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人生(15):從“智能任務調度算法”到“15-45-90時間管理法”

0 評論 3126 瀏覽 2 收藏 11 分鐘

時間管理或精力管理是當代人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人們在享受信息分享的便利性的同時,精力也被各種“信息”瓜分著,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精力,不妨看看“智能任務調度算法”怎么做的。

智能任務調度算法是指在計算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根據任務的屬性(如優先級、執行時間、資源需求等)以及系統狀態(如當前負載、資源可用性等)進行動態決策,以最優的方式安排任務執行順序和分配計算資源,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延遲并確保任務完成的可靠性與公平性。在智能任務調度算法中,有幾個很有具借鑒意義的思路:

1、任務收集與分析:?這個步驟的目的是明確任務調度的具體需求和約束條件,這是構建有效調度策略的前提。

包括:

  • 任務特性:了解任務的基本屬性,比如執行時間、資源消耗(CPU、內存、存儲等)、優先級、依賴關系、容錯要求等。
  • 服務質量目標:確定任務調度需要達到的服務質量標準,如響應時間、吞吐量、任務完成率、成本限制等。
  • 外部約束:考慮任何外部因素對任務調度的影響,例如法律合規、安全要求、特定時段的業務高峰等。
  • 資源限制:明確可用資源的種類、數量及其限制條件,例如物理服務器的數量、網絡帶寬限制等。

2、資源狀態評估: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實時監控并準確評估所有資源的當前狀態,為任務分配提供依據。

主要包括:

  • 資源監控:持續收集資源使用情況的數據,包括但不限于CPU使用率、內存占用、磁盤空間、網絡流量等。
  • 健康檢查:定期檢查資源的運行狀況,確保沒有故障或異常狀態,如過熱、硬件故障預警等。
  • 負載均衡考量:分析各資源的負載情況,確保任務分配時能夠均勻分布負載,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或閑置。
  • 動態調整:根據資源狀態的變化(如新資源加入、舊資源退役),實時調整資源池的狀態信息。

3、調度策略選擇:這是基于需求分析和資源狀態評估的結果,選擇或設計合適的調度算法和策略,以實現預定的優化目標。

主要包括:

  • 算法匹配:根據任務特性和資源特點,選擇最合適的調度算法,比如優先級調度、公平分享調度、基于成本的調度等。
  • 參數調優:針對所選算法,調整其參數設置,如權重分配、閾值設定等,以更好地適配當前系統環境和目標。
  • 策略靈活性:設計策略時要考慮未來可能的變化,確保調度機制具有一定的自適應性和靈活性,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
  • 模擬與測試:在實際部署前,使用歷史數據或模擬環境對所選策略進行測試,評估其性能表現,必要時進行調整優化。

從以上3個維度,我們可以看出“智能任務調度算法”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基于各個任務特性,評估所需的資源,根據目標來按需調度分配資源”,從而讓資源能被有效的利用。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時間精力的分配,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思路,將自己短期內所要做的任務收集歸納后,評估每項任務的重要性,做每項任務所需的人力/物力資源,耗時等,根據目標制定優先級后,按需分配自己的時間來處理不同類型的任務。采用這種思路的還有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叫“15-45-90時間管理法”。

15-45-90時間管理法的基本概念是將工作或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注意力集中區間:15分鐘、45分鐘和90分鐘,人們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高度集中注意力處理適合這個時間段的任務。這一法則基于人類注意力集中周期的特點,幫助個體更好地組織和利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質量。15-45-90時間管理法,主要是利用了兩個心理學的理論:

  • 超越周期理論: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呈現出一種超越日常節奏的周期性變化。除了睡眠周期,人在清醒狀態下也會表現出每隔一定時間就需要休息的節奏。這種周期性變化反映在注意力、體能和情緒的波動上。
  • 注意力的恢復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自然環境和休息有助于恢復人的注意力。持續的認知努力會消耗人的有限注意力資源,而通過休息和轉換注意力焦點,可以有效恢復這些資源。

具體來說15-45-90時間管理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

1)計劃階段:根據任務的性質和緊迫程度,將工作劃分為15分鐘、45分鐘或90分鐘的任務塊,任務塊的劃分標準如下:

  • 15分鐘:這是一個短暫的時間段,適用于處理一些快速、簡單的任務,如回復電子郵件、整理工作臺或進行日常的小計劃。
  • 45分鐘:這個時間段稍長,適合完成需要一定專注度但不需持續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任務。例如,進行一項研究、編寫報告的一個部分,或者是閱讀和理解專業文章。
  • 90分鐘:這是最長的一個時間段,非常適合進行需要深度思考和高度集中的工作。在這90分鐘內,可以進行編程、撰寫復雜的文檔或者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大多數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最高注意力集中時長通常在90分鐘左右。)

2)執行階段:在每個時間段內全力專注于當前任務,盡量減少外部干擾。

3)休息階段:每個時間段結束后,安排短暫的休息,如5-15分鐘,進行身心放松,如散步、喝水、做眼保健操等,恢復精力。

4)循環執行:根據任務的總量和自身狀態,循環執行上述工作-休息模式,保持高效工作的同時,確保有足夠的精力恢復。

讓我們結合程序員的生活來舉個例子,如何應用15-45-90時間管理法:

  • 15分鐘:這個較短的注意力時段,適合用來處理相對簡單的任務,如回復工作群里的信息,看下JIRA上的ticket里的回復,小規模的編碼調試等。這段時間,可以讓大腦開始逐步適應下一個任務的氛圍,利于快速進入下一個狀態。
  • 45分鐘:這個時段適合進行較為復雜的任務或深度思考,例如進行模塊的設計、解決些不是很復雜的bug或寫一篇技術文檔。在這個時間段里,人們既能維持較高的注意力,又能在后面較長時間段上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和創造性。
  • 90分鐘:遵循人體生理節律來說,大約每90分鐘左右,人的精力會出現一個小高峰和低谷。在這90分鐘里,人們可以全力以赴進行高強度、高復雜度的工作,如這個sprint的主要模塊開發、架構的設計,長時間的代碼檢查等。
  • 此外,還要記得勞逸結合非常重要,一段時間的高度集中工作之后,可以短暫離開下,出去放松放松,倒杯茶,伸展下身體,緩解下眼部疲勞等。

15-45-90時間管理法利用了人本身的規律,順著自然規律來制定相應的時間管理策略,這樣可以抵消“注意力過長會帶來本能的抵抗情緒”,從而讓人能在某個時間區間內,更好有效率地完成不同類型的任務。

其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多去發現,總結些規律,不管是來已有的研究,還是來自生活的自我總結。

如果發現某些規律或策略可以嘗試,那就可以根據規律來制定適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節奏的計劃,這樣可以在每個時間段內都保證高質量的輸出,避免某個時間區間里出現潛意識的抵抗情緒,勞逸結合反而更能提高產出。

當然即便是規律,也會隨著時間產生免疫或者是出現了新的刺激物而降低自己的效率,這時要保持警覺性,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

就像人們常說的,這世間唯一保持不變的是“變化”,擁抱變化,隨機應變能讓人更順應“規律”的衍變,更有助于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

本文由 @養心進行時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