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適合做B端還是C端產品?
對想做產品經理的新人來說,除了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做B端還是做C端也是苦惱的問題之一。這篇文章,作者從商業邏輯到產品邏輯到能力要求,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兩者的區別,供大家參考。
這篇文章是因為作為產品經理涉及的方向大體來說就兩類:B端面向企業的產品、C端面向用戶的產品;我在之前的經驗當中這兩類都做了3到4年左右的時間,一方面自己應該是可以總結出一些有價值的點,另外一方面也給一些考慮換方向或者剛畢業的產品同學一些參考吧,下面從商業邏輯逐步到產品邏輯再到所需的能力來講講他們到底有何區別。
一、商業層面
面向的客戶群體的差異大家都知道:B是面向企業而C是面向終端用戶,我們知道無論是面向B還是C,企業所做的其實本質沒變就是做生意,所謂做生意就是企業提供價值給C或B,C或B愿意用錢去交換獲得企業提供的價值,那這個里面的核心點就是提供的價值。
我們來看面向C端的業務通常來說提供什么價值,我們可以先列舉一些例子。比如淘寶:原先買東西需要到線下實體店,現在只需要線上下單就可以了,提供了什么價值?可以認為是方便了,買東西變得簡單了,再抽象一點更好的滿足人們消費的欲望。
再比如抖音:原先我們看視頻消遣是通過像類似騰訊視頻、愛奇藝等,有了抖音使得我們娛樂的效率變高了,我們很快就能獲得看視頻的快樂,再抽象一點即更好的滿足了人們看視頻娛樂的欲望。
再比如講一個小眾一點的知識付費類的得到,它背后讓人們獲得知識的效率變高了,其實背后解決的是人對知識的焦慮,對落后無知的焦慮。
舉了那么多例子,是想表明如果我們用更抽象上層的定義來概括C端業務滿足了用戶什么,那就是:貪和嗔。
所謂的貪就是對欲望的貪婪,嗔就是對不好的東西的排斥(例如知識焦慮),所以對于一個toC的產品來說如果它能更好的滿足貪和嗔那么它就有機會去獲得用戶的青睞,“更好”其實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詞“效率更高”。
大家如果是做C端產品設計的時候是不是大多都是圍繞效率出發?我們可以再回想下自己所使用過的產品是不是這樣?當然這里用了一些哲學宗教了的術語但我覺得能更好的去闡釋這一點。那toB的價值點又在哪里呢?
這里的對象就變成了企業,企業要生存關注什么?當然是收益,而收益并不是絕對的營收,因為企業還有大量的成本嘛。理論上來講,如果你的營收小于你所付出的成本這種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當然有人說你不知道互聯網有句話叫羊毛出在豬身上嘛,做虧本買賣,但這都是暫時的,前期雖然不賺錢但到后期還是需要想辦法回歸到商業的本質把燒的錢賺回來的。
那作為一個toB的產品來說能幫公司賺錢相對來說是比較難的,而更多的是把成本壓下來;如果一個生意沒有產品A時候營收和成本持平,有了產品A提升了經營效率降低了成本,即營收大于成本,那老板就能賺錢了。當然產品A的支出也算在成本內。
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我們之前做的一個數字人工作流產品,主要是面向保險銀行這種金融業務,在這個場景里面數字人可以代替人工去完成用戶的業務辦理,如果數字人能滿足業務需求的情況下,數字人的成本遠小于人力成本那很多金融機構的老板都會搶著要的;
再比如營銷saas產品,原本公司在售賣產品時需要銷售,而一個銷售的邊際產出是回歸為0的,那就需要堆銷售來擴大營收,但一款營銷saas告訴老板你不需要這么多銷售,這款營銷saas是將傳統的銷售獲客轉化為市場獲客,擴張營收不需要堆銷售了,只要把工具用起來找到高質量的有效線索就行了,那老板也會搶著要的。
所以你看,總結下來其實toB的本質是“降本”,通過降本的方式實現商業邏輯閉環。
二、產品層面
上面提到了toC是更好的滿足貪和嗔,那在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以此為根基去做就很容易理解了。
當年今日頭條能夠在眾多新聞內容產品中脫穎而出背后用的就是推薦算法,使得人們獲得想要內容效率變高了,更好的滿足“貪”了,用的很爽;從單一維度來看似乎只要尊崇一個標準就能判斷產品的競爭力,但用戶的需求是多樣的,也就是說有的C端產品提供的是一個價值組合。比如用戶的情緒價值。
為什么很多產品談有溫度?這里的溫度就是在想要提供一種通過產品方式來滿足用戶情緒價值的方式。
再者,用戶在不同時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最簡單的當你吃飽飯的時候你還會想著吃飯嗎?你可能會想刷會兒抖音或者打會兒游戲,需求就變了。
總結來看呢,toC產品是面向人的一組價值交換,如果單一維度的價值提供的足夠大也能成為現象級產品例如今日頭條,而這種單一維度的滿足一定是顛覆性。另外可以用價值組合的方式例如iPhone,我將pad、phone、ipod組合到一起實現價值飛躍。
總之,to C的產品是圍繞人的,要做好toC你可能需要把人研究透。
再來講一講toB,上面也提到了toB是圍繞降本來展開的,而企業運營過程中很大的一個成本在哪呢?協作!
如果一家公司沒有數字化的能力,它的協作效率是極低的,試想下如果一家公司沒有釘釘或飛書或微信等IM工具,你要跟一個員工溝通你需要跑到他工位上,一天幾趟下來估計要花很多時間,所以你看市面上好多toB軟件saas產品都是圍繞協作展開的:飛書、釘釘、jira、企微等,所以在做toB軟件產品的設計中,數據流轉效率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是難點。
而數據流轉因為公司機構部門的差別,不同行業可能都有所差距,所以你會看到有些toB軟件公司就單做一個行業也能做的很大,有競爭壁壘,而數據流轉要圍繞實際的部門和業務流程展開如果脫離這些,只給予員工使用維度去做設計那產品做出來可能它的價值就不大,數據流轉展開還會又一些像角色、組織架構、權限等設計,幾乎都是必要的,當然除了數據流轉還有兩個層面數據提取和呈現,這里就不展開。
三、你適合B端還是C端呢?
我早些的時候一直覺得C是圍繞人,人通常是帶有情緒的,那產品設計者需要足夠的感性;而B是圍繞商業設計,商業是需要足夠理性的,那產品設計者需要足夠理性。
但現在的觀點是都需要理性,為什么?
因為所有的產品不管是toC還是toB都是為了獲取商業上的成功,光憑感性肯定不行的;而C的能力需要額外一層就是在理性的基礎上要包裹感性。
什么意思?
就是你可以在感性層面共情, 需要有共情能力,需要你能夠有足夠的敏感度去了解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
這么想,做C的難度真的遠遠大于B端,即便有的人說B端的業務流程復雜,邏輯復雜,但這些我認為都可以后天練的,但對于人的敏感度可能就是天生的。
以上都是我的見解和看法,個人角度出發,有可能都是錯的,但如果能給你啟發,也是榮幸!
本文由 @產品蕭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