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獲客不再是做內容IP,「搭建品牌的線上生態」是趨勢

0 評論 2110 瀏覽 4 收藏 7 分鐘

線上還在靠內容IP做獲客嗎?品牌究竟該怎么正確打開獲客的方式?本文詳細介紹了如何搭建品牌的線上生態,推薦對品牌運營感興趣的小伙伴閱讀一下。

品牌的線上獲客,有幾個常見誤區:

  1. 線上渠道=內容賬號,要么漲粉要么賣貨
  2. All in某個平臺,就能逆天改命
  3. 創始人做IP,可以成為雷軍的幾分之一

為啥說這是誤區。

簡單的邏輯,各個短視頻平臺的商業化已經非常成熟。

平臺模式就決定,主要賺B端的錢。

不管你是品牌、商家、主播、MCN機構,在人家平臺上賺錢,就得留下保護費,這個天經地義。

當平臺還沒成熟的時候,制度在建立、工具在完善,這時候是B端的最好時機,能拿到紅利。一旦成熟后,可玩的空間就不大了。

我和很多頭部主播聊過,詳細拆解他們為啥能做起來。

除了運氣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撞上了平臺的某個風口。比如抖音剛開始推直播電商、快手剛上線投流工具等等。

有點像改革開放初期,去南方闖闖,發財幾率很大。

現在短視頻平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早已經非常成熟。玩法透明,沒啥信息差,就連投手都要失業了,就別想著能賺風口的錢了。

規則越成熟,平臺越穩定,可想象的空間就越小。

那么,接下來的趨勢是什么?

  • 線上不只是用來獲客,而是基建
  • 將線上和線下業務銜接,杜絕割裂

把這兩點提煉成一句話:搭建品牌的線上生態。

有點抽象,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有個客戶是做高端消費品的,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這個趨勢在變化。

這個品牌的模式很簡單,線上做內容轉線下成交,常規套路。

老板在和我描述問題的時候,還是停留在內容本身,但我發現這么理解問題是錯誤的。內容沒那么重要,他們的問題在企業經營層面。

不方便說客戶具體的情況,可以講思路。他們的問題體現在這3點:

01 過于依賴線上平臺,忘記了這只是生意的一環

整個公司和老板的精力重心都在內容上,再加上總刷短視頻,被洗腦的厲害,不知不覺的就走歪了。

對于這個品類,真正重要的是產品設計、購買體驗、品牌圈層,以及帶來的復購。

畢竟是幾十萬的東西,這部分消費者不管在社會階層、收入結構、審美上都有趨同屬性,雖然量級不會很大,但ARPU高,這些人形成的圈層也更有價值。

這才是關鍵,要調整重心,回歸本質。

02 線上品宣和獲客,和線下業務本身是割裂的

這個我就不好說得過細。簡單舉例,如果要打爆品,線上線下的策略應該是一樣的,轉化流程是一體的。

如果用戶的感受是在小紅書主推的那款,在線下并沒有任何宣傳和特殊陳列,導購也沒有明確引導和介紹,這個就是策略上的割裂。

這個道理看似很簡單,但很常見。

03 線上是基建,長期看可以解決企業經營問題

以前流量只在線下、在店面,現在是兩條腿走,線上也起來了。據我的觀察,目前做線上的品牌都很功利,馬上拿結果拿ROI。

當然,這個沒錯。

但換個視角,把線上看作基建,就不能那么功利。

整個線上的流轉鋪設要到位。不一定大而全,而是鏈路清晰,這個需要時間,對品牌收益是長期的。能解決品牌很多問題,比如品牌矩陣打法,誰引流誰賺錢,就能落地了。

要解決以上問題,就要幫助品牌搭建線上生態。

從線上做基建(內容/IP/品宣),到獲客轉化,再到線下承接(購買或體驗),最后引到私域做復購(多品牌或sku)。

至少需要做好這3件事:

1、從種草到獲客再到購買,整個線上流程會涉及多個短視頻和電商平臺。

需要做好平臺的選擇,以及協調整體策略。這里有N個組合,做錯選擇會造成資源和資金的浪費,也會錯過合適的時間窗口。

2、制定整體內容策略,流量轉化vs打造IP、種草vs銷售、短視頻vs直播。

不是單個賬號怎么做,而是整體內容的策略,怎么搭配才能形成合力,不僅互不沖突,還能彼此賦能。

3、做好用戶精細化管理,建立私域體系做好復購。

從公域撈過來的有購買行為的用戶,核算成本都是幾十塊上百塊,很貴的。一定要攥到自己手里,做好復購,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