,縱軸表示某技術特性改善引起惡化的參數,橫縱軸各參數交叉處的數字表示用來解決系統矛盾時所使用創新原理的編號,這就是著名的阿奇舒勒矛盾矩陣。
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再結合第一性原理去思考,打破現有的產品形態。
在國內許多玩家的產品都有這套理論的影子,華為、小米、大疆、理想等等等等。
作者:new bo 微信公眾號:new bo
本文由 @new b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