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IPD發展歷程
不少公司都準備引入華為的IPD流程,但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華為IPD的進化史,看看是否和自己的企業相匹配。
想要引入 IPD,首先就要思考一些問題:
- 跟我的企業適配嗎?
- 流程會不會太重了?
- 一定要引入嗎,有沒有其他方式?
從目前大的環境來說。
中國制造業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這也是企業價值轉移的趨勢。
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曾經提出了一個「微笑曲線」的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
如果一家企業做的是制造,它所創造的附加值就比較低。
而附加值最豐厚的區域,正好集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
也就是研發創新和市場營銷。
尤其是中國的科技類硬件企業,在集體面臨著創新的困境。
都迫切想要找到突圍的出口,都在尋找創新轉型的變革方法。
IPD 不是一套定型的流程,它可以適配多種行業品類。
需要說明的是:
成功公司的經驗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公司,在現實中真正靠模仿取得成功的公司少之又少。
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
管用,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
但是有漏,不究竟。
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復制他的條件。
只有因地制宜,長久的堅持和維護,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
以華為為例:
華為的 IPD 體系建設項目是在 1998 年 8 月啟動調研的。
1999 年 4 月啟動 IPD 體系建設。
在第一階段總結匯報會上,任正非提出“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變革方針。
學習一個新工具、一個新方法。
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先了解它的原理、理念和思想。
只有真正搞懂了 IPD,你才能用好它。
這個階段華為用了 6 年的時間。
從 2005 年開始,華為結合自己的產品戰略、產品開發特點進行大量產品優化。
之后又將敏捷思想引入到了 IPD 中。
再往后:
2013 年,6.5 版本流程發布;
2015年,IPD TPM/GPMM 評估突破 3.5;
2018 年,IPD 演進到了 8.0。
之后又升級到 10.0+ 版本。
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IPD 已經深入到了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
至今,華為仍然持續不斷進行 IPD 流程建設和優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人衛朋】,微信公眾號:【產品人衛朋】,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