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標簽化:自由還是限制?

0 評論 891 瀏覽 2 收藏 6 分鐘

當今這個世界,越來越多專有名詞、黑話將我們弄得云里霧里,這種時候,將一件事物「標簽化」方便大家記憶和理解,就是更好的選擇。但單純的標簽化,其實也是一個雙刃劍。

在這個互聯網和移動手機普及的時代,我們似乎進入了信息的大海。

我們每天都在和各種標簽打交道,這些標簽有職業上的,比如“程序員”、“創業者”,也有生活中的,如“好領導”、“健身達人”等等。這些標簽確實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一個人有個大概的了解,但也帶來了另一種風險——我們越來越依靠這些標簽去理解和認識一個人。

我曾對標簽化這件事進行過深入反思。

我發現,標簽化其實是一種社會分工協作中的低成本運作邏輯。

為了提高交往效率,我們用標簽去歸類和認識一個人。比如在工作中,我們可能會更傾向于去認識那些有著同樣職業標簽的人,因為我們明白他們會有更多的話題和經驗共享。而那些充滿個性和獨特性的人,卻往往因為與標簽不符,而被我們忽視。

但是,這種標簽化的方式真的好嗎?

我觀察到一種現象:在社交網絡上,人們常常會為了追求某種標簽,如“大廠員工”、“高學歷”等而努力,卻忽視了真實的自我。

這種追求標簽的行為,讓我思考:我們是否應該為了追求某種標簽,而忽視了真實的自己?

標簽只是認識一個人的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已有的標簽中,而是要以此為起點,去更深入地了解一個人的真實面貌;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個性化的獨特性,而非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標簽。當我們不再被標簽所束縛,才能真正地認識和展示自我。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完全拒絕使用標簽。

在某些情況下,標簽確實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認識一個人。比如在求職時,我們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有相似工作背景的人,因為這樣能讓我們更有信心面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挑戰。又比如我自己,我的核心標簽可能是“內容創作”和“鵝廠產品”,我經常因為身上的標簽而得到別人的信任和認可,這些標簽讓我在社交中更受歡迎。

但是,如果你身上貼了太多的標簽,別人可能會覺得你不夠真誠。

但這種使用標簽的方式應該是基于我們的需要,而非讓我們被標簽所限制。

同時,我也發現,在不同的社交網絡上,人們對標簽的選擇也不同。比如在一些專業領域,如GitHub或StackOverflow等開發者社區上,人們更傾向于用技術術語或行業內的“黑話”來標識自己。而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人們則更喜歡用一些流行標簽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

這種差異化的標簽使用方式,既體現了不同的社交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也反映了人們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所選擇的自我表達方式。

我還注意到一種有趣的現象:有些人在社交網絡上的標簽選擇非常豐富多樣,但也有一些人會選擇相對固定的標簽。前者可能更傾向于展示自己的多面性和多樣性,而后者則可能更注重自我定位的準確性和清晰度。

這種差異化的選擇方式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是表現出人們在自我表達和社交互動中的不同偏好和策略。

總的來說,標簽化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它既能幫助我們快速認識和了解一個人或事物,也可能限制我們對未知的探索和接受程度。

我們需要在使用標簽的同時,保持一種開放和多元的心態,既能接受和認識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和事物,也能勇敢地接觸和了解那些看似不同的人和領域。

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標簽化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多元性,同時也能更好地發現和利用這些標簽去提高自己的社交效率和生活質量。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經理駱齊】,微信公眾號:【駱齊】,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