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Kimi,AI營銷背后的產品邏輯

0 評論 2134 瀏覽 6 收藏 8 分鐘

前段時間最火的AI產品,不是ChatGPT,也不是大廠發布的模型,而是一款國產創業公司的作品——Kimi。這塊產品有何可取之處,居然把大廠和ChatGPT這些都比下去了?

Kimi Chat,想必大部分人都聽說過,自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支持200萬字上下文輸入,一時間激起了千層浪,幾乎人人都在談Kimi,平時稍有關注科技類資訊的都能看到大量的營銷文,當然占位C端心智的Kimi也不乏自來水傳播。

更有甚者,大A聞風而動,Kimi概念收錄的多股漲停,持續走強。因此相比之前各種入局AI的玩家在圈內卷參數拼數據的技術競賽,這次Kimi算是真正意義的火出圈了。

拋開Kimi的技術能力不談,在AI領域我也只是外行看熱鬧,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認為Kimi這次的走紅背后,作為一款C端應用,他的產品策略和用戶思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非只是簡單的營銷事件。

一、打造差異化用戶心智

在越來越卷的產品競爭中,市場同質化嚴重,尤其在風口上的AI創投圈,大模型更不例外,大家都在曬參數,公布評測數據集,講開源閉源,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大眾用戶根本無法對某一個大模型留下特定的記憶,更別談知道他們的優勢了,最多就留下了一個“看起來挺厲害,但關我P事”的印象。

當然,定位在2B上談技術也無可厚非,但對于Kimi而言,既然定位在2C的商業模式,那必然需要讓用戶一下就記住他。

一款C端產品能脫穎而出,要么獨一無二,要么有場景心智,要么有利可圖。

Kimi做到了后兩者,對大眾用戶免費開放自然不用多說,而長文本并不是AI領域的新鮮詞匯,但Kimi面世時,官宣文就有意為之,“歡迎與Moonshot AI共同開啟Looooooooooong LLM時代”,正文第一句“今天,Moonshot AI 帶著首個支持輸入 20 萬漢字的智能助手產品Kimi Chat 與大家見面了”。從一開始就給自己打上了“長文本”的標簽,并在之后每一次的宣發也反復強調長文本,楊植麟也多次講述長文本理念,給長文本下定義,為的就是把技術語言翻譯成人話給到大眾用戶,從而徹底占領用戶心智的高地。

用戶聽到長文本,就能想起Kimi。

二、功能聚焦,持續洗腦

話說得再漂亮,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才知道,落到產品的用戶互動層面,Kimi對話的第一句,打了徹徹底底的直球,直接把場景用途釘在處理資料上。配合上長文本的心智,那什么學術論文啊、歷史文獻等等,肯定是首選了。它甚至給我造成了錯覺:你得給他灌點什么他才能工作。

火出圈的Kimi,AI營銷背后的產品邏輯

當然你也可以不用給Kimi喂任何資料,當你輸入一個問題后,相比其他的對話式AI,Kimi的回答帶了明確的溯源(我問了Kimi對于飛書裁員的看法),不僅callback了它的第一句話“把網址發給我”,也跟用戶表明我是先做了資料搜索后再進行的處理,繼續強化用戶的認知,我能處理好你給的任何資料。

火出圈的Kimi,AI營銷背后的產品邏輯

相比其他的大模型,我不告訴你我具體能做啥,反正我啥都能做的那種,Kimi和用戶的親近不言而喻。

三、極致的體驗設計

相比那些技術至上的大模型,月之暗面是真正站在用戶視角來設計和研發這款Kimi Chat的,Kimi處處都藏著設計者的小心思。

首頁主圖下的溝通語言,極致的用戶視角,還彰顯了“交給我你放心”的霸氣特質。

火出圈的Kimi,AI營銷背后的產品邏輯

常用語設置和隨機建議,將promot轉化成人話,更方便大眾用戶理解,而且這樣結構化的版式也能形成傳播和分享效應,將大模型的能力訓練變成人人能看懂的公式。

火出圈的Kimi,AI營銷背后的產品邏輯

將對話清單化,讓Kimi不僅是AI工具,更是一本資料庫。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對話,里面可以有自己手動找到的資料導入,也可以結合Kimi在互聯網上的搜索,提出問題,讓Kimi給一些幫助,更貼心的是,隨著事物的發展或是新資料的導入,可以快速定位到對話并續接上次的討論。

火出圈的Kimi,AI營銷背后的產品邏輯

最后,Kimi還提供了多端內容同步的體驗,方便用戶在多設備進行對話續接,雖然App端功能小有刪減。

總而言之,Kimi的設計圍繞對話但不僅只有對話框,簡簡單單的一些功能,卻恰到好處,降低了普通用戶的使用門檻,激發了用戶的使用場景,更合理地管理了用戶預期,真正的把AI目前作為一個工具,能幫助那些帶有明確目的用戶提效的copolit定位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最重要的是Kimi免費,免費,免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免費才是互聯網的正義!

無獨有偶,OpenAI剛剛宣布GPT3.5免注冊開放,這個行為意在搶占流量。國內大模型是時候進入卷應用的下半場了。

專欄作家

Terryfan,微信公眾號:大王自習室(terryfan_ux),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大抵分享一些策略分析、產品觀察、體驗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