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海外“坑多多”?
本文深入探討了拼多多海外版Temu的商業模式及其對商家和供應鏈的影響,揭示了其在快速增長背后的爭議和挑戰,引導讀者全面理解跨境電商的運營現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2023年的拼多多,仿佛一臺高速運轉的賺鈔機。
最新一季財報中,拼多多延續上一季的增長勢頭,集團營收達到889億元,以123%的增速再次亮瞎電商圈。
在低迷的消費周期內,拼多多以炸裂的業績逆勢增長,甚至將國內老牌電商阿里巴巴按在地上摩擦。如此迅猛的業績增速,跨境電商Temu功不可沒。上線僅一年半的Temu,已經在海外市場卷起一陣低價旋風。截至2023年12月,Temu的獨立訪客數量已達到4.67億,僅次于跨境電商之王亞馬遜。
與炸裂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Temu商家的哀嚎遍野。為了全網最低價的目標,Temu延續了拼多多模式,通過強勢壓價榨取商家利益來獲取用戶。
用戶的賺鈔機,同時也是商家的絞肉機,一體兩面的Temu還能像主站拼多多一樣,一路高歌猛進下去嗎?
一、從入門到放棄,低門檻對商家未必友好
為了鼓勵更多商家加入,Temu上線時推出全托管模式。商家只需要提供貨物至Temu國內倉,平臺就會負責給出從跨境物流、店鋪運營、爆款引流、知識產權、消費售后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幫助國內商家以最小的投入,進入到海外更大的市場。
但這看似合理的模式下實則暗流涌動,有商家在小紅書爆料稱,Temu對于一些無貨源商家來說紅利期已經進入尾聲,雖然全托管模式對無經驗的商家非常友好,但低門檻也意味著誰都可以進來,商家之間卷得不行。
而沒有貨源、渠道和定價權的中間商則完全處于劣勢,一旦有爆品出現,就會有大批商家蜂擁而至,不斷發起低價戰爭。如果想在Temu中充當中間商,長期來說就是逆勢而為,因為只有源頭廠商才能在保證商品質量的情況下,一直拿出最低價。
Temu利好的實則是源頭廠商,而這樣的模式相當于絞殺了中間商這一角色,Temu則取而代之,成為連接廠商和消費者的樞紐,不少商家揣測Temu居心叵測:“他們想自己做寡頭吃掉所有供應鏈利益。”
全托管極大降低商家出海門檻,但它的另一面是平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發什么快遞、什么時候可以發貨、賣家要承擔多少退貨運費……商家都要聽平臺的。
雖然今年3月起Temu已經逐漸從全托管轉向半托管,但產品的定價權依舊在Temu手上,而半托管模式也對商家提出了更多要求。
據了解,半托管模式下,商家需要在Temu后臺設置發貨時效和包郵區域。而在時效選項方面,平臺僅提供“1個工作日內發貨”和“2個工作日內發貨”兩個選項,配送區域內的運送時效為“2到5個工作日”。
不僅是物流時效,Temu對半托管賣家的定價也有要求。有賣家反饋稱,自己一開始核價成功后就發貨過去了,但才剛賣了幾十個,就突然被要求降價,該賣家沒同意,結果第二天產品就被下架了。
如果說全托管是在吸引商家入駐,那半托管就是在加速篩選商家的資質,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能適應平臺規則的商家才能留下來。
二、Temu如此蠻橫商家都有責任
除了一些對平臺規則不滿的商家,也有部分商家力挺Temu。他們表示,Temu目前還處于早期收割流量的階段,參考拼多多在國內的發展,淘汰掉部分不適應平臺規則的商家后,才會開始更加良性地運轉,到時候并不排除像國內一樣出現口碑逆轉的情況,畢竟商家不會拒絕有流量的平臺,這年頭,流量才是生意的跳板,流量意味著單量。
其實中國出海的跨境電商“四小龍”——Temu、Shein、TikTok、速賣通,都在爭奪商家。但對于不同平臺,商家也有自己的考量,服飾品類會優先考慮Shein;一些強調視覺效果的品類,適合通過短視頻激發用戶需求,會優先考慮內容型的Tiktok;而那些沒有工廠,售賣品類相對普通和大眾化的商家,選擇平臺時會優先考慮哪個平臺的流量最多。
顯然,流量是商家們選擇Temu最看重的因素。之所以一邊罵一邊入坑,還是因為國內電商市場太卷,各平臺之間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爭奪,但海外市場的增長空間則比國內大許多。對于沒有出海經驗的國內商家來說,全托管且已經在海外搶占一定流量的Temu,是最佳選擇。
有調查報告估算,2023年,Temu貢獻了拼多多集團總收入的23%,這一數字在2024年有望升至43%,在2025年超過50%。
小紅書博主「Temu大餅哥」曬出他在Temu上的結算數據,作為一位早期入駐Temu的商家,他認為Temu的利潤還是很可觀的,店鋪運營5個月時,核算利潤已經達到70萬以上。他表示:“說Temu坑的商家是自己水平不夠。”
也有商家向我們表示:“現在國內各行各業都處于生產過剩的狀態,中小商家已經淪為供應鏈的底層,比壓價更讓商家難受的是壓價了還是賣不出去?!?/p>
三、Temu讓中國供應鏈后退20年?
在Temu對部分中間商大肆絞殺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拼多多毀掉了整個中國的制造業,因為沒有利潤的制造業很難研發創新。
有商家在小紅書吐槽道:“Temu核價、壓價非常嚴重,不斷卷低價的情況下,很多商家只能通過降低產品原材料、降低工藝的方式來降成本,中國供應鏈的質量又會退回到20年前?!?/p>
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都吐槽過Temu的產品質量,他們甚至為此發明了一句口號:“希望Temu不要再往地球扔垃圾了?!鄙碳覄t向我們表示,因為極度的壓價,他們只能“一分價錢一分貨。”
有商家戲謔道,“馬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黃錚讓天下沒有好做的生意。”
不少商家表示,最初加入Temu是想做精品商品的,但供應商模式和競價策略不斷壓縮精品商品的利潤空間,導致他們根本做不下去。
但也有一些商家表示,在Temu出現之前,不少源頭廠商也曾苦于投流成本高、運營難度大、庫存積壓、中間商賺差價、代工廠利潤低、沒有話語權等問題。從這個角度看,Temu的介入替大部分商家減免了這些困擾,縮短了源頭廠商出海的交易鏈條和周期。
Temu挑起的低價戰爭,或許也是倒逼國內供應鏈升級轉型的一種方式。Temu的國內主站拼多多,曾經也因販售低價低質商品遭到一眾買家的厭棄,但現在卻實現了口碑逆轉,讓買家直呼“真香!”。
不少買家表示,便宜并非拼多多商品的唯一標簽,即使是很小的需求,都能在上面找到對應的商品,難怪有買家形容逛拼多多就像逛日本的百元店。而Temu在海外率先圍剿的也是1元店這樣傳統的零售業態,因為1元店的核心用戶幾乎和Temu的用戶畫像完全重合。
四、有多少商家能經得起這樣‘卷’?
在國內,拼多多也曾因對商家的利益影響過大,導致商家對平臺集體抵制。去年3月,一場有組織的“炸店”行動在拼多多爆發。一部分中小商家因為不滿平臺過度偏袒消費者,號召中小商家們加入“復仇”行動,他們先后沖進幾十家品牌商店,集中下單,再閃電退款,無差別辱罵客服人員,并故意給出差評,嚴重影響了品牌商家的經營秩序。
“炸店”事件背后,可以看到平臺上的中小商家對其積怨已久。而創立不久的Temu,同樣被不少商家吐槽,時不時也會傳出商家上門“討債”的新聞。
Temu和拼多多一樣,為了維護低價,對商家設置了近乎嚴苛的競價策略,比如,每周會進行一次同款商品競價,未及時參與或競價失敗的商家都將被限制上新產品。而競價的核心就是看誰的價格最低。商家在這樣的生態中,始終處于重壓之下,一旦忍無可忍,隨時可能爆發。
我們不禁想問,這樣一個通過侵占商家利益來惠及消費者的商業模式,這樣一個有些畸形的商業生態真的能長久嗎?
在Temu之前,美國的Wish也曾憑借低價商品,和亞馬遜、eBay、速賣通一起被列為全球四大購物網站。但頻頻發生的產品問題,最終讓平臺遭到官方抵制。
雖然在托管模式下,Temu對商品質量有所把關,但對供應商利益不斷升級的壓榨,還是會將這些問題推給Temu。并且,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對商標、專利的侵權也是一個隨時會被引爆的炸彈。
最近,Tiktok在美國遭遇國會危機,不少平臺上的用戶和商家主動站出來為其發聲,無法想象,如果溺水的是Temu,還會有那么多商家對他們施以援手嗎?
作者:Lime,編輯:楊勇
來源公眾號:氫消費(ID:HQingXiaoFei),新消費,新空間,新青年。冷靜觀察,理性熱愛。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氫消費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TikTok 的商家相當一部分是美國本土公司,也有無數的美國本土網紅在TikTok上面賺傭金過活,所以TikTok 可以發動這一部分人來抵制被拆分!但是Temu可完全都是中國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