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如何加入AI浪潮?分享幾個思路

0 評論 510 瀏覽 2 收藏 7 分鐘

現在,許多人都在講all in AI,去更深入地接觸AI時代。問題來了,職場人要怎么才可以更好地接觸到AI時代呢?本文作者從個人求職的角度給出了幾個判斷,一起來看。

大家都在講all in AI,但我覺得實際上真正意義上就可以做到all in AI的人比較少。

除了投資人以外,職場相關的一些人員還是觀望居多,很少能看到各大平臺有對AI非常樂觀的文章或者傾向出來,但是大家都隱約有個共識就是AI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這個就很矛盾啊,這個矛盾的點在于,國內其實還沒有一個很爆發性的產品出來,覆蓋了大面積的用戶,像chat GPT雖然是做到了一個行業內很高的標準,但畢竟在國內互聯網的使用率并不高,更沒有在國內形成商業化變現,很多人會覺得這一塊還沒有值得去投入的公司或者行業,所以只是一個觀望的一個狀態。

那從個人求職角度來說,我是有以下幾個判斷的。

一、在互聯網大廠做AI

大廠去做AI項目,往往會拎出一個內部的負責人,然后這個內部負責人會組建自己的團隊,這個團隊往往是從內部抽調出來的精英,所以如果是想要進到這個項目里,那就首先要進入大廠,然后跟對負責人。

我覺得這個對于外部人員來說,其實時間上是來不及的,就是沒有辦法在1-2年內做到那種上下級互相信任,愿意帶你冒風險帶你玩的那種狀態,但是坦白說如果近一兩年沒有參與,那絕對是錯過了第一波,類比一下移動互聯網,其實很多大廠在一開始就出現了,越早接觸,肯定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樣,成長深度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是大廠內部員工,我覺得是要重點關注一下內部的一些AI項目,看自己是否有可能去參與,這些經歷非常寶貴的,在大多數人對AI都有迷惑的時候,已經可以在這么大的一個平臺資源的支持下去實操,是一件非常非常幸運的事情。

二、創業型、天使輪、A輪類的AI廠家

這類的廠家也對應有人才選拔問題。

第一,他肯定會希望找一些大廠牛人,或者是海外高學歷、甚至硅谷出身的牛人等等,這個也是為小長的發展和背書做準備。高端人才的勢能很大,可以幫助公司在風險中盡可能偏向正確決策,很多高端人才除了自有能力以外,還會有一些行業資源和前沿訊息,越是這種風險中搖擺的創業公司,越是需要這樣的“壓艙石”來壓住架勢,穩住策略。

另外,這類的小廠可能也會關注他所做的這一塊行業的相關人才,比如做AI制作PPT的,是不是更愿意招聘金山的人才,去做增長或者變現呢?這時候就要去思考,AI會入局到哪些行業里,哪些行業能夠跑通賺到錢,PMF(產品市場匹配度)是足夠的。

最好的情況就是自己公司就在這個AI所關注的領域里,如果說自己感受到了AI的威脅,那其實側面也代表著AI在這個行業是有機會的,可以同期去關注一些相關領域的AI公司,盡早接觸。如果發現自己和這類的行業都沒啥關系,也可以慶幸一波,至少短期內不會被AI卷死。

三、被AI的廠家

現在很多所謂的互聯網公司,其實都是在互聯網浪潮里面逐步轉變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是“被”轉變成互聯網公司的。

朱嘯虎講五年以內,所有的公司都會變成AI公司。就是講很多公司也會屬于被AI化的,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我會傾向于關注三個方向:

1)是更貼近線下的,而非只有線上資產的公司。因為沉淀下來的線下資產不會被線上的AI邏輯、AI產物輕易替代,這種公司“被”AI的概率更高,項目被AI直接卷無了的概率更低。

2)2B的業務為主的公司,比如SAAS,這塊會有很多AI可做的空間,因為這些公司本質就是在做外包,外包這塊本來就是AI要重點切入的領域,利用AI外包工具進一步幫助客戶提效,也是大趨勢。

3)硬件出身、硬件起家的公司。我覺得AI這個東西,它本質還是要接納或者說是擁抱硬件,硬件是存在載體,手機硬件作為移動互聯網得以發展起來的實體工具,是基建。也許后面會有更符合AI的工具,但是手機廠商、硬件廠商,有這塊的產業基礎更好入局,就算某個品牌落后時代,比如諾基亞,但是他的相關從業人員還是可以去其他廠商找到位置的。

最后總結一下,最好的關注就是盡快接觸,哪怕不考慮短期跳槽,也要對這塊的市場發展保持敏感,足夠關注,臺風要來了,至少要知道哪里是風眼。

專欄作家

瑞瑞女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文、心理、傳播學領域,樂于思考技術發展過程中衍生的現代社會文化問題,擅長內容運營及產品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