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為什么對產品經理很重要

2 評論 1188 瀏覽 5 收藏 11 分鐘

自從馬斯克提出第一性原理后,不少人通過實踐發現這個原理的適用范圍很廣,而且效果非常不錯。作者就是這樣,通過一些場景,發現第一性原理和產品經理非常契合,不信?來看看作者怎么說。

我第一次聽說第一性原理是馬斯克接受采訪時所說的,當時聽完這套理論后就像是把我這些年做產品經理的思維框架做了一個總結,從一個相對模糊的思考方式變為一個可表述可傳遞且簡單的思維范式。

那我們首先來了解下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按照概念:是一種解決問題和創新的思維方法,它要求我們回到最基本的事實和假設上,而不是依賴傳統觀念或經驗法則。

舉個例子:

最近經濟大環境特別差,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經濟環境差的情況下找工作會變成一個特別難的事情;新聞媒體到處報道裁員,身邊的人社交媒體上都在說工作好難找,所以就不會想著再找找好機會;但如果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想這個問題——經濟環境差勢必導致就業崗位收縮,但大家都覺得經濟差都不敢跳槽換工作,那是不是意味著求職的人也變少了呢?雖然崗位少但競爭就沒那么激烈了?另外經濟環境再差也有一些需求量大的領域,比如智能汽車、AI等。所以面對我是不是要看機會跳槽這個問題,我們去圍繞自己所在的領域、求職方向,結合該方向的一些行業數據、求職數據做決策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而這也是第一性原理最核心的:挖問題的本質且逆向逐步推導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而不是受他人的觀點和大環境灌輸給我們的信息。

一、獨立思考需要第一性原理支撐

獨立的思考能力,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特別重要。

當然我想不僅僅是產品崗,幾乎所有崗都需要獨立思考能力。

短視頻的出現使得自媒體越發發達,我們隨處都能聽到一些KOL的觀點;有些觀點有借鑒意義,有些觀點夾雜著大量的噪音,使我們變得越發的焦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獨立思考變得尤為重要。

而獨立思考能力和第一性原理有什么關系?

我覺得:如果我們想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那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框架必不可少。

為什么?

因為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框架能夠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質,從而圍繞本質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記得我剛畢業那會兒想做產品,那時候大學又沒什么產品經驗的積累,并且自己的商業意識(包括思維能力)各方面都沒啥競爭力,長時間找不到產品工作;于是就自學了UI設計,想先通過設計進入互聯網行業,陰差陽錯在一家做政企應用的公司做軟件設計。當時UI和原型都畫,就這么過渡了一段時間,終于去了一家還算不錯的C端產品公司,正兒八經做產品經理。

當時做產品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重交互,照貓畫虎抄競品;很多時候抄也不知道人家為什么這樣做,運營、老板給的需求基本都難以拒絕,或者即便是拒絕但給出的理由無說服力,就這么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其實現在來看,當時面臨的問題就是思維的問題,對于我這么一個剛入商業領域,自己家庭背景又不是經商的,很難短時間內有思維且能圍繞商業的核心去做事情。

說白了,做產品最終目的是幫助公司達成商業上的成功,這么簡單的一個道理。當時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機會很難去把它作為一個初始的出發點。

回到第一性原理,商業成功是做產品最本質核心的出發點,如果思考的時候沒有緊扣圍繞,那么很多的動作都是冗余低效的。

二、產品工作中哪些環節需要第一性原理

就拿評審環節來舉例吧:

我們都知道產品經理無論哪個領域哪個公司,都需要在產品方案確定后拉研發來確定產品需求,事無巨細所有的功能和交互邏輯都需要明確,在這個過程中時常會出現研發和產品為某個點爭論不休的場面,有時候爭的面紅耳赤。

但我們有沒有在爭論的時候,思考過這樣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不是需要拉出來討論,或者說這個問題是不是需要去解決?

不是什么問題都需要解決的。

舉個例子,在一個toB項目早期方案的評審環節,作為一個設計師,在他的視角時常會提出一些交互問題,比如在你這個方案中似乎沒有一些引導,新用戶進來怎么用,這時候對于一些經驗不是很足的產品,會按照用戶視角去演示用戶大致的瀏覽歷程或去解釋怎么用,但對于一個早期的toB項目來說,用戶體驗的優先級是沒那么高的,且在做推進的過程中或許交互體驗并不在本次需求的邊界范圍內(也就是說這個問題的提出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當然,我相信一個有些經驗的產品經理都有這個能力,就是知道評審環節所涉及需求的業務目標、明確邊界,在討論的內容或問題超出邊界時及時控場把話題中心引導到業務目標上來,而這個方式或說場景就是第一性原理運用的一個實例。

再舉個例子,我在剛步入toB領域的時候,圍繞業務邏輯去做設計這個思維是欠缺的,原因是我是從toC轉到toB,而toC常常是圍繞人的,所以就把圍繞人做設計的思路本能帶了過來(所謂的路徑依賴),這種方式做出來的東西體驗很好但不符合實際業務邏輯。

當時也會抄競品,但抄的就是些功能交互,而功能交互背后所解決的業務問題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你可以功能交互看作是表現層而業務痛點則是表層再根上進一步的一層,表現層可以有千千萬,但痛點就那么一個,可能你抄了個殼但沒解決痛點。所以我在對業務部門做培訓的時候當時也就是培訓個殼兒,但業務部門要了解的可不是功能交互,而是這個功能背后的價值即如何解決業務問題的。

作為產品我們常常會接到老板的需求,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影響總是比較難質疑權威,即便有質疑某些情況下缺少系統性的思維、邏輯很難說服老板去按照產品經理的想法去執行。

所謂向上管理特別困難,但這個背后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框架。

我們都知道產品的本質其實不是滿足客戶需求,而是通過產品賺錢。如果你這個產品滿足需求了但成本過高或者賺不到錢,那這個產品就沒有商業價值的也就沒有意義的;我覺得這個是根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我們在去思考老板的一些需求,可能就比較能理解了。

三、為什么第一性原理思維習慣很難

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長大,而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解題,就像現在的GPT一樣,試卷上布滿問題而我們就像是回答問題的機器,誰回答的好、正確誰的分數就高,誰就能獲得老師、家長的表揚,我們從來都不會懷疑這些問題是不是有價值去回答去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畢業后習慣性的去按照解題的方式去行事思考;把它帶到了工作中,而可怕的是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問題沒法給出答案而焦慮而變得不自信,然后很有可能在錯誤的方向或背景下努力,最終的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好多人很努力但得不到好的結果,那是不是因為方向錯了?是不是因為我們解決的問題出錯了?

最后大語言模型讓人們感覺自己在將來會被替代,而我覺得大語言模型可以好比一個回答問題的機器,而這個問題是不是值得回答,AI也許不知道,而這也許正是人相對AI最大的競爭力。

本文由 @產品蕭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但如果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想這個問題——經濟環境差勢必導致就業崗位收縮,但大家都覺得經濟差都不敢跳槽換工作,那是不是意味著求職的人也變少了呢?”這個推論能成立嗎?

    來自浙江 回復
    1. 顯然是不成立的。求職的人不止是“在職看機會”這一類,還有被裁員的、公司倒閉的等等……

      來自山東 回復