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祛魅才不會被割韭菜?
本文深入探討了職場中“title”崇拜現象及其背后的社會心理,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揭示了如何通過理性分析去除對'title'的盲目崇拜,引導讀者重新審視個人職業發展中的價值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前陣子在即刻上,我看到野生運營社區的松月發了帖子。大意是說現在的內卷不僅僅是行為上的內卷,還涉及到title的內卷,變得越來越膨脹。
我并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從什么維度定義的、也不關心他們是如何自己給自己身份的,但我對這種現象是嗤之以鼻。
馬斯克自傳中提到: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很多人是很水的。他們只是通過過度營銷包裝自己,從而顯得自己很厲害。
在過去一些項目中,我也遇到過那種牛皮吹破天的所謂的xx級操盤手。然而在實際過程中卻發現對方不僅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甚至連一些專業常識也是極度匱乏,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到后面我去看一個人是否靠譜都不再去看所謂的title,只看協作的過程中你是否是一個“專業且靠譜”的人。進行說服時是否有理有據,溝通協調時是否具備換位思考,交付工作時是否標準清晰足夠及時……
在我看來,「專業且靠譜」可比「title」要更實際一點。
一、為什么我們會有「title」崇拜?
我們會主動靠近那些”他做到了我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的人。
- 比如有勇氣裸辭并且環球旅行的人。
- 比如依靠協作養活自己的人
- 比如年紀輕輕開公司的人
- ……
title是最易識別,最顯性的東西,同時也最容易被人「賦魅」的,被人來演繹的。
當演繹標簽的這個人和我們身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時,我們十分容易被代入。
比如,你們都認可人生應該多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再比如自律早起一定能改變人生等等。他說著你認可的觀點,做著你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情。你不自覺就會被吸引相信。
可以說,是我們將某部分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了這身上。
二、那title膨脹如何來的呢?
是來自于比較。
商業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江湖,在江湖中有所謂的名門大派,諸如BAT、TMD之類的大廠,從這里出來的人無一不是身份尊貴。
這些人出來后總喜歡給自己貼「ex字節」、「ex小紅書」之類的標簽,因為名門大派的身份是社交利器,如果手握和重要領導的合影,這一切似乎看起來更加合理。頗有種你認識了我就有了搭上大廠這條線的門路的感覺。
再給自己編寫一段故事,回憶回憶與同事們的激情歲月,然后轉身吐槽大廠里存在的各種毛病引發共情,訴說著自己的郁郁不得志,然后描繪理想的同時輸出點大廠方法論,再對外宣稱自己創業,這就是典型的「放棄xx萬年薪去創業」的劇本。
至于是被辭退還是沒有晉升空間,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經從「大廠高管」順利轉型為「創業者」。
對于那些沒有潑天運氣進入大廠的,一提起自家公司,沒有人認識怎么辦?
那就先對外宣稱自己年入xx萬,再稍微整理點素材,做個十年體視頻。十年內的各種照片,加上李宇春那首《和你一樣》先煽情煽情。
出身背景不夠窮不夠慘,那就講點原生家庭。高光時刻不夠亮,那就曬點團隊合照??傊褪且獙⒛愦氲綄沤z逆襲到經歷里,直到你相信和共鳴。
這些經歷還沒有怎么辦?
對外宣稱自己是xx級操盤手,參與過n多項目的操盤。至于在里面是客服、是執行這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講點項目里的一點瑣碎信息。
稍微有能力一點的就創建個賬號,輸出點內容,沒有粉絲就買點粉絲,然后對外變身成為「xx主理人」。一問有沒有方法論可以學習,問就是不方便說。
身份遭受質疑怎么辦?
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自己的,「xx級操盤手」到底說的是PV、UV、還是GMV、還是粉絲數,沒有人會深究。只要有機會抱到大腿,找其他大V一起連麥,稍微說點不出錯的干貨,那也就沒人管了。一切都將變得合理起來。
第一次title膨脹發生在雙創的時候,那會兒遍地都是創始人,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你遇到的10個里有8個都是創始人,有2個投資人。搭載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紅利的春風,好不熱鬧。
第二次title膨脹發生在雙減之后,疫情開始后所有人都開始做私域、直播和短視頻,更隨著裁員大軍的加入,你遇到的10個人里不是在做自媒體就是在準備做自媒體。幾乎到了人人都是「主理人」時代。
在這其中又魚龍混雜,難以辨別。如果不能祛魅,那就很容易被割韭菜。
三、那我是如何祛魅呢?
我想先和你分享我的一段經歷。
那會兒是《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熱播后的2年,很多高校的課堂上依然放映著這個節目。
在這個節目里,你可以看到雷軍街頭調研被拒,也可以聽到劉強東那句“不要和雷軍比營銷”,還可以看到怒目爭吵的李想,以及各個大佬吵架的畫面。這些素材或被用于黑公關,或被用于夸贊某些人。
而那期的隊長,就是我的老大,光頭袁岳。
伴隨著2015雙創大潮的開啟,大家創業的熱情非常高,我有幸和老大一起共事。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一天一個城市的切換。除了我所在的業務線之外,也作為隨行助理和老大一起去看各種項目。
那時候所有人都意氣風發,有年輕大膽叛逆的馬佳佳,也有豪擲上億的超級課程表創始人余佳文,那會兒皇太吉也還沒退出舞臺……太多太多,我見證了無數個年輕有為的人,巔峰時期人人稱羨,低谷時人人喊打。
再加上我自己作為青年公益機構的負責人,我見到所謂“年輕有為”的人特別多,有看起來學歷不怎樣但能力特別出色的,也有學歷好背景好能力好的天選之子。
這么多樣本,幾乎都印證了年輕時賺到超出自己承受力的錢,很少有人能駕馭得住。很多人都要為自己的年少輕狂買單。這讓我想起了那句「早慧代替不了閱歷」。
四、這讓我去除了「年輕」這一濾鏡。
同樣因為在大佬身邊,也能接觸到過去對我來說一直活在各種媒體報道里的大佬,在外人看來他們永遠精力充沛,充滿智慧、溫文儒雅、謙卑有禮,但在私下里還是一樣有情緒、會疲憊、也會爭吵,也有自己的短板。
在見過這些之后,我開始能夠把他們當成是一個普通人來對待。因為除了能力、財富、眼界之外,我們沒有太多的差別。但從他們身上依舊能看到很多亮閃閃的、值得學習的優點,不服都不行。
我想起老黃(黃有璨)當初說在我身上看到一個優點,就是見到各種大佬都不會發怵。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眼界打開了,也就沒有啥特別了。
這讓我去除了「大佬」這一濾鏡。
除了這兩種濾鏡之外,對于普通人來說還存在「成績」濾鏡。
在離職之后,我參與過不少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履歷漂亮的高手加入進來,但在協作過程中就有出現過我前面說過的那種不僅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甚至連一些專業常識也是極度匱乏的人。
過往他們取得成績真正屬于他們自己操盤掌控的部分也許并不如他們描述的那樣多,或許是運氣,或許是本身處在大廠,天然的資源基礎比較好,比如有個幾百萬用戶,稍微動動就能做出千萬GMV。
當然,我并不是說所有人都這樣。但確實存在這樣一類人。
靠譜真的是一個稀缺的能力。比起相信過往的成績,不如真實的感受你們協作的過程。
這讓我去除了「成績」這一濾鏡。
對「年輕」「大佬」「成績」等祛魅之后,我養成了什么樣的心態?這里有三點分享給大家。
只看邏輯不看故事。
一個是看這個人過去的經歷,不管成功還是失?。催壿嫴灰垂适拢┒际侵档脤W習的。一個相對靠譜的結論:越是不牛逼的給自己的title貼的越多。
不代入立場只取可取價值。
比如我想要提升自己的內容能力,但有些博主雖然我不認可,但我會去思考他的內容策略。
如果這個人號做起來了,并且仍在活躍,那么在內容上你還是值得學習的。(也許你瞧不上他的內容,但只能說明你不是他目標用戶,但你要看的是他的內容對他目標用戶的有效性)
所以我很清楚,我可以不喜歡,可以討厭,但我該佩服還是佩服的,在這點上我特別拎得清。
警惕貶損心理帶來的單一視角。
有不少人拿著“草臺班子論“到處去喊,通過貶低他人來獲得一些心理慰藉。這種習慣性遮蔽自己的視野,會讓自己再難從別人身上獲得價值。
祛魅并不是通過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也不是幻想著把比你優秀的人拉到和你同一水平,而是真真切切看到對方值得學習的優點,并且學習他。
專欄作家
志忠,微信公眾號:事現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私域流量體系搭建,運營策略制定。曾負責搭建并管理全國高校社群運營體系,擁有全國100+所高校官方授權社團,200+公益創業項目團隊。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提高自己的認知,知道了明白了其中的本質和道理,就不會被輕易割韭菜了。比如各種Agent的課程,今天用這個軟件講如何0-1搭建Agent,明天又換另一個開源框架講Agent,第三天又換另一個平臺講RAG。如果不懂的人,就會覺得高大上。懂了這些后,發現都是一個東西。但當然,自己要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或者獲取前沿知識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