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和營銷就像一對孿生子,但他們的目標是不同的

0 評論 1752 瀏覽 4 收藏 10 分鐘

中小企業主熱衷自媒體打造個人IP,以解決公關難題和營銷需求。然而,流量與生意不必然正相關,公關與營銷也難兩全。

我不是一個傳統公關人,甚至可以說,我是一個公關小白。

在進入廣告行業前,我一直悶頭在做互聯網產品運營和營銷執行的工作。在面對大眾溝通時,沒有專業師傅帶路,沒有受過系統性的訓練,一直是靠自學摸索。

一、營銷比公關有意思

雖然我無比認同《公關第一,廣告第二》這本書的理念,但事實上,我覺得開發布會、企業新聞寫作這些日常公關工作都很無聊。

而且時間久了,就越來越受不了公關界層出不窮、晦澀難懂的“新名詞”。好像他們總是刻意要把自己放入“語境的囚牢”似的,與大眾、消費者形成天然隔離。

與之相比,市場營銷的語言就接地氣很多。我們寫廣告文案、電商文案、短視頻文案,都是力求用最簡單的語言,講清楚一個核心賣點。

所以相比做公關,我還是更喜歡自由度和創造性強的廣告營銷工作,比如品牌咨詢、策略策劃、包裝設計、創意整合營銷等。

二、公關比營銷難度更大

而且,最近因為蹭了一下農夫山泉的熱點,讓我也對公關產生了陰影,不禁感嘆公關工作難做。

甚至我覺得,這種危機處理能力,跟工作經驗都不一定成正相關,考驗更多的是人的心態。

這件小事也讓我領悟到:在面對公眾的“有理之爭”與“無理取鬧”時,你的任何表達可能都是無解的。一句無心的話,可以被過度解讀;一次善意的表態,抵不過惡意的詆毀。

所以,一些聰明的老板都很謹慎,不愛拋頭露面。公關如同擺設,能多低調就多低調,最好不要有太多存在感。

其哲學意味,好比上海人常說的“不響”:不該講的,說不清楚的,沒想好,沒規劃的,自我為難、為難別人的,都不響,做事要留有余地。

我的理解就是沉默是金,“不說話”勝過“說錯話”,很樸素的道理。

大型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的公關團隊,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最大公關代表就是老板本人??空l都不靠譜,能為公司品牌形象和聲譽負責的,只有他自己。

就像新東方和東方甄選,沒有老俞這個大靠山,就不可能成就一家真正有價值的企業。

新媒體小編也好、董宇輝也好,他們只能起到提升營銷轉化和消費者互動的作用,真出了事兒,還得是老板自己擔著。

這就是做公關和做營銷的不同。

當然,我們不否認,公關可以具有部分營銷的作用,營銷活動可能也會反過來影響公關,但它們的目標終究還是不同的。

三、公關和營銷有各自的目標

公關的目標,對外是提升企業的關注度和聲譽口碑,對內是用企業文化激勵團隊。這極度講究奉獻精神:你的一切耕耘都是為了公司好,千萬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你看,這幾乎就是圣人的道德標準。而企業里總要有人扮演圣人的角色,這個角色不是公關負責人就是老板本人。

而中小企業的公關目標,其實說到底就是老板本人的使命。如果要求所有員工和老板背負一樣的使命,則缺乏站得住腳的利益或榮譽動機。因為大家工作都是為了給你賺名利,順便養活自己。

營銷的目標則是讓企業賺到錢,讓產品和服務得到市場認可。我想市場總是趨近公平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公司賺到錢,員工才能漲工資,這與員工的利益動機反而高度一致。

說個不太恰當的冷笑話:光靠使命、愿景、價值觀,連電影《周處除三害》里的“新心靈舍”都開不下去。

所以,老板要放棄讓員工為你代言的幻想,與其指望培養一批“信徒”,還不如選擇用AI工具幫你解決問題。

員工只能代表他自己的立場,代表不了公司的立場。這也是為什么,做自媒體人比做企業公關更自由也更容易的原因。

自媒體人可保守可激進,熱點反應速度和內容審核工序也更高效,涉及的話題范圍更廣泛,既可以做公關也可以做營銷;只要不觸及平臺紅線,我可以天馬行空得亂侃,沒準還能踩中算法的推薦機制,贏得一波流量。

公關人的余地就很有限了,說什么都被老板盯著,不允許你有自由意志。所有人都可以對你指手畫腳,無論對方專不專業,不出錯就是你唯一的選擇。

四、中小企業主就是公關發言人

求人不如求己。所以,很多老板現在都流行自己搞自媒體、做個人IP。

他們都選擇為自己帶鹽而且,從張琦、參哥等操盤手的崛起就能看出,在公關和自媒體領域最活躍、對做個人IP最渴求的都是中小企業的老板。

為什么呢?我總結有以下三點核心原因:

  1. 很多權威媒體看不上中小企業。當你的業務不具備足夠稀缺性、話題性或團隊價值時,你只能選擇門檻更低的自媒體為你造勢。
  2. 這些操盤手抓住了老板們“流量焦慮、身份焦慮、轉型焦慮”的痛點。搞得好像現在不做個人IP,企業未來就會被淘汰一樣。
  3. 很多老板把做IP當作公關和營銷的兩全手段。他們都很自戀,指望在成為網紅后,就能實現翻倍利潤收入,徹底和各種經營成本說拜拜。

然而,在被媒體噪音帶偏之前,我奉勸各位老板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流量和生意,一定呈正相關嗎?除非你自己就想做流量生意,比如抖音的參哥和老紀,核心商業邏輯是自我營銷和分銷模式。
  • 公關和營銷,能同時做到完美嗎?好比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最近走上風口浪尖的鐘睒睒就是典型案例,經營企業如同走鋼絲,講究的是長遠和平衡。
  • 就算老天賞臉,真的讓你成為了“網紅”,難道成本就消失了嗎?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現在依然能解釋很多現象。比如,個人時間與精力成本、供應商采購成本、商務溝通成本、內容策劃成本、投流獲客成本和銷售轉化成本等等。
  • “潑天富貴”的風險,你能接得住嗎?不是所有人都有一群死忠腦殘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賭對不會招來惡意競爭,更不是所有人都能保證在政策監管下可以全身而退。

公關會放大你的個人價值,同樣也會暴露你更多的缺點。這比做市場營銷的風險大多了。

在這點上,我覺得要多向房產中介和經紀人學習。

比如:行情不好時,要多做聲譽、多行善事,“給社區老人送口罩”就是個公關典范;行情好的時候,就要多關注客戶需求、多促成交易,爭取在有限窗口期多沖點業績。

所以,與其自己做IP,老板還不如學會借勢,多培養幾個“牙行”,只有這樣,你才能分散公關風險,同時又能獲得營銷增長。

最后,從做生意的維度來講,我還是認為營銷的優先級應當大于公關,營銷人也比公關人可愛得多。畢竟,中國存在著大量沒有公關也能悶聲發財的公司。

作者:金鑫YOYO;公眾號:一個符號工作室

本文由 @一個符號工作室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