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需求分析體系,超級好用(快來收藏!)

0 評論 1488 瀏覽 11 收藏 12 分鐘

我們在做需求分析時,如果掌握更多的方法論,就能“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遠方。這篇文章分享了三個需求分析的方法,除了大家熟知的卡諾模型外,還有$APPEALS、親和圖法,都非常實用。

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無論是需求分析、競品分析、迭代規劃,都需要在中觀層面對這款產品進行全面的盤點,本文統稱為“需求分析”,這是廣義上的需求分析。

很多野路子產品(比如我),在進行分析時,習慣想到哪算哪,非常不成體系,不僅容易遺漏,還缺少邏輯性。

所以,在這種需要結構化思考的過程中,一個好的方法論,或者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能夠有效的協助我們完成需求分析工作。

當然,不同的方法論側重點不同,難易程度不同,沒有最好,只有合適。

本文介紹三個可以用做需求分析體系:$APPEALS、卡諾模型、親和圖法。

一、$APPEALS

$APPEALS模型是一個綜合性的需求分析和產品定位工具,通過8個關鍵維度來深入理解客戶需求,幫助企業更好地定位產品特性,廣泛應用于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和競爭分析中。

雖然這個模型很復雜,被一些華為內部人士戲稱為“笨工具”,但它能確保產品開發貼近市場真實需求、減少盲目投資和產品失敗風險。

  • $:代表 Price,即價格,指產品的成本及定價策略,與競品相比、在市場中處于什么位置,是否符合目標市場的支付意愿。
  • A:Availability (可獲得性),指產品在市場上的供應情況,包括分銷渠道和購買便利性。
  • P:Packaging (包裝),指產品的外觀設計、包裝及品牌形象,如何吸引顧客注意。
  • 這一點對應到我們的互聯網產品,其實就是UI和交互,產品的視覺體驗,包括宣傳層面的視覺體驗。
  • P:Performance (性能),顧名思義產品功能的表現和效率,以及滿足用戶功能需求的程度。
  • E:Ease of use (易用性),這一點很好理解,也是我們平時在需求分析時經常關注的產品體驗和易用性,分析產品使用是否簡便,用戶是否容易上手。
  • A:Assurance (保證),是產品所提供的質量保證、售后服務和支持,增強用戶的購買信心。從互聯網產品來看,我覺得可以歸結為運營能力和售后服務能力。
  • L:Lifecycle cost (生命周期成本),指產品從購買到廢棄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總成本,包括維護、升級等過程的各項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甚至可以包括研發費用中的均攤等(如果你們企業能分清的話)。
  • S:Social acceptance (社會接受程度),即產品在目標市場中的社會認知度和接受程度,或理解成品牌效應。

在實際使用$APPEALS模型時,企業需要收集并分析原始數據,然后根據這八個維度設定權重,以確定客戶需求的優先級,并據此制定產品改進或新產品開發策略。

而且不僅是自己的產品,競品同樣可以通過這八個維度進行分析,并與自身產品作比較,進而找到產品的優劣勢和下一步迭代方向。

二、卡諾模型

卡諾模型(KANO Model),是由日本的一位教授很早提出,是一種在需求分析中用于分類和優先排序客戶需求的工具。

本模型是基于一個核心理念: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度并非簡單地隨著功能的增加而成正比提升,而是呈現出更為復雜的非線性關系。

卡諾模型幫助產品經理和團隊理解哪些特性是用戶認為理所當然的、哪些是能夠提升滿意度的、哪些可能帶來驚喜,從而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優化產品設計。

本模型主要提供了三類需求:

1、基本需求(必備質量 / Must-be Quality)

即產品或服務“必須有”的基本功能或屬性。如果不滿足這些需求,用戶會非常不滿意,但即使滿足了,也不會顯著提升滿意度,因為它們被視為理所當然。

例如,手機的通話功能。

2、期望需求(期望質量 / One-dimensional Quality)

這類需求與用戶滿意度成正比。當這類需求得到滿足時,用戶滿意度提升;反之,則滿意度下降。提升這類需求的滿足度是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例如,手機的電池續航能力和操作系統流暢度。

3、興奮需求(魅力質量 / Attractive Quality)

指那些用戶未明示但提供后能極大提升滿意度的需求,是超越用戶期望的特性。這類需求往往是產品差異化和創新的來源。

例如,經典的初代iPhone發布會,可以回看一下觀眾席興奮了多少次。

通過應用卡諾模型,產品團隊可以更好地識別哪些需求是優先級最高的,哪些可以作為產品升級的突破點,以及哪些是不必立即投入資源的部分。

這種方法有助于幫助我們對需求進行分層分類和賦予權重,將有限的資源聚焦于能最直接影響用戶滿意度和產品市場表現的特性上。

三、親和圖法

親和圖法(Affinity Diagram),又稱為KJ法(Kawakita Jiro Method),是由日本學者川喜田二郎開發的一種定性數據分析工具,主要用于整理和歸納大量雜亂無章的信息,幫助團隊在需求研究、問題分析、創意生成等過程中發現模式、形成共識。

親和圖法特別適合處理頭腦風暴會議產生的大量創意和意見,所以也能夠把我們零散的思維歸納出來,并從歸納的二級分類中找到共同點,進行下鉆思考,找到關鍵主題和潛在解決方案。

下面我用一個網上找到的簡單例子介紹親和圖法的應用。

假設考慮改進一款APP的用戶體驗,通過用戶調研和內部頭腦風暴,收集了大量的反饋意見。

調研收集到的用戶反饋包括但不限于:

加載速度太慢、廣告太多、找不到注銷賬戶的選項、界面設計不夠吸引人、字體太小了、搜索功能不準確、需要用戶設置的操作太多、推送通知太頻繁、希望增加夜間模式、每次登錄都需要輸入密碼太麻煩、偶爾閃退等等。

之后制作卡片,將上述每條反饋分別寫在不同的便簽紙上,或者用思維導圖等在線工具碎片化登記。

登記完成之后開始歸納、分類整理,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開始自由地瀏覽和移動這些便簽紙,嘗試將意思相近的意見歸類。

經過幾輪討論和調整,可能形成以下幾類(也可以按照其他維度分類,團隊內部達成共識即可):

1. 性能與響應:包含“加載速度太慢”、“搜索功能不準確”、“偶爾閃退”。

2. 用戶視覺感受:“界面設計不夠吸引人”、“字體太小了”、“希望增加夜間模式”。

3. 功能需求:“找不到注銷賬戶的選項”、“需要更多個性化設置”、“推送通知太頻繁”。

4. 操作體驗:“每次登錄都需要輸入密碼太麻煩”、“廣告太多”。

團隊圍繞每個類別討論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例如,對于“性能與響應”,討論可能聚焦于優化服務器響應時間和算法準確性。

同時判斷、評估最緊迫或最重要(時間管理四象限)的問題,比如“每次登錄都需要輸入密碼太麻煩”可能是用戶不活躍的主要原因。

最終,團隊將這些分類、討論結果和優先級排序整合成一份報告,為下一步的產品迭代提供指導。

當然,在進行優先級排列時,按照《時間管理的奇跡》一書中的建議,我們要提高“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件優先級,從而逐漸扭轉時間管理上的困境。

下面這張圖是《運營管理基礎》這本教材中的示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親和圖的結果:

四、寫在最后

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好需求分析,本質上是缺少體系化思維,缺少一個框架去指引自己。

類似的體系還有很多,不同的需求分析階段、不同的產品現狀和目標,需要適配不同的分析體系,有時需要多種方法整合,或者融入自己的特色。

這也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實事求是”的行為準則。

我曾經是一個很討厭理論的人,覺得它太空、太虛,華而不實。

但現在越來越覺得經典的方法論對工作和生活的幫助非常大,就像讀書一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你現在困惑的問題,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別人研究明白了。

所以,讀書、或借助方法論,都是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遠方的方式之一。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不想延期】,微信公眾號:【不想延期】,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