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件行業的命運
整個互聯網行業裁員的“新常態”下,以及傳統軟件開發公司的下坡,還有客戶節省的認知和奇葩的需求,共同造就了軟件行業的停滯;中共軟件行業的未來,還是得出海,畢竟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
最近用友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繼去年虧損近10億以后,今年一季度又虧損了4.5個億。
虧損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收入增速”跟不上“獲客成本增速”。
大家可以看看下表,4年過去了,用友一季度的收入增長了60%,但是銷售費用卻增長了近120%。
數據來源:用友財報
用友的虧損雖然有其自身原因,但也是中國企業軟件行業近兩年的縮影:收入增長越來越難,獲客成本卻越來越高。
但是,真正讓人絕望的,還不是軟件行業這兩年的低迷,而是它背后所反映的大趨勢。
那就是我們的軟件行業正在加速日本化。
最近讀了一篇陳果George翻譯的文章:《日本軟件行業:什么搞錯了以及我們如何吸取教訓》,里面描述了日本軟件行業在2014年左右的情況。
1、過度定制化
日本企業的軟件投資,大部分都是定制化。
據統計,日本企業的軟件投資中,只有10%~15%是套裝軟件。而當時美國的套裝軟件比例則接近30%。
2、過度外包化
在90%的定制化軟件中,其中70%都是外包。
原因倒不是日本的專業分工做得好,而是外包不但成本更低,而且裁員也更加方便。
3、系統老舊化
日本企業的IT系統平均壽命長達17年,每年將近80%的IT支出用于維護現有系統,而美國的這一比例不超過60%。
說白了,在IT投資上,日本企業更加保守,采用新技術的意愿更低。
4、產品人才缺乏
日本軟件行業高度定制化和外包化,所以做軟件產品設計的人才就很少。
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日本IT行業的低端化,形成惡性循環。
大家看完這些特點,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
有沒有覺得我們正越來越接近這個狀態?
那么,日本軟件行業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呢?
其實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日本企業的成功更依賴精細運營,而不是依賴創新!特別是不依賴科技創新!
所以,他們會把IT看做是一種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不是看做企業成功的關鍵條件。
2013年,日本JEITA協會 與IDC公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他們對216家美國和196家日本跨國公司的公司負責人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了網絡調查。
在被問及對IT投資的期望時,日本企業的首選是利用IT來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48%),其次是利用IT來加強產品和服務的開發(22%)。
美國公司的首選是利用IT來加強產品和服務的開發 (41%) ,其次是利用IT來變革業務模式 (29%) 。
業務模式變革在日本企業的選擇中排名第七,只有13%的企業選擇變革。
與這些結果一致的是,75%的美國公司認為IT投資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只有16%的日本公司認為IT投資非常重要。
從這些選擇中可以看出,日本公司不太可能將IT投資視為戰略性投資。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核心原因在于,日本的經濟支柱并不是高科技產業,而是制造業。
而且日本的制造業,非常強調硬件,卻對軟件非常輕視。
比如,日本人非常強調的“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和維持日本的硬件能力。
那我們國家是不是也在走這條路呢?
至少在過去的十年不是這樣的。
和日本不同,過去十年,我們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快車,出現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型公司。
比如,根據胡潤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僅僅在2018年,我國就新增了156家獨角獸企業。
而所謂獨角獸,就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還未上市的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基本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活力。
實際上,過去幾年,全球獨角獸公司幾乎都被中國和美國分占了,可以說是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最近2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比如,在2023年,中國只新增了15家獨角獸企業。
但是在同年,美國新增了179家獨角獸企業。
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芯片、軟件服務等科技領域,我們和美國的數量差距特別大。
說白了,因為某些原因,我們的創新停滯了。
甚至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出現了大倒退,這種大倒退并不是僅僅是利潤下滑了,更重要的是互聯網行業在不斷收縮,裁員屢見不鮮。
比如,根據阿里巴巴最近公布的財報,在過去的一個季度,阿里員工又減少了近1.5萬人。
相信大家看到這樣的消息,已經麻木不仁了,因為互聯網裁員已經成為了“新常態”。
在科技行業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什么行業會成為我們的經濟支柱呢?
毫無疑問是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
而在這些傳統行業,強調的是精細運營,而不是科技創新。
他們不會把IT視為重要投資,而是能省能省,能外包就外包,總之成本越低越好。
2年前,我創建了企業軟件高管群,里面有1000多名實名認證的高管。
最近有好幾個CEO都在吐槽:為什么客戶希望用2萬的預算,實現200萬的效果呢?
其實,不是企業摳門,也不是客戶奇葩。
而是他們根本不認可軟件的價值。
那么,如果未來的軟件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該怎么辦呢?
如果你還要在國內混,就一定要嚴格控制人效。
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不計代價的拿項目,為了擴大收入就拼命擴張團隊。
有贊盈利的秘訣無非就是裁員、并且只服務愿意付費的客戶。
這也將是國內軟件公司最務實的生存策略。
但是,如果你不想這么茍著呢?
那么出海就是唯一的出路。
最后還要說一句,不要指望大語言模型,至少在幾年內,它大概率無法改善中國軟件行業的命運。
因為在中國,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
你覺得呢?
專欄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眾號: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年互聯網產品與信息化管理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