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打造企業家個人IP為時已晚嗎?

0 評論 2362 瀏覽 3 收藏 23 分鐘

五一期間,周鴻祎和雷軍的出圈讓大家看到了老板做網紅的好處,這不,雷軍都開始帶著小米高管做網紅了。那么,企業家打造個人IP合適嗎?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網紅老板”時代

今年的五一假期有點熱鬧,一大早就有消息爆出,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可能被耍了,花了990萬拍下邁巴赫的買家褚會長似乎沒有付清余款,甚至可能已經退群消失了。這件事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近期熱度比較高的除了雷軍外,就得數周鴻祎了。周鴻祎在很多個場合上都有強調企業家應該成為網紅的觀點,并希望能像埃隆·馬斯克一樣幫助公司省下巨額廣告費。

周鴻祎本人也是一位執行力極強的實戰派老兵,近期通過一系列與汽車相關的活動,如賣車、車展互動等,成功吸引了大量流量,并在社交媒體上積極發聲,進一步加深了他“網紅企業家”的形象。

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能更深刻的意識到,成為網紅不僅能提升個人品牌,還能為企業帶來流量和銷量的理。

而且從近幾年的案例和現象來看,企業家打造個人IP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這個陣營中。

哪怕有些初入者的視頻觀看起來讓人感到尷尬,但專業化是需要一個過程,越早開始,機會就越大。后期的機會成本會更高。

二、為何每位企業家都該成為”網紅”?

企業家IP打造是否具有必要性,我想不用過多去討論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利大于弊的。

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多你花大價錢購買的培訓課程,在閑魚淘寶上可能只需要9.9元就能買到一模一樣的。

這也揭示了一個現象:單純的知識信息并不值錢。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曾經新穎的運營技巧已經變得大眾化,觀眾也在不斷的見多識廣,那些所謂的“套路”自然慢慢失效了。

所以,那些聲稱能讓你一夜成名的運營技巧和方法只值9.9元。因為成功并不是只靠知識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更多的要素。

一個純粹的線上課可能只需要9.9元,通過一個網盤鏈接加一個無互動的微信群就能完成交付。而線下課則可能標價299元或599元,這種價格上的差別不僅僅是為了講授知識,它更多地體現了成功所需的其他要素。

線下課提供了跟其他人互動的機會,讓你能夠從眾多人的實際經驗中學習,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答。同時,你還能接觸到多樣的案例,得到榜樣的啟發、互動交流、明確的目標和必要的支持,這些都能讓學習過程更為輕松和有效,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再說,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社交互動是認知提升的重要途徑,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新體驗來深化和更新我們的理解。僅僅靠自己閉門學習實在是太難了。

回過頭來看,目前能被廣泛傳播的企業家IP大多數都是面向消費者(TOC)的領域。其實,在面向企業(TOB)的領域中,也已經有不少企業家通過精準定位細分市場取得了顯著成就,比如“郝為強哥”這樣的案例。

TOB市場的商業模式特性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像消費品那樣容易成為全民討論的焦點,因為它們通常涉及更高的專業知識門檻。因此,TOB企業家打造個人IP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高流量或成為網紅,而是在于塑造和鞏固個人品牌。

在B2B業務中,線下的緊密聯系是非常關鍵的,其實企業家的個人IP在特定圈子內往往已經建立了不錯的聲譽。短視頻和自媒體平臺的價值,是能夠更快速的擴大品牌的影響力,突破原有圈子,從而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中實現更廣泛的品牌滲透。

現在流量成本不斷上升,各行各業的競爭也在不斷的加大,尋找新的增長點都是大家關注的重心。盡管很多行業似乎已經觸及了市場的飽和點,但實際上,仍有不少領域屬于未充分開發的增量市場。

以工業機器人行業為例,據非官方數據顯示,這個行業還有大約70%的市場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

盡管市場空間巨大,但由于成本、技術及應用場景的復雜性等因素,短期內這些潛力市場還是沒法實現快速突破。這樣的情況在許多行業中都普遍存在,增量市場的潛力未能充分釋放,導致市場參與者不得不在現有的存量市場中尋找新的增長機會。

同樣的,在企業家個人IP的打造上,四五年前市場上就已經出現了很多的服務提供商。

按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領域應該已經變得非常擁擠,競爭也更加激烈。對于現在才準備入場的企業家來說,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成績似乎變得更加困難。

對于我們這些在一線給企業提供服務的人可能體會會更深一些。

回到早期,這個行業充滿了機會,只要有膽量就能快速的跑出來。沒有案例,就抖音上臨時找一個。沒有項目經驗,就邊做邊學。正所謂“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早期那批服務商就是趁著平臺流量的紅利期迅速成長起來的。

跟四五年前相比,當時的同行大多是業余團隊,而現在,要想用同樣的方式服務客戶,大概率是無法取得相同的效果。這與時機選擇、平臺發展階段等因素密切相關。

這也說明了運營的知識技巧不過是讓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知識是需要不斷的更新的,才能適應不同時期的平臺玩法。同樣的,即使現在企業家個人IP的賽道越來越擁擠,但是一旦你精準定位到自己的細分市場時,其實大多數還是康莊大道。

三、企業家IP打造的7個觀念

過去十年,我一直在做的事其實就是幫助工業企業解決流量增長的問題。雖然我在個人IP打造方面沒有拿到非常顯著的成就。但我認識到,打造企業家個人IP的核心邏輯與品牌營銷和流量運營是相通的。

基于這些年在服務客戶項目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教訓,我想分享幾點關于企業家打造個人IP的建議。

1、成功難以復制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人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單純因為他們的能力,而很大程度上跟他們選擇的時機有關。

很多業界領袖或富有的老板,他們的專業水平可能并不比公司里的其他員工高,但他們把握住了正確的時間點。一旦這個機會窗口關閉了,競爭就會變得更加激烈。

我也看到不少商業大佬在搞培訓和賣課的,他們的經驗確實有價值,但我們在借鑒時也要考慮他們成功的具體背景。同樣,許多營銷服務商的成功案例,我們也需要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客戶的特質還是服務商團隊的專業能力?

就像我們不會在客戶面前去過分夸大自己的專業程度,只是強調我們對工業行業的理解可能比其他同行更深一些。最終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果,關鍵還是在于客戶本身,而不僅僅是服務商的專業能力。

2、團隊合作至關重要

很多技術派更傾向于親力親為,認為親手完成的工作更能體現個人風格,并且享受由此帶來的成就感。

我自己早期的經歷中,也是有這樣的傾向,什么都想自己來,哪怕不是出于節約成本的目的,而是因為自信能夠勝任。

但很快就意識到,這種方式效率極低,且成本高昂,尤其是在時間的投入上。很簡單的一點,你一個人怎么能保證一年365天每天都更新內容呢?很可能一兩周后就斷更了。但是,一個團隊就能做到。

因此,建立和管理一個短視頻團隊對于企業家個人IP的發展至關重要。個人IP的成功背后,是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資產。

如果在團隊管理和運營方面缺乏經驗,前期可以尋找可靠的服務商作為合作伙伴,慢慢的把里面的一些門道摸清楚后就可以入門了。

3、準備長期投入

一旦某個人被標記為“網紅”,就代表著短命、易逝、曇花一現,唯有品牌才能讓我們穿越周期。企業家在打造個人IP時,更應該采取長期的策略,類似于搜索引擎優化(SEO),需要持續的努力和積累。不要盲目的追求粉絲數量和流量。

比如,一個專注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企業,與整車制造商比較流量數據就沒有意義,因為目標受眾群體的規模本身就不同。另外,數據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度追求可能會造成流量質量的下降。

評估IP影響力的增長,其實可以回歸到更實際的線下反饋,比如行業內的討論、朋友的點贊和互動,這些都是內容開始吸引圈內人注意的標志。這雖然可能不會直接體現在數據上,但確實表明你的內容正在產生影響,這是成功的第一步。

4、放下面子

一開始就能制作出爆款內容的幾率是非常小的,大多數情況下,成功需要時間和努力。所以,作為企業家,不需要因為初期數據不好就感到尷尬或不愿分享。

觀眾真正關心的是內容的質量以及它為他們帶來的價值,而不是單純的數字。通常只有同行或服務提供者才會深入關注流量數據。

當你決定打造個人IP時,需要放下身段,真誠地適應自媒體時代的特點。就像小米的雷軍,他的口碑還不錯,是因為他展現出了真誠的謙遜,即便身家億萬,還是能夠保持平易近人的態度。

相對地,如果企業家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就像哪吒汽車CEO張勇的例子,可能會對個人和公司形象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正確的心態是成功打造個人IP的關鍵。

5、保持真實

在短視頻領域,“人設”這個詞經常會被提到。很多內容創作者通過建立特定的人設來吸引觀眾。然而,我認為在打造個人IP時,必須保持真實,不應有虛假成分。個人IP與公司品牌緊密相連,任何不真實的形象都可能影響客戶和供應商對公司的看法。

人設應該是“包裝”出來的,這里是指突出和放大個人真實的某個方面,讓他在公眾面前更具辨識度和討論價值。

在品牌傳播中的玩法也是一樣的,采用吸引人的敘事手法,增加懸念和吸引力,但這些都必須基于真實可信的故事,而不是無中生有。此外,我們傳達的信息和形象必須是正面的。

如果為了追求流量而犧牲原則,可能會吸引到質量不高的觀眾群體,這對于企業長遠發展和吸引高端客戶絕對是不利的。

6、投入時間和精力

很多企業家對于親自打造個人IP猶豫不決,主要原因在于時間的投入。畢竟,管理公司、產品研發、品牌宣傳、產品交付、融資和客戶會面等任務已經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

個人IP的創建確實需要時間,尤其是初期,制作一條幾分鐘的視頻可能需要耗費整個下午,這對于忙碌的企業家來說似乎成本太高。但個人IP的塑造必須親力親為。

在開始階段,其實不需要過分追求完美,使用手機和簡單的錄音設備就可以開始。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關注數據反饋,檢查內容質量和定位是否準確,采取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策略。

只有當內容方向被數據證明是正確之后,才應該投入更多時間來提升內容質量。有一家公司原本是想找我們代運營,后面還是嘗試自已運營,我最近觀察到他們的作品,感受就一點:很努力又有點盲目。如果方向是錯的,即使努力也可能是徒勞的。

7、舍得花錢

很多老板在短視頻運營上的投資往往過于謹慎。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短視頻運營的認知不足,被那些零成本成功的案例所誤導,認為不需要太多投入也能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家可能并沒有真正準備好全力以赴,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希望下屬能夠創造出一些成果,即便他們內心清楚這可能只是徒勞。

但不可否認的是,投資是成功的關鍵,現在不再是可以輕松獲得流量的時代,不應該再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如果決定打造個人IP,就應該準備好預算,用于提升團隊專業性、咨詢專業機構、投放運營和購買運營工具等方面。這些投資是公司營銷費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實現個人IP長期價值的必要投入。

四、企業家如何打造個人IP

打造企業家個人IP可以分為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兩個核心部分。這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就像我們認識新朋友一樣,通常是先從外在形象開始,然后逐漸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包括穿著打扮、個人風格等,是吸引你的第一步。在短視頻平臺上,如果觀眾對你的第一印象不感興趣,他們可能很快就會劃過視頻。

一旦觀眾對你的外在形象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開始關注你的言行舉止,評估你的真實可靠性。你的認知水平、視野寬度和才華能力是決定觀眾是否愿意與你建立更深層次聯系的關鍵因素。

1、表現力

現在很多同類產品在功能上都差不多,大家都在卷價格,除了這條路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呢?有,做品牌,通過品牌的差異化另辟蹊徑。

個人IP也是一樣,在短視頻平臺上,即便是相似的內容,不同的人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體驗。差異化的本質在于創造稀缺性,稀缺性越高,價值往往越大。

因此,提升表現力,制作出具有獨特性的內容,是構建個人IP競爭優勢的關鍵。

這里有個矛盾點是企業家通常擅長決策而非表演,但要出來做IP還得會“演”才能更好的討好觀眾。要不然你拍出來的視頻非常的干,很不自然。

這個還真是別無他法,只能靠練。就像雷軍曾經也是位社恐,他現在的演講能力不也是靠練出來的嗎。短期內如果想要快速改善這方面的短板只能考慮通過“技術手段”,比如調整拍攝角度來掩蓋表情上的不足,或者嘗試不同的內容形式來提升觀眾的觀看體驗。

2、內容運營

營銷漏斗模型是大家都熟悉的概念,短視頻運營的邏輯也遵循這一模型。

發現階段

首要任務是擴大流量入口,增加目標觀眾發現我們的機會。

傳統方法包括參加行業展會、在行業平臺投放廣告,以及通過關鍵詞和內容廣告吸引潛在客戶。

在短視頻個人IP運營中,我們可以通過SEO優化、付費廣告以及視頻標簽技巧來吸引免費流量。

興趣階段

一旦觀眾注意到我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留住他們。關鍵策略包括精心設計的腳本結構和選題。

“年輕人千萬不要進入自動化行業,不然后悔死你!”、“如何零成本搞到100萬?”、“一家500人的工廠,一個月究竟能賺多少錢?”……

類似這樣的開頭文案你一定有刷到過,引人注目的開頭是吸引觀眾的第一步,例如使用挑釁性或引人好奇的語句激發觀眾的探索欲。一旦觀眾的注意力被吸引,緊接著提供有說服力的理由或數據支持,并引導觀眾參與互動。這背后是精心設計的腳本結構。

當然,比腳本結構更重要的是選題。我們應該投入70%的精力在選題上,因為錯誤的選題方向會使所有努力白費。

成功的選題能夠帶來流量,而流量的潛力直接受限于選題的范圍。一開始不用擔心內容重復或被很多人講過,而是應選擇經過數據驗證的熱門話題,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差異化。

其他視頻都是口頭講述,你可以選擇實地探訪工廠;如果其他視頻都聚焦于工廠的高科技場景,你則可以展示工廠日常、接地氣的一面。關鍵是要做到在相同話題中提供獨特的視角或內容,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贏得觀眾喜愛

要讓觀眾喜歡你,通常不僅僅是因為你的內容,而是因為喜歡你這個人本身。這種個人魅力是決定觀眾是否愿意為你帶來商業價值的關鍵因素。

那么,構成一個人吸引力的要素有哪些呢?我認為主要包括:成績、專業度、人品和個人符號,這些共同構成了你的人設定位。

  • 成績:這很容易理解,比如你賺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服務過多少客戶等等,這些都是你專業能力的有力證明。
  • 專業度:前面也有提到做,做個人IP不說教不端不裝,在專業這塊非常容易犯好為人師的問題。在展示專業時,應以分享者的身份,而非教育者的姿態,避免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
  • 人品:人品這東西是需要借助一些故事或案例來來體現,比如關心員工的事跡、參與公益活動等,這些都是展現個人品質的方式。
  • 個人符號:是讓觀眾快速記住你的一個標志性元素,比如周鴻祎的紅色衣服,或者一句標志性的口號、一個特定的道具或場景。這些符號可以在運營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塑造,有時候甚至是觀眾自然而然為你創造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黑來古】,微信公眾號:【黑來古】,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