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職場人最好的出路,是成為超級個體

1 評論 1580 瀏覽 6 收藏 13 分鐘

最近幾年,隨著35歲年齡紅線逐漸逼近,而大量的新人涌入讓工作更難找,不少人選擇數字游民和打造個人IP的路徑。這篇文章,我們來了解下,如何成為超級個體,打造好自己的個人IP。

最近很多人問到職業選擇和路徑的問題,包括如何選擇崗位、職業發展路徑、怎么做個人IP等等,我們就展開聊聊這個話題:

一、如何把自己變成超級個體

當下,面對大環境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對大部分職場人而言,最好的出路,就是把自己變成超級個體:不依賴于平臺——并不意味著馬上脫離平臺,而是作為個體,也有獨立獲得資源和價值變現的能力,甚至擁有圈層、社會影響力。

在我們看來,超級個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開環式、一種是閉環式

前者靠單一的出色專業能力、圈層影響力或人脈網絡,鏈接到需求方并完成價值交換。

后者則是自己能做生意的全閉環,可以是一人企業,也可以是微型創業團隊。

二者的核心形態可以是副業、創業、自由職業……只要你能提供價值,無論是成為價值鏈的一環,還是串起整個價值鏈條,都能擁有對應的回報。

在組織內的價值回饋,通常「身不由己」——最近身邊不少大廠人,都說自己已對績效和晉升「去魅」:最終結果包含太多復雜因素,并非自己能夠決定。而作為超級個體,個人的價值回報則更依賴于自己的能力、資源、判斷和決策,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自由和公平。

那么,如何以「超級個體」為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呢?

引用古典的職業模型「生涯四看」,結合上述的兩種形態,做一個步驟拆解:

生涯四看指的是:

  1. 向深發展:在團隊里做得更加精深,在專業層面持續深耕,成為專家;
  2. 向上發展:在組織內承擔更大的責任,帶更大的團隊,做更大的事;
  3. 左右發展:轉換職能,進入更適合自己的領域;
  4. 向外發展:把核心價值向外輸出,創造屬于超級個體的職業系統。

二、職場0-5年

在職場0-5年,不建議大多數人做副業或者兼職:

一方面能力有限,核心能力并沒有打磨到極致,就算做,收益也并不能很高;另一方面,時間精力是有限的,這個階段,是在整個職場生涯里,最有學習動力的時期,更應該基于核心能力去充分學習,包括業務精耕和主動學習。

尤其,不要因為不喜歡主業工作,而迫不及待地去找第二職業。

引用趙昂的一段話: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這是職場初體驗,如果有大數據統計的話,我敢保證,有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第一份工作。那不喜歡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有一多半是因為缺乏職業能力,搞不定工作,而壓力和挫折一定會帶來負面感受,不喜歡是正常的。所以,初入職場,或者剛剛轉型到一個新領域,一定要潛心提升能力,打怪升級。即便是確定不喜歡,也是在一個領域里做到及格才有資格換,這個時候,你在一個領域積累的職業能力,完全可以遷移到別的職業里去?!?/p>

在這個階段,我建議核心圍繞「向深」和「向上」,也就是為之后的「超級個體」打下牢固基礎:

  • 向深,意味著在工作中付出巨大精力去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這也是芋艿自己的做法?;仡^看看,這些心無旁騖的付出和積累是一份深厚的基礎,支撐應對現在復雜的營銷環境。
  • 向上,意味著去承擔一部分管理職能,包括項目管理和團隊管理。

當然,有人會自我懷疑:自己到底是否適合管理?

我們的建議是:不妨先試試。因為,在職業發展初期,管理的權重越大,在專業領域的授權空間也會更大,匹配的能力成長也會更加快速。

如果發現自己確實不擅長管理,也能幫助自己深度理解自我的優劣勢,以及作為超級個體的未來發展方向:更適合做某一個價值提供者,在開環的條件下,最大程度地發揮優勢能力;還是面面俱到,做閉環的操盤者,管理整個生意鏈條。

三、職場5-10年

在這一階段,職場人往往面臨更多路徑選擇。但每條路走下來,都可能會遇到瓶頸:

  • 往深走,做專家,很可能面對著「更有性價比」的年輕人以及AI的沖擊。說句不好聽的實話,「又老又貴」的人,往往是企業裁員的第一選擇;
  • 往上走,做管理,越往高層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即使成功晉升,不僅要日常應對「夾板氣」的局面,也往往陷入各種部門內外斗爭的困局;當然,勝任管理職能妥善應付自如的人,可以沿著管理崗位一路晉升,但其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會一直存在。

因此,也可以把視野放在崗位外或組織外,作為超級個體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考慮「左右看」和「向外看」。

  • 「左右看」指的是轉換職能,進入更適合你的領域,如果向上或者向深都看不到讓你興奮的方向,可以考慮左右挪動,看看有沒有新的切入點:
  • 舉個例子,我的前同事,之前負責市場營銷,后來覺得自己對電商運營更有sense,且能發揮自己在用戶洞察方面的優勢,在轉變方向之后深耕幾年,后面帶著小團隊做線上品牌孵化及代運營,轉型為超級個體。
  • 「向外看」也是一種典型的路徑,即創造自己的第二曲線或者第二職業體系。

那么,第二職業如何選擇?

在我看來,最好的「第二職業」,包含三個支點:

第一、能力(專業優勢能力積累和原生軟技能)

第二、性格(常被忽略但非常關鍵)

第三、資源(通過工作積累起來的人脈圈)

其中,能力決定了「第二職業」的切入口:要么是專業能力的復用,要么是軟技能優勢得到發揮。

性格,決定在第二職業道路上能走多久。有一個點挺有意思的,就是你在工作上的劣勢和缺憾,往往是第二職業的優勢

比如,芋艿和貓不擅長匯報或者argue,尤其在激烈的場合不擅長針鋒相對的表達,但如果有空間可以自由地表達和輸出觀點,就是自己的舒適圈和擅長點(也是有人問為什么能堅持輸出的本質原因)。

而人脈資源決定「第二職業」的放大倍數和增長速率,可以關注日常工作的合作伙伴關系建構以及積極創造鏈接點——“把兩個人聯系起來,一定會產生新的火花;和更多的人分享,一定會帶來新的人脈”。

在這個階段,「生涯四看」是一個動態靈活的過程。比如在一個上升期的行業里,跟著組織沖(向上看)是最好的選擇,而當個人碰到職場天花板,或者行業發生巨大的變化,可以考慮左右看或者向外看。

無論向上走還是向深走,我們都建議同時考慮向外看,搭建專屬自己而非依托單一平臺的價值交換系統。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如果帶著「將自己變為超級個體」的價值觀,即使在組織內部,也會有一往無前的證明力量:

在公司或團隊中,核心目標始終是為了做成正確的事,以此提升能力和成就價值;而不是為了某個位置不得不妥協和圓滑,以一種不那么正直挺拔的姿態去刻意求存。

四、職場:10年以上

對10年以上的職場人,如果已經探索出能夠發揮優勢且被認可的價值交換體系,可以在「超級個體」的方向,實現三個目標:

1. 穩定的變現模型

這里的重點,不是變現,而是穩定。

突然抓到紅利風口,賺夠了足夠退休的錢畢竟是少數派,更多的超級個體還是需要在更長的周期持續變現。

如何判斷「是否屬于穩定的變現模型」,有三個維度幫助判斷:

第一,需求持續存在

第二,自己或團隊可持續地供給

第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不易替代的優勢

2. 更大的機會點和第三曲線

經過更長時間內外探索和嘗試,很多職場人的能力都是多元化發展,且人脈圈和資源也在積累。這時,可以再一次「向外看」,是否有更大的機會點,作為【能力】+【性格】+【資源】的優勢放大器,沖擊自己的第三曲線。

比如,我們認識的某個大V,從公眾號做到圈層私域IP,再利用IP資源放大人脈圈,通過人脈不斷找到參與企業外部合作的方式,找到更多的價值交換機會。

3. 賦能他人

個體的成長路徑受個人視野、能力、精力和性格、甚至固有經驗的局限性,一定有自己的天花板。因此,需要找到合適的同行人彼此賦能,互為補充和支撐,一起開拓更大的機會:

  • 對開環者來說,把自己的經驗、優勢賦能他人,可以聯手探索更大的商業機會;
  • 對閉環者來說,培養和鍛造多個超級個體的組合模型,形成開放型的團隊合作。

有一句話讓我們印象深刻:如果你過得好,一定是有很多人希望你過得好。

抱著賦能他人、「把自己和同伴打造為一個個超級個體」的價值觀,能走得更遠、過得更好。

專欄作家

聶軍和嵐嵐,微信公眾號:芋艿和貓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兩個在大廠一路打怪升級的營銷人,從小白到獨立市場負責人的記錄,所見所得所想所踐。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還在讀書的小白,看了這篇文章很受用,謝謝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