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人生(5):從“元學習”看“戰勝拖延”(沒興趣版)

0 評論 399 瀏覽 2 收藏 10 分鐘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對要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產生拖延,怎么應對呢?這篇文章里,作者嘗試從“元學習”的思路中找到些啟發,一起來看。

現代人拖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為害怕失敗而拖延,完美主義傾向而拖延,不想走出“舒適區”而拖延等等, 今天我們要針對一個常見的原因“對要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產生的拖延來看,如何從“元學習”的思路中找到些啟發。

元學習(Meta-Learning)的概念:

元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范式,其目標是讓機器學習算法學會學習的策略或方法,即讓機器不僅學會解決當前給定的任務,還能快速適應和解決未來未見過的新任務。某種程度上,元學習會對模型架構或超參數進行自動地優化,使得模型能夠在不同任務上表現出較強的自適應性和一致性,從而幫助智能體更快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元學習的大概步驟如下:

定義任務分布:該分布包含了一系列相關的子任務,這些子任務可能有不同的輸入、輸出或目標函數,但它們共享一些潛在的結構或模式。

采樣任務:從任務分布中隨機抽取多個子任務用于訓練,每個子任務都會有自己的訓練集和驗證集。

內在學習循環:

  1. 初始化模型參數:對于每個采樣的子任務,使用元學習算法初始化模型參數。
  2. 在子任務上訓練:在子任務的訓練集上進行學習,更新模型參數以適應這個特定的子任務。
  3. 評估性能:在子任務的驗證集上評估模型性能,并基于此反饋更新模型參數。

外在學習循環:

  1. 更新元模型:根據內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子任務上的表現,更新元學習算法本身的參數,使之能更好地適應和解決新任務。
  2. 泛化能力檢驗:在新抽取的、未在訓練中出現過的子任務上測試元模型的泛化能力,以確保元學習算法能夠很好地推廣到新的任務。

重復訓練:重復上述過程,不斷地優化元模型,直到在新任務上的表現達到滿意的程度。

總的來說,元學習(Meta-Learning)具有以下特點值得我們借鑒:

  • 跨任務適應性:元學習致力于讓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學習一系列相關的任務,從而獲得快速適應新任務的能力。模型不僅能從每個單獨任務中學習,還能提煉出一種通用的“學習算法”,這種算法可以應用到之前未曾遇到過的相似任務上,從而快速收斂到較優解;
  • 學習“如何學習”:元學習的核心在于“學習如何學習”,即通過訓練一系列任務來學習一個更高層次的策略或優化算法,使得模型能夠在遇到新任務時,僅需少量示例或有限迭代次數就能達到很好的性能。
  • 泛化能力高,適應能力強:元學習通過抽取不同任務間的共性知識和規律,增強了模型在未見任務上的泛化能力,解決了傳統機器學習對大量訓練數據和長時間訓練的依賴。并且,在強化學習等連續決策環境中,它能夠幫助智能體更快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學習出更加靈活和泛化高的策略。

在生活中,面對那些我們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任務時,內心的抗拒感和不情愿感會極大地影響我們開始行動的積極性。這種情緒上的阻力,使得我們即使知道任務的重要性,仍然會選擇逃避,希望自己能夠避免那份不愉快。

如果這種事情是可以避免或者分配給他人,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自己不得不做,又拖著不做,就會造成我們自己時間的浪費。因為打心眼里不想做,所以會很自然地給自己找理由不做,就算做了,也會心不在焉,做起事來的效率也不會高,而且越做這些事情越會加重內心的抵觸情緒,從而加劇拖延的行為。

但我們可以從“元學習”的解決思路里找些靈感來化解因為“不感興趣、不喜歡做而產生的拖延”。這里拋磚引玉給些思路,大家也可自行發揮,主要是要提高自身的“適應環境的思維”能力,比如這樣做:

重新評估任務,找到“通用”興趣點: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任務,找出其中的有趣之處或潛在的價值。嘗試在任務中尋找一些與自己興趣相關的方面,或者將任務與自己的興趣結合起來。

同一種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特點,嘗試從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中換角度找到對自己的“通用興趣點”,也就這樣可以使任務變得更有趣,減少討厭的感覺。

注意:有些事情是強求不得的,不感興趣就是不感興趣,如果真的嘗試找興趣點,依然找不到,此處還是建議“轉移這項任務給其他人”或“找到合適的理由拒絕”。但如果這些路走不通,自己又拖著不做,對自己的精力是一種耗費,那還不如找到能“勉強接受的點”支持自己做起來。

這里強調的是“注意讓自己多角度看問題,不陷入某個角度的執念中”。

設定獎勵,激發行動:既然沒什么驅動力讓自己開始做,那只能從“欲望”的角度出發來驅動自己行動起來,為自己完成某項拖延的任務設定些“獎勵”吧,這種滿足自我的激勵可以提升自己完成任務的積極性。獎勵可以是買個喜歡的東西、吃頓大餐或者是進行一次小小的旅行等。(注意:“獎勵”需要適當,能達到讓自己不拖的效果即可,免得引發其他因“欲望”而產生的問題。)

改變環境:有時候,環境也會影響我們對任務的態度。嘗試改變工作或學習的環境,創造一個更加舒適和有利于集中把這個任務完成的空間,這樣也可以很好的改善此類型的拖延。

比如,離開人群,找個辦公室安靜的角落或會議室,集中精力把自己拖延的事情做完,反正橫豎都是要做,那不如痛快點,找個時間段集中做了,也不會讓自己的心靈一直被拖延的事情影響。

比如,你可能拖著某個開發文檔一直不想寫,因為你真的不喜歡寫文檔,而且覺得寫了文檔后也沒什么看。但是領導要求你要在本周把開發文檔寫出來,那這時候你或許可以想一想,寫文檔也是一個幫自己梳理思路的機會,寫的過程中對自己怎么思考的,哪里的設計很好,哪里的設計不足,都在你寫文檔要給別人介紹的過程中浮現在你的腦海了。

然后,你還可以給自己設定點小獎勵,比如寫半個小時的文檔,玩10分鐘手游。雖然相對于一口氣寫完文檔來說,總時長更長了,但是總好過一直拖著不寫的強。對于自己實在沒興趣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快速地完成他們是最好的解脫辦法。

總之,當我們對某個任務感到沒有興趣,沒有意義甚至討厭時,很容易陷入拖延的泥潭中。然而,通過重新評估任務的價值點、獎勵自己,改善環境等方法,我們也可以戰勝這種拖延,從而提高自身的效率和生活質量!

本文由 @養心進行時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